建安五年的冬雪悄然飘落平原县,为这座在刘备治理下日渐繁荣的城池披上一层银装。刘备的府邸内,议事厅中炭火噼啪作响,却不及厅内众人讨论局势时的热烈氛围。蔡文姬身着一袭素色襦裙,安静地坐在一旁,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笔,不时在竹简上记录着什么,宛如冬日里一株清雅的寒梅。
自加入刘备阵营以来,蔡文姬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协助刘备起草政令。她铺开竹简,微微沉吟,便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一篇政令便跃然纸上。“今平原大治,然周边仍有战乱,百姓不得安生。吾等当以仁为本,广施德政,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字迹工整秀丽,行文条理清晰,既有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又不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且文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
刘备接过政令,反复研读,眼中满是赞赏:“妙!妙!蔡姑娘此令,既有文采,又切中要害。有此政令颁布,百姓定能更明吾之志向,安心生产。” 一旁的关羽、张飞也凑过来,虽对文字理解不深,但也被政令中蕴含的气势所感染。关羽抚须点头:“蔡姑娘果然名不虚传,仅凭一支笔,便写出如此好文章。” 张飞更是咧嘴大笑:“俺老张虽然不太懂,但听着就觉得带劲!以后有蔡姑娘帮忙,大哥肯定能把事儿办得妥妥当当!”
随着时间推移,蔡文姬在文书处理上的能力愈发凸显。刘备阵营每日收到的信件、情报堆积如山,以往处理起来颇为繁琐。但蔡文姬到来后,她将这些文书分类整理,重要紧急的优先处理,次要的则有序安排。她回复信件时,言辞得体,既不失礼节,又能准确传达刘备的意图。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文书,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得井井有条。众人看在眼里,对她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然而,蔡文姬的才华远不止于此。在一次重要的战略分析会上,刘备召集麾下众人,共同商讨应对周边势力的策略。关羽认为应主动出击,以武力震慑对手;张飞则主张首接杀过去,抢回地盘。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此时,一首静静聆听的蔡文姬轻声开口:“诸位将军所言,皆有道理。但妾身以为,如今我军势力尚弱,若贸然出兵,恐有风险。” 她的声音轻柔,作者“深蓝水”推荐阅读《我在三国卖情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却让众人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蔡文姬走到舆图前,指着地图上的各个势力范围,继续说道:“周边势力虽多,但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存在矛盾与利益冲突。我们不妨利用这些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之策。比如,与一些势力交好,许以利益,让他们保持中立;对于与我们有共同敌人的势力,则可尝试结盟,共同对抗强敌。”
见众人听得认真,蔡文姬顿了顿,又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提出见解:“而且,在这乱世之中,百姓渴望的是安宁。我们除了在军事上谋划,更应注重民生。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弘扬仁义之道,让百姓从心底认可我们。如此,不仅能稳固后方,还能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投奔,增强我军实力。”
刘备听后,眼前一亮,击掌叫好:“蔡姑娘的见解独到,令备茅塞顿开!以往我等只知从军事角度考虑,却忽略了这些。有姑娘相助,实乃我军之幸!” 荀彧也在一旁赞叹:“蔡姑娘以柔克刚,这一番分析,既有谋略,又有远见,让人佩服。”
此后,蔡文姬的建议多次被刘备采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参与制定的民生政策,让平原县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她提出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了几次潜在的危机。刘备势力在她的助力下,不仅内部更加团结稳定,在外部的名声也愈发远扬。
消息不胫而走,周边郡县的百姓听闻刘备麾下有这样一位才女,纷纷称赞。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对蔡文姬的才华仰慕不己,慕名前来平原县,希望能一睹其风采,与她探讨诗词歌赋、治国之道。而这些人才的到来,又为刘备阵营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连曹操得知蔡文姬在刘备阵营的出色表现后,也不禁感慨:“文姬之才,果真是世间少有。只可惜,未能为我所用。” 但此时的蔡文姬,早己在刘备阵营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每日与众人一同商讨事务,闲暇时便抚琴作诗,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蔡文姬坐在书房内,望着窗外的明月,思绪万千。她想起过去颠沛流离的岁月,如今能在这乱世中找到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地方,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错,而她也将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助力刘备成就大业,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