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你是花是草是你想成为的一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你好,吃瓜暴富了解一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2S7D/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砚秋墨玉”推荐阅读《你好,吃瓜暴富了解一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日子在忙碌与煎熬中滑向月底。

女学生们,如同绷紧的弓弦,

进入了最吃劲的时刻。

李甘棠组的“猪骨萝卜汤”策略稳住了基本盘,但也只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预留的十两周转银,像漏水的桶,

眼瞅着见底了。

更大的危机来自货源。

“甘棠姐,农庄那边……猪肉价涨了。”

负责采买的姑娘阿桃,哭丧着脸跑回来,

“陈总监说,农庄新一栏猪还没出,

虽然看在是同袍的份上打了折,

可京城几家大酒楼都盯着要,咱们这点量……拿不到之前的价了。

还有豆粕也涨了,猪骨……农庄那边说,

酒楼高价收去熬高汤了,

给咱们的份量少了,价还贵。”

李甘棠的心猛地一沉。

虽然知道这猪肉好吃,早晚会被疯抢。

可……

肉价涨,成本飙升,她们卖肉串的利润本就不高,

再涨价,码头苦力们更买不起了。

猪骨汤的料少了,成本也高了。

“账上还有多少?”李甘棠问秀儿。

“算上今天卖汤饼的钱,刚够付明天一早的肉钱和菜钱,还有老刘头的饼钱……炭钱都不够了。”

秀儿声音发涩。

炉火映着紧锁的眉头。

旁边老刘头叼着烟袋,叹口气:

“丫头,这码头上的买卖,就这样。

风一阵雨一阵。

要不……歇两天看看?”

“不能歇。”李甘棠猛地抬头,眼神很倔,

“歇了,摊租照付,老主顾就跑了。”

她看着那锅咕嘟冒泡的浓汤,突然问:

“阿桃,码头菜市收摊时,最贱的菜是啥?”

“就……萝卜缨子,烂菜帮子,还有那些卖不掉的鱼杂……”

“鱼杂?多吗?啥价?”

“多,腥得很,没人要,给点钱就成,或者拿东西换。”

李甘棠眼睛一亮:“走,阿桃,跟我去菜市。”

傍晚收摊前,李招娣和阿桃用几个卖剩下的杂粮饼,

从鱼贩子那里换回了一大桶刚刮下来的鱼鳃、鱼肠、鱼泡,

还有一堆萝卜缨子和蔫了的青菜叶。

腥气冲天。

“甘棠姐,这……这能行吗?”阿桃捂着鼻子。

“试试 ”

李甘棠挽起袖子,指挥阿桃把鱼杂反复用盐和醋搓洗,去掉粘液和腥味。

萝卜缨子和菜叶也仔细挑拣洗干净。

她把换来的猪骨(量少价贵)砸开,

丢进大锅熬汤底,

然后一股脑把处理过的鱼杂、菜叶子倒进去猛火炖煮。

又狠狠加了一大把姜片。

浓烈的、混合着腥膻和辛辣的怪异气味在摊位上弥漫开来,

引得路过的苦力首皱眉。

“你这煮的啥?味儿这么冲?”

“鱼杂菜汤。”

李甘棠豁出去了,大声吆喝,

“大骨汤底,鱼杂菜叶子管够。

两文钱一大碗,送杂粮饼,驱寒顶饱。”

两文钱?还送饼?

几个实在囊中羞涩又有些冷饿的苦力犹豫着凑过来。

李招娣舀起一大勺,

浑浊的汤里翻滚着鱼泡和菜叶,热气腾腾。

“来一碗。”

一个年轻力壮但衣襟单薄的苦力掏出两文钱。

滚烫的、带着浓烈姜椒味的汤汁下肚,

一股热流涌遍全身,驱散了寒意。

鱼杂煮得软烂,虽然腥气未除尽,

但混在重味的汤里,竟也能下咽。

加上扎实的杂粮饼,两文钱,确实顶饱。

“嘿,别说,吃着还挺热乎。”

那苦力三两口扒拉完,抹抹嘴,似乎意犹未尽。

有人带头,就有跟风的。

很快,几个冻得发抖的苦力也掏钱买了。

虽然抱怨着“味儿怪”,但在寒冷和饥饿面前,这点怪味不算什么。

这锅“怪味鱼杂菜汤”,意外地成了没活寒夜里的救命稻草。

虽然赚得更少,但总算没断炊,

勉强维持着摊子不倒。

秀儿看着钱袋里新添的铜板,

长长松了口气。

熬过这几天,等农庄新猪出栏,或许就有转机。

翠兰组与张胖子的暗战,终于爆发了。

有了自己记数的竹牌,张胖子明面上克扣得少了。

但翠兰和小梅发现,张记开始偷偷模仿她们的“秘制回锅肉”。

后厨的赵师傅,仗着几十年的经验,

尝了几次翠兰炒的回锅肉后,就琢磨出了大概。

他用普通的豆瓣酱和酱油,试着炒了几盘,味道虽然差些火候,但形似七八分。

张胖子立刻把这“山寨版”当作张记自己的新菜推出,

价格比翠兰她们的“秘制版”便宜五文钱。

一些贪便宜的老顾客,纷纷点了便宜的“张记回锅肉”。

翠兰她们的“秘制回锅肉”销量明显下滑。

“掌柜的,您这不合规矩吧?”

翠兰气不过,找张胖子理论,

“咱们说好的,特色菜是我们带来的。”

张胖子皮笑肉不笑:

“翠兰姑娘,话不能这么说。回锅肉是家常菜,谁都能做。

你们那酱料是你们的,我们不用就是了。

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做法,总不能不让卖吧?”

翠兰气得说不出话。

小梅拉住她,低声说:

“硬吵没用。咱们的底气在酱料和卤汁。他模仿个形,模仿不了味。总有识货的客人。”

两人一合计,第二天,翠兰炒回锅肉时,

不仅用了秘制豆瓣酱,还悄悄加了一小勺公主让春杏送的五香粉(之前一首没舍得用)。

出锅前,又淋了几滴香油。

瞬间,那股复合的、难以模仿的浓郁酱香和异域辛香,

再次盖过了后厨所有味道。

张胖子那盘“山寨版”摆在旁边,立刻被比得寡淡无奇。

熟客一尝,高下立判。

“张胖子,你这新炒的……味儿不对啊?

还是翠兰姑娘炒的够劲儿。”

“就是!差那点钱,看不起我等?还是吃正宗的味对。”

张记回锅肉的销量又跌了回去。

赵师傅脸色铁青,他闻得出那多出来的奇异香味,

却死活琢磨不出是什么。

张胖子看着翠兰锅里翻滚的红油,眼神复杂。

这“味”,他偷不走。

小菊组的“口碑”策略初见成效,街坊邻居的回头客多了些。

药油卖得最好,跌打损伤、腰酸背痛,用了都说有点效果。

可麻烦也随之而来。

这天,小菊正给一个挑夫揉按扭伤的腰,

一个穿着皂隶服、挎着腰刀的官差晃悠到摊子前,

眼神不善地扫视着摊上的药油和香囊。

“卖药的?行医的?有官府的‘行医帖’吗?有药铺的‘字号凭’吗?”

官差敲了敲摊板。

小菊心里咯噔一下:“差爷,我们……我们不是开药铺,就是卖点自己做的香囊药油,不算行医吧?”

“不算?”

官差冷笑一声,指着那个正被揉按的挑夫,

“这不是在给人治病?没帖子没字号,就是非法行医!东西没收!人跟我走一趟!”

小菊和同伴脸都吓白了。

周围熟识的摊贩想帮忙说情,

“哎,差爷,这是不是太严重……”

被官差一瞪,缩回了脖子,也不敢吭声了。

就在官差要动手收东西时,杜嬷嬷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

“差爷且慢!”

只见杜嬷嬷走了过来。

她虽衣着朴素,但那份沉稳的气度让官差愣了一下。

“老身是宫里退下来的尚食局女官,姓杜。”

杜嬷嬷亮出一块小小的铜腰牌(林宝为她争取的虚职凭证),

“这几位姑娘,是老身在百草堂教过的学生。

她们在此售卖些自制的驱蚊消暑之物,

以及按古方炮制的外用跌打药油,

只为方便街坊邻里,并非坐堂行医。

若有不合规矩之处,老身愿担待。

差爷可否行个方便?”

她说着,不动声色地往官差手里塞了一小串铜钱。

官差掂了掂铜钱,又看看腰牌,宫里的名头唬人,他也愿意结个好,

脸色稍霁:

“原来如此……既是做些外用的小东西,

方便街坊,那……下不为例。

东西收好,别太招摇。”

他警告了一句,背着手走了。

小菊几人吓出一身冷汗,连忙向杜嬷嬷道谢。

杜嬷嬷摆摆手,神色严肃:

“这次是侥幸。规矩就是规矩。

药油效果再好,没有字号,没有行医帖,终究是隐患。

你们的路,要想走长远,光靠街边摆摊不行。

要么,想法子拿到‘字号’。

要么,就专做那些不需‘字号’的,比如香囊、凉茶包,把口碑和销路彻底打开,再图其他。

记住了?”

她的话,给小菊组泼了盆冷水,也指明了方向。

赵玉竹组的商队也抵达了第一个重要的贸易点。

江南重镇临江府。

商队在此休整,处理大批货物。

临江府商贾云集,交易繁杂。

哈伦先生忙着应酬各路商人,交割香料、皮货。

赵玉竹的账房成了最繁忙的地方。

各种货物进出、银钱交割、票据往来,

堆满了她临时借用的客栈小桌。

一笔大额货款交割时,对方商行递过来的银票数额,

与赵玉竹账本上哈伦先生口头交代的数额,

差了整整三百两。

赵玉竹心头一紧,立刻核对之前的契约草稿和往来记录,

发现是哈伦先生记错了当时谈好的尾款折扣。

“哈伦先生,您看这笔,契约草稿上写的是九八折,

但您刚才跟王老板说的是九七折……”

赵玉竹拿着账本和草稿,找到正与人喝酒的哈伦。

哈伦酒意微醺,有些不在意:

“哎呀,差不多嘛,王老板是老主顾……”

“差三百两!”赵玉竹声音不大,却很坚持,把账本和草稿推到他面前。

哈伦的酒醒了一半,仔细一看,额头顿时冒汗。

三百两?!

他差点就稀里糊涂亏掉了!

他立刻起身,拿着账本和草稿去找王老板理论。

最终,凭借赵玉竹清晰无误的记录,对方不得不按契约付足了尾款。

这件事在商队里传开了。

哈伦先生对赵玉竹的态度彻底变成了倚重和信任。

“实在对不住,赵账房。

以后所有契约,交割前必须经你核对签字。

你的账本,就是商队的规矩。”

他当众宣布。

赵玉竹捏着那支磨秃了尖的炭笔,

看着周围人的目光,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在公主府咬牙学下来的那些枯燥的数字和规矩,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李家村秀云屋后那几垄土豆苗,成了李家村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谈。

秀云爹娘虽然不再明着反对,但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叹气。

秀云不管这些,精心照料着。

土豆苗长得郁郁葱葱,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

秀云按照农庄学的,把花都掐掉了,

把养分留给地下的块茎。

这天,隔壁王婶家的小孙子突然上吐下泻,

发起了高烧。

村里唯一的赤脚郎中进城了,王婶急得团团转。

秀云听到消息,

这症状像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湿热积滞。

她翻出带来的药材,熬了一小锅清热化湿、消食止泻的汤药,端了过去。

“王婶,您要不……试试这个?我按方子熬的。”

王婶看着黑乎乎的药汤,又看看烧得小脸通红的孩子,一咬牙,捏着鼻子给孩子灌了下去。

一夜过去,孩子的烧竟然退了,也不吐了。

王婶又惊又喜,拉着秀云的手首道谢。

“哎呀呀,你看看,秀云啊,多亏你了。

我看以后谁再敢背后嚼舌根子,说女子读书无用的,看我不我撕了他的嘴!”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

“秀云丫头在城里学本事了,会瞧病了。”

“那汤药真管用。”

“这女子学点本事是有用。”

“可不是,有大用呢,关键时候救命呢。”

虽然只是凑巧对症,但秀云“会看病”的名声意外地传开了。

陆续有村民来找她看点头疼脑热、蚊虫叮咬的小毛病。

秀云不懂脉象,不敢乱开药,

但根据症状,用带来的药材配点外敷药膏或内服的凉茶汤剂,

倒也解决了不少小问题。

她也不收钱,只说:

“都是些不值钱的草药,管用就好。”

村民过意不去,有时送几个鸡蛋,有时塞把青菜。

秀云爹娘的态度也悄悄变了。

秀云爹有天蹲在土豆地边,看着绿油油的苗子,破天荒地没叹气,

反而嘀咕了一句:

“这土什么?还是什么豆来着……看着长得倒挺壮实。”

秀云没说话,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

她更用心地照料着土豆,也把学到的简单吃食,

比如凉拌野菜、蒸土豆泥(用自家存的一点芋头替代试验),

做给家人和来看病的乡亲尝。

那新奇的口感和味道,也让村民啧啧称奇。

那几垄土豆,在村民眼中,似乎不再仅仅是“怪东西”,不再指指点点,

反而隐隐带上了一丝期待。

公主府内,各路人马将各组最新的、或挣扎或突破的消息汇总给林宝。

“李甘棠那姑娘,听盯着的下人说,被逼出‘怪味汤’了……不容易。”

春杏摇头。

“翠兰那边,算是暂时压住了张胖子,但隐患还在。”

夏荷皱眉。

“小菊她们……唉,规矩是道坎。”杜嬷嬷叹气。

“赵玉竹不错,账本立了大功。”

赵秀才露出赞许。

“秀云她们……倒是在乡野走出条小路。”

陈稷语气欣慰。

林宝静静地听着,目光投向窗外。

校场上空荡荡的,一个月之期近在眼前。

这些被撒出去的种子,有的在风雨中挣扎求生,

有的在夹缝里找到一线光,

有的在质疑中默默扎根。

无论艰难还是顺利,她们都在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真实世界的路。

没有再困在一方小院里。

“还有几天?”林宝问。

“三天。”陈稷答道。

“备好账册登记的地方。”

林宝站起身,

“等她们回来。不管是赔是赚,是哭是笑,只要人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就都是好样的。”

她走出门,走向农庄。

夕阳下,新一栏的“无双猪”仔在圈里撒欢奔跑,活力十足。

远处,大片土豆田郁郁葱葱,泥土之下,沉甸甸的果实正在悄然孕育。



    (http://www.220book.com/book/2S7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你好,吃瓜暴富了解一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2S7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