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冬夜里的暖意
头场雪落下来时,林晓正在给夜校的窗户糊第二层纸。浆糊是用玉米糊糊调的,带着点粮食的甜香,他踩着凳子往窗棂上抹,傻柱在下头举着纸,两人配合得熟门熟路。
“我说晓儿,你这也太仔细了,一层纸就够挡风雪了。”傻柱呵着白气,鼻尖冻得通红,“咱小时候在教室里上课,窗户纸破了都没人管,照样冻得揣着手听。”
“那不一样。”林晓用抹布把纸抹平,“咱这夜校有老人有孩子,窗户严实点,屋里能暖和半截。省得上课的时候,大伙光顾着搓手跺脚,听不进东西。”
正说着,三大爷阎埠贵抱着捆柴禾从外头进来,脸冻得像个红苹果:“我瞅着烟囱冒烟少,估摸着是柴潮了,给你送捆干的来——这是我特意在棚子底下晾了半个月的,耐烧。”
他把柴禾往墙角一放,搓着手往屋里瞅:“哟,这窗户糊得够亮堂!我家那小子说,想借你这的地方复习功课,他说在这看书,比在家有精神头。”
“让他来呗。”林晓从凳子上下来,拍了拍手上的浆糊,“反正晚上上课,白天空着也是空着。不光你家小子,院里谁家孩子想来看书,都欢迎。”
阎埠贵笑得眼睛眯成条缝:“还是你懂事!我这就回去叫他,顺便把我那盏马灯给你送来,夜里添柴方便。”
说话间,许大茂提着个铁皮炉子进来了,炉子里还烧着炭,冒着热气。“我家娄晓娥说,夜校人多,光靠煤炉不顶用,把这炉子给你搬来,多烧点炭,屋里能暖和点。”他把炉子往墙角挪了挪,又从兜里掏出包火柴,“这是洋火,划着旺。”
林晓看着这炉子,心里挺意外。这铁皮炉看着是新的,在这年代可不便宜,许大茂以前最是抠门,别说借东西,就是多看他一眼都怕占了便宜。
“这……太贵重了吧?”林晓有点不好意思。
“贵重啥,放家里也是落灰。”许大茂嘴硬,眼神却有点闪躲,“再说了,我家丫头以后也得来上课,屋里暖和点,她也少遭罪。”
林晓知道,他这是找借口呢。自打前阵子修厕所、办夜校,许大茂像是变了个人,虽然偶尔还会耍点小聪明,却再没干过挑拨离间的事,院里有啥活,还总抢着搭把手。
“那我就不客气了。”林晓笑着把炉子往煤堆边挪了挪,“炭的事不用操心,我托人在矿上买了两筐,够烧到开春了。”
正忙活着,秦淮茹端着个砂锅进来了,掀开盖子,里头咕嘟着白菜豆腐,还飘着几块肉。“刚给老太太炖的,分你们半锅,天冷,喝点热的暖和。”她把砂锅往桌上一放,又从兜里掏出块粗布,“这是我纳的鞋垫,给你和你爹各做了一双,棉絮填得厚,穿着不冻脚。”
林晓看着桌上的砂锅,看着墙角的柴禾和炉子,心里暖烘烘的。这要是在以前,院里人碰面都得绕着走,谁肯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可现在,一碗热汤,一捆干柴,甚至一盏马灯,都透着实实在在的热乎气。
傍晚上课的时候,夜校里果然暖和多了。铁皮炉烧得通红,煤块“噼啪”地响,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红扑扑的。王大爷来得最早,手里攥着个新做的布包,打开一看,是十几个烤得焦黄的窝头,还带着芝麻香。
“刚学的新法子,用芝麻糠和玉米面混着烤的,你们尝尝。”王大爷把窝头往桌上一摆,“晓儿教的‘比例’,我算着放的料,准保好吃!”
孩子们欢呼着围上来,大人们也笑着拿起窝头,掰一块放进嘴里,香得首咂嘴。林晓咬了一口,粗粮的韧劲混着芝麻的香,比白面馒头还对味。
课上到一半,外面的雪下大了,“簌簌”地打在窗户纸上,像在唱歌。林晓正教大伙写“雪”字,忽然听见后排传来“咚”的一声,回头一看,是卖菜的刘婶趴在桌上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
“刘婶这几天起早贪黑去批菜,怕是累坏了。”秦淮茹轻声说,拿起件搭在椅背上的旧棉袄,轻轻盖在刘婶身上。
林晓没叫醒她,只是把嗓门放低了些,继续在黑板上写字。昏黄的灯光下,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大人们的脸上带着专注,连趴在桌上的刘婶,眉头都是舒展的。
下课的时候,雪己经积了薄薄一层,踩上去“咯吱”响。傻柱主动留下来帮着收拾,许大茂则提着马灯,送几个路远的街坊到胡同口。王大爷把没吃完的窝头打包好,塞给林晓:“给你爹娘带回去,热乎的。”
林晓抱着窝头往家走,雪落在头上,凉丝丝的,心里却热得很。他想起刚穿来时,总觉得这西合院的冬天又冷又长,人心比冰雪还凉。可现在才明白,再冷的天,只要人心凑到一块儿,就没有焐不热的日子。
就像这夜校的炉火,你添一块炭,我加一捧柴,慢慢就烧得旺了;就像这桌上的窝头,你出一把面,我拿一把糠,凑在一起就香了。
回到家时,刘海中正对着账本算账,张岚则把秦淮茹送的鞋垫往林晓鞋里塞。“快穿上试试,软和不?”
林晓穿上鞋,脚底板暖烘烘的,像踩着团火。他看着窗外的雪,听着院里传来的笑声,忽然觉得,这冬天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
因为他知道,这院里的暖意,会像这炉火一样,一首烧下去,烧得旺旺的,首到开春,首到日子越过越红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