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1章 商业品牌

小说: 元大帝忽必烈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元大帝忽必烈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丽娜来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晨光斜穿勤政殿东窗的雕花棂格,在青砖地面上投下细密的影线,如同织锦经纬。忽必烈立于御案前,手中正翻阅一卷由巡查使团呈上的边贸稽查录,纸页泛黄,墨迹浓淡不一,记录着江南数州商旅往来中“铁器冒官造、绸缎伪宫样”的乱象。他指尖停在“湖州某坊以次丝充贡品,贴‘御织’封条售于番商”一句上,眉峰微蹙,未语。

内侍轻步上前奉茶,铜盘与瓷盏相碰之声极轻,却惊动了案角一只静置的紫檀木匣。那匣子原是昨夜刘秉忠留下的,未上锁,盖口微启,露出半截素笺。忽必烈放下文书,伸手将匣推至光亮处,取出笺纸——正是《市舶记》残卷抄本,字迹清峻,录有南宋商帮“张记布行”因字号清晰、退换守诺,竟在海外诸国赢得“一帖千金”之誉的旧事。

他默读片刻,唇角微动,似有所决。

殿外脚步沉稳,刘秉忠步入,袍袖拂风,神色如常,唯眼角略带倦意。他躬身行礼,目光扫过那半开的木匣,不动声色。

“你昨日所呈之录,朕己细览。”忽必烈将笺纸置于案上,“南宋虽亡,其商道遗风,未必全无可用。”

刘秉忠垂首:“陛下明鉴。彼时商贾知利出长远,故重信轻利,以‘字号’为命脉。一家立号,三代守之,毁誉一言,可致倾覆。是以民间有谚:‘宁失千银,不失一名。’”

“今我朝商路初通,货流日广,然假冒横行,责无归属。”忽必烈踱步至舆图前,手指划过江南一带,“若仍任其混杂,不出十年,西海皆疑我货。信既不立,何谈远贸?”

刘秉忠缓声道:“臣以为,可效其‘立号’之法,而更其制。商者挂牌,官府备案,货出有痕,责归有名。非止防伪,亦可劝善。”

忽必烈转身,目光如炬:“那就不是‘效’,是要立新规。朕要他们明白——商之贵,不在货多,而在名正。”

话音未落,殿外传报:绸缎、瓷器、药材三行会首己在偏殿候旨。

忽必烈颔首,命宣。

片刻后,三人入殿,皆着深色常服,步履拘谨。为首者乃大都绸业行首王元达,年近五旬,鬓角斑白,双手粗糙,确是经年操持织机之人。三人跪拜毕,立于阶下,神情忐忑。

“尔等可知朕召见所为何事?”忽必烈端坐龙椅,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王元达拱手:“听闻陛下欲兴‘商号’之制,小民等特来聆听圣训。”

“不错。”忽必烈示意刘秉忠展开一轴黄绢,上书《商道三策》草稿,“朕欲推行‘挂牌立号’,凡营商者,可自取字号,报备工部,领牌悬门。自此以后,货出必带号印,劣则追责,优则授赏。”

三人面面相觑。良久,药材行首李守仁低声开口:“陛下美意,小民感激。然……这牌子挂了,能当通关文牒用么?能免抽厘税么?若不能,谁肯费钱刻印、修门面?”

瓷器行首赵德昌紧接着道:“是啊,眼下最愁的是路卡重重,一趟货走下来,层层盘剥。字号再响,货到不了南洋,也是空谈。”

王元达低头搓着手,终于也道:“陛下,咱们祖辈卖布,靠的是主顾上门、口耳相传。如今城里新开几十家铺子,今天叫‘隆昌’,明天改‘永盛’,后天关门跑路——这字号,跟画符有何分别?信它的人,早就信了;不信的,挂块金匾也不买账。”

殿内一时寂静。

刘秉忠微微抬头,正欲开口,忽见忽必烈抬手止之。皇帝缓缓起身,走下台阶,首至三人面前。

“你们说的,朕都懂。”他声音低沉,“百姓不信官,商人不信政,是因为以往——政令如风,刮过即散。”

三人愕然抬头。

“但这一次,不一样。”忽必烈目光扫过三人,“朕不强求你立刻挂牌。朕只问一句:若有一家绸庄,十年不换字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十年后,它的名字值不值钱?”

王元达迟疑片刻,低声道:“若真如此……自然值钱。”

“那朕就给你这个机会。”忽必烈转身,从案上取过一方朱印,印纽雕龙,尚未启用,“从今日起,凡正式备案之商号,可享三优:一、遇纠纷,官府优先查证;二、出口贸易,可列名于市舶司推荐名录;三、若连续三年无劣迹,朕亲赐‘信商’匾额,悬挂门首。”

他顿了顿,又道:“牌子不是护身符,是枷锁。挂上去,就得一辈子担着。”

三人神色震动,互视一眼,终于齐齐跪下:“臣等……愿试。”

忽必烈点头,命刘秉忠登记姓名字号。王元达沉吟片刻,道:“小民祖业‘恒源’,始于先父,至今三代。若陛下容许,便以‘恒源绸庄’为号,立于大都西市。”

刘秉忠提笔录下,忽必烈亲自用朱笔在名下画勾。

礼毕,三人退出。殿内重归安静。

忽必烈立于窗前,望着三人背影渐行于宫道,忽道:“你说,他们回去后,真会挂那块牌子吗?”

刘秉忠轻叹:“今日之言,半为利诱,半为势压。真正信者,十中无一。”

“无妨。”忽必烈嘴角微扬,“只要有一人真挂,便有第二人看,第三人学。风气,就是这么起来的。”

他转身,指向舆图上的大都城标记:“去传察必皇后,朕想听听她的意思。”

***

万安寺东侧,临街一间茶肆,名“清露轩”。此处不设雅间,仅有八张粗木桌,茶具粗朴,却是大都商贾惯常歇脚之处。午后日影偏斜,茶香氤氲,忽必烈与刘秉忠换作便服,坐在角落一桌,身侧只带两名近卫,乔装为随从。

不多时,察必皇后携两名宫女悄然入内,坐于邻桌,以纱巾遮面,仅露双目。她向忽必烈微一点头,随即与邻座几位妇人攀谈起来——其中一人正是王元达之妻,掌管恒源绸庄账目多年。

“听说你们家要挂‘恒源’新牌了?”察必轻声问。

妇人苦笑:“老爷昨夜回来,一脸郑重,说是什么‘信商立命’,要重修门面,刻石立匾。我问他:‘花了五十两银子,能多卖几匹布?’他说:‘这不是为了卖布,是为了让孙子还能用这个名。’”

她摇头:“我看他是被皇帝唬住了。”

察必微笑不语,转头望向忽必烈所在方向,见他正凝神倾听,指尖轻叩桌面。

这时,茶肆门口人影一闪,一名年轻伙计匆匆进来,手里捧着一块木板,尚未上漆,边缘毛糙,正面刻着三个大字——“恒源绸庄”,字体端正,刀工尚拙。

“爹!刻好了!”他高声喊道,将木牌往桌上一放,“孙师傅说,今晚就能上黑漆烫金边,明早挂出去!”

满堂一静。

几位老茶客放下茶碗,凑上前看。有人嘀咕:“还真挂啊?”也有人点头:“王家三代做绸,底子干净,挂得。”

忽必烈缓缓起身,走向那桌。众人认出是常来喝茶的“李员外”,纷纷让座。

他指着木牌,问那少年:“你为何要刻这块牌子?”

少年挺胸:“爹说,字号是脸面。咱们家的布,不能让人指着说‘这是假货’。”

忽必烈看着那未上漆的刻痕,深浅不一,却一笔一划皆用力到底。他忽然伸手,抚过那三个字的凹槽,指尖沾上些许木屑。

“很好。”他低声说,“脸面,就得自己挣。”

刘秉忠立于门边,袖中悄然滑落一页手稿,纸上八字朱批赫然可见:“字号者,商之脸面也。”他未回头,任其坠地。

茶肆外,夕阳熔金,照在未干的刻痕上,木纹如血脉般舒展。

少年拿起木牌,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一声清越嗓音——

“等等。”

他停步,回身。

忽必烈从腰间解下一枚铜扣,样式古朴,正面铸有云龙纹,背面阴刻“至元”二字。

“拿去。”他将铜扣递出,“钉在牌匾右上角。若有官吏勒索,以此为凭,首诉御史台。”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元大帝忽必烈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