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城保卫战的胜利,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华北敌后战场激起了层层涟漪。八路军总部特别通报表扬了独立团的战绩,并将李云独创的“土法军工生产”经验向各个根据地推广。
然而,李云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兵工厂爆炸事故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李云站在重新整修过的厂房内,面色凝重。空气中还隐约弥漫着焦糊味,墙壁上新刷的白灰掩盖不住火灾留下的痕迹。
“团长,按照您的要求,所有工序都设立了安全岗,制定了操作规程。”王根生拿着一本刚装订好的手册汇报道,“每个工人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才能上岗。”
李云接过手册,仔细翻阅。手册上用工整的字迹详细记录了从原材料处理到成品检验的每一个环节,重点标出了安全注意事项。
“很好。”李云点头,“但光有制度不够,关键是要让安全观念深入人心。从今天起,每天开工前都要进行安全宣讲,收工后总结当天的问题。”
“是!”王根生立正应答,接着又有些犹豫地说:“团长,有个问题...我们的原料快不够了。特别是铜料和钢材,子弹复装需要铜,手榴弹需要钢...”
李云沉思片刻:“铜料可以从缴获的炮弹壳和电线中获取,至于钢材...”他眼睛一亮,“我记得城南有个废弃的汽车修理厂,那里应该有不少废旧零件可以利用。”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李云就带着一个排的战士来到城南的汽车修理厂。厂区内散落着各种报废汽车的骨架和零件,大多己经锈迹斑斑。
“把这些全部运回兵工厂!”李云指挥道,“还有,注意搜寻各种工具和可用设备,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放过!”
战士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有人负责拆卸,有人负责搬运,还有人专门搜寻各种小零件和工具。李云则在一堆废铁中仔细翻找,不时拿起某个零件端详,脑海中自动浮现出系统赋予的冶金知识,判断其材质和可利用价值。
“团长,您看这个!”魏大勇推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家伙过来,“这玩意儿像个大铁罐,能不能用?”
李云眼睛一亮:“这是汽车油箱!好材料啊,拆开能做成不少手榴弹外壳!”
经过半天努力,战士们收集了大量废旧金属和零件,用板车一趟趟运回兵工厂。王根生看到这些材料,喜出望外:“团长,这些够我们用半个月了!”
材料问题暂时缓解,但李云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召集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开会:“我们不能总靠捡破烂过日子,必须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
赵刚提出建议:“可以通过地下党从敌占区购买一些急需物资,比如化学原料和精密工具。”
李云点头:“这个办法好!老赵,这事就交给你去办。另外,我考虑组建一支专门的物资收集队,到各战场收集弹壳和废弃武器。”
就在独立团忙于军工生产时,日军并没有闲着。筱冢义男在司令部大发雷霆:“一个联队竟然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平安县城!皇军的脸都被丢尽了!”
参谋长官小心翼翼地说:“将军阁下,根据情报,八路军在城内建立了兵工厂,能够自产弹药,这才...”
“八嘎!”筱冢义男一拳砸在桌上,“那就更应该尽快夺回平安县!绝不能让八路建立起完善的军工体系!”
“但是将军,目前兵力紧张,抽调不出更多部队...”
筱冢义男阴沉着脸在室内踱步,突然停下:“既然强攻不行,就来阴的!通知特高课,派间谍潜入平安县,破坏八路的兵工厂!”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平安县城外来了一队逃难的百姓,大约二十多人,衣衫褴old,面带饥色。
“站住!什么人?”城墙上的哨兵大声问道。
一个老者上前一步,颤巍巍地说:“老总,我们是王家沟的,村子被鬼子烧了,逃难来的,求老总行行好,给条活路吧!”
哨兵不敢怠慢,立即报告了值班的赵刚。赵刚来到城墙上,仔细观察下面的难民。看起来确实像逃难的百姓,但他心中仍存一丝警惕。
“开城门,让他们进来。”赵刚命令道,“但要加强警戒,单独安置他们,进行详细排查。”
难民被安置在城西的一处空院内,由战士们送来了食物和饮水。赵刚特意安排政工干部与他们谈话,了解情况。
谈话中,这些人的说辞基本一致,都说来自王家沟,村子被日军烧毁,亲人被杀,只好逃难到此。说到伤心处,不少人声泪俱下,情状凄惨。
然而,细心的赵刚还是发现了一些疑点:几个年轻男子手上的老茧位置特殊,不像是干农活形成的,倒像是长期持枪所致;虽然衣着破旧,但其中几人的内衣料子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他们中有人不经意间露出了较为白皙的皮肤,与常年劳作的农民明显不同。
“这些人有问题。”赵刚立即找到李云,“我怀疑是鬼子派来的特务!”
李云眼神一凛:“能确定吗?”
“十有八九。”赵刚点头,“我建议将计就计,放长线钓大鱼。”
李云沉思片刻,露出狡黠的笑容:“好!咱们就陪他们玩玩!你负责监视,我让和尚带特战队配合。”
接下来的两天,这些“难民”表现得十分安分守己,甚至主动要求参加劳动,为守城出力。兵工厂正好缺人手,有人提议让这些难民去帮忙,被李云一口回绝。
“告诉他们,兵工厂是军事重地,闲人免进。”李云命令道,“但可以安排他们去修工事和搬运物资。”
第三天深夜,两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溜出难民的住处,熟练地避开巡逻队,向兵工厂方向摸去。他们不知道的是,暗中有好几双眼睛正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团长,果然有动静!”魏大勇低声对李云说,“两个人往兵工厂去了,还有三个人往弹药库方向去了。”
李云冷笑:“收网!记住,要活口!”
特战队员们如同猎豹般悄无声息地扑向目标。几分钟后,五名特务全部被擒,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
经过连夜审讯,特务交代了他们的任务:破坏兵工厂和弹药库,为城外日军的再次进攻做准备。
“好险啊!”赵刚后怕地说,“要不是发现得早,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面色凝重:“这次是我们运气好。必须加强反间谍工作,特别是新来的人员,要严格审查。”
特务事件给独立团敲响了警钟。李云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措施,特别是在兵工厂和重要设施周围,设置了明哨、暗哨和巡逻队,还训练了军犬协助警戒。
军工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后,李云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武器制造。他首先瞄准的是迫击炮。
“团长,造炮可比造手榴弹难多了。”王根生看着李云画的草图,眉头紧锁,“光是炮管我们就解决不了。”
李云指着草图说:“不一定非得整根炮管。我们可以造一种简易迫击炮,炮管用厚壁钢管就行,虽然寿命短,但能解燃眉之急。”
在李云指导下,工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简易迫击炮。最大的难题是炮管的强度和炮弹的精度。试验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炸膛事故,幸亏防护措施到位,没有造员伤亡。
“问题出在材料上。”李云分析道,“我们的钢材质量太差,承受不住发射时的压力。”
经过反复试验,李云最终决定降低装药量,牺牲射程来保证安全。第一门土造迫击炮终于试射成功,虽然最大射程只有正常迫击炮的一半,精度也差强人意,但毕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太好了!”赵刚兴奋地说,“有了这个,咱们的火力就能上一个台阶!”
李云却摇头:“还不够。射程太近,精度太差,实战价值有限。我们必须想办法改进。”
就在独立团忙于军工创新时,城外的日军又开始蠢蠢欲动。筱冢义男调来了专门的山炮部队,准备对平安县城进行炮击。
“团长,侦察兵报告,日军在城东十里外建立了炮兵阵地!”通讯兵急匆匆地报告,“至少有西门山炮!”
李云立即登上城墙,用望远镜观察。果然,远处隐约可见日军正在构筑炮兵阵地。
“必须打掉这个炮兵阵地!”李云下定决心,“否则一旦开炮,城内工事和兵工厂都将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日军对炮兵阵地的保护十分严密,一个大队的兵力在周围警戒,强攻无疑是以卵击石。
“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李云召集干部开会研究方案。
魏大勇提议:“团长,让特战队去吧!我们夜间渗透,炸掉那些炮!”
李云摇头:“敌人警戒太严,特战队人数太少,成功率不高。”
张大彪说:“要不我们派一营偷袭?吸引敌人注意,然后特战队趁机...”
“伤亡会太大。”李云再次否定。
众人陷入沉默。确实,面对严阵以待的日军,任何首接攻击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突然,李云眼睛一亮:“有了!我们不能首接打炮兵阵地,但可以打他们的软肋!”
赵刚疑惑地问:“什么软肋?”
“弹药补给!”李云指着地图说,“日军山炮使用的炮弹必须从后方运来。我们可以半路伏击运输队,让大炮变成哑巴!”
众人顿时眼前一亮。这个方案风险小,收益大,确实是妙计!
说干就干。李云立即派侦察兵查明日军运输线的路线和时间,同时精心挑选伏击地点。
“这里!”李云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黑风峪!地势险要,两边是山,中间一条路,最适合打伏击!”
第二天凌晨,独立团一营悄悄出城,前往黑风峪设伏。李云特意加强了火力配置,不仅带了轻重机枪,还带上了刚刚试制成功的两门土造迫击炮。
“记住,速战速决!”李云叮嘱带队的张大彪,“炸毁弹药车后就立即撤退,不要恋战!”
上午十点左右,日军运输队果然出现在黑风峪。五辆卡车沿着山路缓慢行驶,前后各有一个小队的日军护送。
“打!”随着张大彪一声令下,埋伏在山坡上的战士们突然开火。轻重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如同雨点般射向日军。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慌忙组织抵抗。但独立团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又猛,日军很快被压制。
“迫击炮,瞄准弹药车!”张大彪命令道。
战士们操作土造迫击炮,调整角度。“轰”的一声,炮弹飞出,可惜偏离目标,在车队旁边爆炸。
“调整角度!再放!”张大彪焦急地喊道。
第二发炮弹仍然没有命中。土造迫击炮的精度问题暴露无遗。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名老炮兵出身的战士主动请缨:“营长,让我来!”
这位战士仔细调整迫击炮的角度,甚至用肉眼估测风速和距离。“放!”他亲自将炮弹放入炮管。
“轰——”炮弹划出一道弧线,准确命中最后一辆弹药车!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那辆车顿时被炸成碎片。
“好!”战士们齐声喝彩。
接着,第二发炮弹又命中了一辆弹药车。连环爆炸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连远处的独立团战士都感到热浪扑面而来。
剩余的日军见大势己去,仓皇逃窜。此役,独立团不仅成功摧毁了日军山炮的弹药补给,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和物资。
当消息传到日军炮兵阵地时,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八嘎!没有弹药,这些大炮就是废铁!”
失去了弹药补给,日军的山炮部队不得不后撤。平安县城的威胁暂时解除。
这次胜利大大鼓舞了独立团的士气,特别是土造迫击炮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让战士们对军工生产更加有信心。
“虽然精度差,但关键时刻还是管用啊!”战士们纷纷称赞。
李云却保持清醒:“这次有运气成分。我们必须继续改进,提高武器质量。”
在李云指导下,兵工厂开始着手改进迫击炮。他们收集战斗中使用过的炮管,仔细研究变形和磨损情况,寻找材料和技术上的不足。
同时,李云开始尝试另一种武器——定向地雷的制造。他根据现代定向杀伤地雷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简易版本:在一个弧形铁板后安装炸药和钢珠,引爆后钢珠会向特定方向喷射,形成大面积杀伤。
“这个好!”赵刚看到设计图后称赞道,“特别适合防御作战!”
第一批定向地雷很快试制出来。试验场上,当地雷被引爆时,钢珠如同暴雨般射向目标区域,将作为靶子的木板打得千疮百孔。
“威力很大!”王根生兴奋地说,“团长,这个能大量生产吗?”
李云点头:“结构简单,材料要求不高,完全可以批量生产。优先装备前沿阵地。”
就在独立团的军工生产蒸蒸日上时,一个新的危机悄然逼近。
一天深夜,李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炸药配方,突然接到报告:兵工厂的原料仓库起火了!
李云急忙赶到现场,只见仓库浓烟滚滚,战士们正在奋力救火。幸运的是,火势被发现得早,很快就被扑灭,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怎么回事?”李云严肃地问值班警卫。
“报告团长,我们巡逻时发现仓库内有火光,立即报警并开始救火。”警卫回答,“初步判断可能是电线短路引起的。”
李云皱眉:“带我去看看。”
在烧焦的仓库内,李云仔细检查起火点。果然,一段电线有明显的短路痕迹,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
但细心的李云发现了一个疑点:短路点周围的燃烧痕迹不太自然,似乎有助燃剂的痕迹。他悄悄收集了一些样本,准备进一步检查。
第二天,化验结果证实了李云的怀疑:现场有煤油残留!这明显是人为纵火!
“有人混进城里了!”李云立即召集赵刚和保卫干部开会,“这次的手法比上次更加隐蔽,说明敌人也在进步!”
一场反间谍的暗战在平安县城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城外的日军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阴谋。筱冢义男收到间谍传来的情报,得知独立团正在大量生产一种新式地雷,决定采取针对性措施。
“命令工兵部队加紧训练排雷技术。”筱冢义男对参谋说,“同时,研究对付这种地雷的方法。”
一周后,日军再次对平安县城发动进攻。这次,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强攻城墙,而是重点攻击城防工事,试图打开突破口。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在炮火掩护下,逐步推进到城下。独立团战士们依托工事顽强抵抗,新生产的定向地雷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日军造成大量伤亡。
然而,日军工兵很快找到了对付定向地雷的方法:用长杆引爆或首接用炮火破坏。
“团长,鬼子的工兵太厉害了!”前沿阵地报告,“我们的地雷很多都被他们排除了!”
李云立即调整战术:“告诉战士们,改变地雷布设方式,真假结合,虚实相间!同时组织神枪手,专门打鬼子工兵!”
这一招果然奏效。日军工兵在排雷时不断遭到冷枪射击,进度大减。战局再次陷入僵持。
但李云心中清楚,被动防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主动出击,打破日军的围攻。
深夜,李云独自站在城墙上,远眺日军营地。脑海中,战意置换系统的界面自动浮现:
【当前传奇声望:60点】
【可兑换技能:高级爆破技术(35点)、战场急救技术(25点)、无线电通讯技术(40点)】
李云思考良久,最终选择了兑换战场急救技术。随着知识的涌入,大量现代战地医疗知识进入他的脑海: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创伤处理...
“老赵!”李云立即找到赵刚,“我们必须改进伤员救治工作!现在的死亡率太高了!”
在李云指导下,独立团建立了更完善的医疗体系:每个连队培训专职卫生员;建立分级救治制度;用土法生产简易医疗器材;甚至尝试制造一些基本药品。
这些措施很快见到成效。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战士们作战时更加勇敢,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负伤,也会得到及时救治。
军工生产、医疗改善、战术创新...独立团在李云带领下不断进步。但李云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日军绝不会甘心失败,更大的战斗即将来临。
一天傍晚,通讯兵送来一份紧急情报:日军正在调动大量部队,似乎准备对平安县城发动总攻!
李云看着情报,面色凝重。这一次,日军集结了一个旅团的兵力,配属重炮和坦克,显然志在必得。
“传令各营,加强戒备!”李云命令道,“同时通知兵工厂,加快生产,特别是反坦克武器!”
平安县城上空,战云再次密布。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即将爆发...
(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