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行山,层峦叠翠,生机勃勃。距离“燎原行动”己过去一个多月,独立团根据地在紧张与忙碌中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内部“固本培元”的各项工作和对外部威胁的警惕,却从未放松。
兵工厂在王根生的带领下,根据李云从系统那里得到的模糊提示,结合老师傅们的经验,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他们搭建了更简易但温度控制更精确的土法淬火槽,尝试对不同来源的钢材进行热处理,记录其硬度和韧性的变化,寻找着“高碳锰钢”的替代品。硝化甘油的稳定性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实验被严格限制在远离主厂区的偏僻山坳,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傅操作,进展缓慢却小心翼翼。整个兵工厂少了几分急于求成的躁动,多了几分沉稳扎实的氛围。
各营连的训练也更加注重基础。步兵的战术配合、射击精度、土工作业,炮兵的测距、计算、操炮,甚至骑兵连的马上劈杀和冲击阵型,都进行了反复的锤炼。李云和赵刚经常下到各营,检查训练成果,纠正存在的问题。整个独立团的战斗力,在一种更加内敛和扎实的方式中,稳步提升。
然而,竹内连山的“陷阱”,正如李云所预料的那样,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一、 诱饵初现:意外的“慷慨”馈赠
这天,负责在外围活动的二营一个小分队,在巡逻至根据地边缘的岔沟村时,村长神秘兮兮地找到带队的排长,报告了一件蹊跷事。
前几天夜里,村里的一户老乡起夜,发现自家院墙根不知被谁放了两个沉甸甸的麻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几十根崭新的、油光锃亮的铁轨钢!还有一小袋东西,里面是一些他们从来没见过的金属块,银白色的,很轻,但似乎很坚硬(实际上是铝锭,此时属于稀有金属)。
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老乡又喜又怕,赶紧报告了村长。村长也觉得事有反常,立刻封锁了消息,等着部队来人。
排长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层层上报,很快就到了李云这里。
“铁轨钢?还有轻金属?”李云看着汇报,眉头紧锁。这东西对极度缺乏金属原料的根据地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来得太诡异了。日军对铁轨、金属材料的控制极其严格,怎么可能轻易流失,还恰好出现在根据地边缘的村庄?
“团长,这事透着邪性啊。”赵刚分析道,“像是有人故意扔在那的。会不会是鬼子搞的鬼?”
李云沉吟道:“十有八九是竹内连山的伎俩。他在试探我们,或者说,在诱惑我们。如果我们急于得到这些材料,肯定会追查来源,或者习惯性地再次到同一区域活动,他就可能布下口袋。”
“那……这些东西怎么处理?”张大彪问道,“总不能不要吧?都是好东西啊,尤其是那轻金属,王厂长说可能对造飞机……呃,对他改进设备有用。”
“要!为什么不要?”李云冷笑一声,“鬼子白送的东西,干嘛不要?但我们要吃得下,还能让他崩掉牙!”
一个将计就计的计划在李云的脑海中迅速形成。
二、 将计就计:布下反陷阱
李云立刻做出部署:
1. 明修栈道:命令二营派出一个排,大张旗鼓地前往岔沟村,“接收”这批物资,并且故意在村里打听,最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人员或者车队经过,做出急切想要找到更多“意外之财”的样子。同时,放出风声,独立团急需各类金属材料,尤其是那种“轻飘飘的银白色金属”。
2. 暗度陈仓:命令魏大勇的特战分队(魏大勇腿伤未愈,由副队长段鹏暂代指挥)立刻秘密潜入岔沟村周边区域,进行全方位、隐蔽的侦察,寻找日军可能潜伏的观察点或埋伏圈。
3. 张网以待:命令一营和三营精锐,秘密运动到岔沟村两侧的山区设伏。炮兵连的王承柱带领一个迫击炮小组,携带仅有的、性能稳定的迫击炮,预先测算好岔沟村外围几个可能设伏区域的射击诸元。
4. 技术检验:要求王根生对送来的金属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特别是那批轻金属,看看是否有标记,或者本身是否有问题(例如是否被做了手脚,含有放射性或毒物?)。
计划周密展开。
二营的那个排在岔沟村很是“表演”了一番,甚至故意押着“找到”物资的老乡,反复询问细节,显得既兴奋又焦急。暗地里,段鹏的特战分队像幽灵一样散开,利用夜色和地形,对村庄周围的每一条山沟、每一片树林进行了仔细搜索。
果然,在距离岔沟村约三里地的一处可以俯瞰村口的高地上,特战队员发现了异常——一片灌木丛有被人为轻微折断和恢复的痕迹,地上还有几个模糊的脚印和几枚崭新的日本南部式手枪子弹壳。
“队长,看来鬼子真在这儿下了套。”一名队员低声道。
段鹏仔细观察着地形:“他们肯定就在附近埋伏着。通知团长,发现老鼠洞。我们再扩大搜索范围,把他们具体藏身的地方揪出来!”
与此同时,王根生那边的检验也有了结果。铁轨钢是普通的碳钢,没问题。但那批银白色的轻金属,经过初步检测,确认是铝锭,纯度还挺高。但在其中一块铝锭的底部,发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几乎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小孔。
“团长,你看这里。”王根生指着那个小孔,“我们用细铁丝探了一下,里面是空的!好像塞了什么东西!我们没敢轻易破坏。”
李云眼神一凛:“果然有鬼!能确定里面是什么吗?”
“不确定,但肯定不是好东西。可能是炸药,也可能是毒药,或者……某种能持续发射信号的东西?”王根生猜测道。
“把它单独隔离,用铅盒装起来,埋到远离厂区的深山里!”李云立刻下令,“其他铝锭也暂时封存,没有彻底搞清楚前,一律不准使用!”
竹内连山的毒计露出了冰山一角。他不仅用珍贵的金属材料做诱饵,还在其中埋下了致命的陷阱。如果独立团急于将这些铝锭用于生产,无论是加热熔炼还是机械加工,都可能触发里面的机关,造成爆炸、中毒或暴露位置。
三、 收网反击:猎人与猎物的反转
两天后的夜里,段鹏的特战分队终于锁定了日军埋伏部队的具置——他们就藏在岔沟村西南方向两处相邻的山谷里,大约有一个中队的兵力,配备了掷弹筒和轻机枪,利用地形进行了很好的伪装,就等着独立团运输队再次出现或者搜索部队进入伏击圈时,突然发难。
情报迅速传回指挥部。
“好!既然摸清了老鼠洞,那就该咱们动手了!”李云一拳砸在地图上,“命令:一营从左翼,三营从右翼,悄悄包抄这两个山谷!炮兵做好准备!特战分队负责清除日军外围哨兵和火力点!行动时间,定在凌晨西点,人最困的时候!”
凌晨三点,独立团各部队开始按计划秘密运动。战士们衔枚疾走,脚步轻捷,如同暗夜中流动的山岚,悄无声息地对日军埋伏区域形成了反包围。
段鹏带着特战队员,如同锐利的手术刀,率先行动。他们利用高超的渗透技巧,无声无息地解决了日军布置在山谷出口和制高点的几个明暗哨兵,打开了突破口。
凌晨西点整,天空还是一片墨蓝。
李云在指挥部看着表,猛地一挥手:“打信号弹!”
一颗红色的信号弹骤然升空,划破寂静的夜幕!
“打!”几乎在信号弹升空的瞬间,王承柱的迫击炮首先发难!几发炮弹精准地落在了日军埋伏区域的中心地带,虽然因为天黑看不清具体战果,但爆炸的火光和巨响瞬间打破了日军的伪装,引起了巨大的混乱!
“敌袭!八嘎!我们被发现了!”日军指挥官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地大喊。
然而,还没等他们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山谷两侧的山坡上,突然爆发出密集的枪声和喊杀声!张大彪的一营和沈泉的三营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从两侧高地向着山谷内的日军倾泻下暴雨般的子弹和手榴弹!
日军完全被打懵了!他们原本是埋伏者,此刻却成了被包围的猎物!地形对他们极为不利,队伍被压缩在狭窄的山谷里,根本无法展开,两侧的山坡成了独立团绝佳的射击阵地。
“机枪!压制两侧火力!”
“掷弹筒!轰击山顶!”
日军试图反击,但他们的轻重机枪刚一开火,立刻就被特战分队的神枪手或者王承柱的迫击炮重点照顾,很快就被打哑了。掷弹筒兵更是被两侧密集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
战斗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独立团的战士们占据绝对地利和先机,用步枪、机枪、手榴弹尽情地收割着陷入混乱的日军生命。山谷内火光冲天,枪声、爆炸声、日军的惨叫声和独立团战士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
竹内连山精心布置的陷阱,反而成了埋葬他自己部队的坟墓。
战斗持续了约一个小时,天色微明时,山谷内的枪声渐渐稀疏下来。除了少数零星日军凭借岩石负隅顽抗外,大部分日军己被歼灭。
“吹冲锋号!清理战场!”李云下令。
激昂的冲锋号响彻山谷,独立团战士们端起刺刀,如同潮水般冲下山坡,开始最后的清剿。
西、 余波与警示
清晨的阳光照亮了血腥的山谷。经过清点,此役共击毙日军一百八十余人,俘虏重伤员十余人,缴获步枪一百五十余支,轻机枪六挺,掷弹筒五具,以及大量弹药。独立团仅伤亡二十余人,大多是在最后冲锋时被负伤日军冷枪所伤。
一场漂亮的反伏击战!
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打扫着战场,收集着战利品。但李云和赵刚的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喜悦。
他们从俘虏的日军重伤员口中得知,这支部队确实是奉了竹内连山的命令,在此设伏。他们的任务就是等待独立团上钩,然后尽可能多地杀伤其有生力量,并抓几个俘虏回去审讯。至于那些金属材料,他们只知道是上面要求故意丢弃的诱饵,具体细节不清楚。
“竹内连山……果然名不虚传。”赵刚叹道,“心思缜密,手段毒辣。这次要不是我们警惕性高,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点点头,踢了踢脚下一支缴获的三八大盖:“这家伙是个难缠的对手。他不跟你硬碰硬,专玩阴的。这次我们虽然挫败了他的阴谋,但也暴露了我们的警惕性和反应速度。他下次出手,肯定会更加隐蔽和刁钻。”
他转身对通讯员道:“给总部发电,详细汇报此次事件经过和我们的分析,提请兄弟部队也要注意鬼子类似的诱饵陷阱。特别是对于来源不明的物资,一定要提高警惕,严格检验。”
同时,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意置换系统”提供的超前知识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会引起敌人更深的忌惮和更针对性的阴谋。必须更加谨慎地使用,并加快自身基础工业能力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竹内连山的第一次交锋,以独立团的胜利而告终。但李云知道,这场隐藏在暗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那个藏在北平或者太原某处的对手,此刻一定也在复盘失败,酝酿着下一轮更危险的阴谋。独立团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了明枪与暗箭的考验。
(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