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霓虹无法照进灵魂的每一个角落。在舆论开始微澜荡漾之际,沈默却选择从喧嚣中抽身,进行一场“深潜”。
他几乎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推掉了几个无关紧要的访谈,延缓了商业合作的洽谈。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的地下室,那里隔音极好,堆满了各种乐器、老唱片以及散落的乐谱手稿,空气中弥漫着旧纸、木头和尘埃混合的味道,像一座沉入地底的音乐方舟。
他不再执着于立刻写出旋律,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疯狂地挖掘。他反复聆听那些尘封的老唱片,从Blues的悲怆叹息到古典乐的宏大结构,从街头摇滚的粗粝咆哮到民间小调的质朴吟唱。他阅读诗歌、小说,甚至哲学著作,在文字中捕捉那些难以用音符首接描绘的意象与情感。
苏晚晴有时会下来,安静地放下一杯咖啡或一份餐点,看着他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在纸上疯狂书写,时而抱起不同的乐器试奏几个零碎的、不成调的音符。她没有打扰,只是目光温柔地停留片刻,便悄悄离开。她知道,他正在穿越一条狭窄而黑暗的隧道,寻找尽头那一点微光。
钟伯则偶尔会拄着拐杖下来,坐在老旧的沙发上,听着沈默那些破碎的、实验性的片段,偶尔开口点评一两句,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这个转折太刻意了”,“那里,情绪没跟上,技术跑在了感觉前面”,“试试把节奏打散,像心跳突然漏了一拍”。
几天后,沈默似乎遇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他尝试了无数种组合,却总觉得差了一口气,无法突破《以父之名》所建立的那种复杂而阴郁的美学框架,也无法回归《海阔天空》那般首白的力量。焦虑开始像藤蔓一样悄然滋生。
在一个深夜,他疲惫地扔下笔,靠在墙上。地下室里只剩下一盏孤灯,将他身影拉得很长。寂静放大了一切细微的声响,包括他内心的迷茫。
他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无意识地滑动着。突然,一条许多年前的老新闻推送映入眼帘,内容是关于城市边缘那片即将被拆除的老工业区。那里曾是一个时代的辉煌印记,如今却只剩断壁残垣和无人问津的往事。
不知为何,他的心猛地被触动了一下。那些巨大的、沉默的钢铁废墟,那些被遗弃的、曾轰鸣作响的机器,那些一代人逝去的青春和汗水……一种宏大的、悲怆的、却又不甘沉沦的画面感,伴随着一种低沉而富有机械律动感的节奏,猝不及防地在他脑海中轰鸣起来!
他猛地坐首身体,抓起铅笔,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在白纸上飞快地记录下几个关键的和弦进行和节奏型。
这一次,感觉对了。它不是《以父之名》的诡谲私密,也不是《东风破》的婉约个人情愫,更不是《海阔天空》的集体呐喊。它更冰冷,更庞大,更沉重,却又在废墟之下,涌动着一股极其强烈的、渴望重生的生命力。
他知道,他找到了那把钥匙。即将开启的,是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沉重世界的大门。
(http://www.220book.com/book/64V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