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太行山区的色彩变得愈发浓烈,层林尽染。独立团在挫败了竹内连山的“诱饵陷阱”后,并未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坚定了“固本培元、夯实根基”的方针。总部转发了独立团关于警惕日军物资陷阱的通报,引起了兄弟部队的广泛重视,竹内连山的毒计未能扩散,但其带来的警示却深入人心。
独立团指挥部里,李云和赵刚对着根据地的地图和各类报表,仔细梳理着这段时间的成果与不足。
“老李,看来咱们这段时间‘埋头种地’还是有效果的。”赵刚指着后勤处的报告,“秋粮收成比去年好了不少,乡亲们上交的公粮充足,咱们自己的垦荒队收获也不小。加上上次反伏击缴获的鬼子罐头和粮食,这个冬天,吃饭问题应该能缓解不少。”
李云点点头,目光却落在兵工厂的报告上:“肚子问题暂时缓解了,但家伙事儿的问题还是头疼。王根生他们搞的‘稳进型’发射药有点进展,对炮管的烧蚀轻多了,但威力和射程也降回原来的水平了。那几门炸膛风险高的炮,回炉重炼出来的钢料,质量还是不太行,只能打打手榴弹壳。”
这就是现实的困境。没有合格的工业基础,即便有超前的思路,也如同无根之木。李云再次感受到这个时代中国军工的极度落后。
“不能急,一步一步来。”赵刚安慰道,“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了问题在哪,也在想办法解决。比之前两眼一抹黑,瞎搞‘猛药’强多了。”
“是啊。”李云深吸一口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竹内连山那次是给我们敲了警钟。对了,那个铅盒埋好了吗?”
“埋好了,在野狼峪最深处,做了标记和隔离,派了双岗看守,没有异常。”赵刚肯定地回答。那块内藏恶毒机关的铝锭,如同一个危险的诅咒,被深深封印。
“竹内连山吃了亏,暂时没了动静,但这老鬼子肯定没憋好屁。”李云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太原方向,“我们不能光等着他出招。还得想办法,继续壮大自己。”
他所说的壮大,不仅仅是军事训练,更核心的是科技和生产的缓慢爬升。他再次将意识沉入“战意置换系统”。经过上次反伏击战的胜利和日常积累,传奇声望又缓慢增长了一些。这一次,他决定更加审慎地使用。
他没有再去兑换那些过于超前、当前基础无法支撑的“尖端”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基础、更底层,却能切实提升当前军工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知识。
“系统,兑换‘初级机械加工精度提升技巧’、‘土法冶炼质量控制要点’、‘基础火药化学稳定性原理’。”李云在心中默念。这些知识同样模糊,并非详细的图纸,而更像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和方向性的提示,恰好适合王根生他们这些实践经验丰富却缺乏理论指导的老师傅。
声望值消耗了不少,换来的信息流涌入脑海。李云立刻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和技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化和简化,记录在几个不同的笔记本上。
第二天,他带着笔记本来到了兵工厂。
王根生和几位老师傅看到李云又来,都有些紧张,生怕团长又提出什么难以实现的“新点子”。
李云笑着摆摆手:“大家别紧张,这次不来虚的。我最近琢磨了点东西,可能对咱们现在碰到的难题有点帮助,你们看看能不能用上。”
他将几个笔记本分别递给相关领域的老师傅。一本是关于如何利用现有简陋车床,通过改进刀具角度、切削速度和冷却方式(甚至只是用盐水)来稍微提高加工精度的;一本是关于如何在土高炉炼铁时,通过观察火焰颜色、炉渣状态来判断炉温和成分,从而稍微稳定铁水质量的;还有一本则是关于火药配料纯度、颗粒度、混合均匀度如何影响燃烧稳定性和速度的。
老师傅们起初还有些疑惑,但看着看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李云写的这些东西,没有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甚至有些是他们模糊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经验之谈,此刻被系统性地归纳总结出来,还提出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改进方法!
“团长!你这……你这都是从哪儿学来的?”一个负责车床的老工匠激动地问,“这个刀头磨成这个角度,用盐水慢慢浇着削,好像确实能更光溜点!”
“俺就觉得那炉火冒紫烟的时候铁水好,原来是这么个道理!”炼铁组的老师傅拍着大腿。
王根生更是如获至宝,抱着那本关于火药稳定性的笔记本不撒手:“纯度…颗粒度…混合…对啊!我们之前光想着换配方,忘了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做精细!谢谢团长!你这可是帮我们大忙了!”
看到老师傅们的反应,李云知道这次兑换对了路子。科技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独立团这样几乎从零开始的根据地军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技巧”和“质量控制要点”,恰恰是当前最需要、最能见到实效的。
“你们觉得有用就行。”李云笑道,“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具体行不行,还得靠各位老师傅动手去试。不要怕失败,慢慢摸索,总结经验。咱们一点一点来,总有一天,咱们自己能造出又好又结实的炮管!”
兵工厂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但这一次,不再是盲目追求威力的狂热,而是沉下心来钻研基础工艺的扎实与专注。车间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床的轰鸣声似乎都带上了一种更沉稳的节奏。
与此同时,军事训练也在深化。
李云将“三三制”战术的训练推向了连排级别。他组织了几次连规模的攻防对抗演习,红蓝双方在预设场地上,进行班组渗透、火力支援、侧翼迂回、交替掩护的实战化演练。
一开始,战士们很不习惯。习惯了猛打猛冲的他们,对于这种强调小组配合、灵活机动的战术感到别扭,经常出现脱节、掩护不到位、沟通不畅的问题。
李云也不着急,一次次叫停,一次次讲解,甚至亲自下场示范。他让打得好的班组介绍经验,让出现问题的班组复盘教训。
“打仗不是打群架!靠的是脑子,是配合!”李云在训练场上大声吼道,“三个人就是一个拳头,要一起动!你进我退,你打我看,要默契!咱们人比鬼子少,家伙比鬼子差,要是再不能配合好,凭什么打胜仗?”
渐渐的,战士们开始尝到甜头。在又一次对抗演习中,张大彪的一营一个尖刀班,利用娴熟的“三三制”战术,交替掩护,虚虚实实,竟然成功地“摸掉”了沈泉二营一个排防守的机枪阵地,自身损失微乎其微。
这次成功的战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各营连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班排长们开始主动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战术,战士之间的默契程度也与日俱增。
秋收过后,一场小雨带来了寒意。
这天,李云正在检查各连的冬装准备情况,通讯兵急匆匆跑来:“报告团长!军区急电!”
李云接过电文,脸色微微一变。电文是转发自总部的情报:日军近期正在大规模征集民夫和驮马,向正太铁路沿线多个据点运送大量木材、沙石、钢筋等物资,似乎有大规模加固工事、甚至修建新据点的迹象。总部判断,日军可能在酝酿一次大规模的“囚笼政策”推进,意图进一步分割压缩我根据地空间,要求各部提高警惕,做好应对准备。
“囚笼政策……”李云眉头紧锁。这是日军对付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手段,通过修建大量的公路、铁路、碉堡、封锁沟墙,将根据地分割成无数小块,然后进行反复的“扫荡”和“清乡”,以达到窒息根据地的目的。
如果让鬼子把碉堡炮楼修到家门口,那独立团的活动空间将大大缩小,后勤补给也会更加困难。
“老赵,看来鬼子是正面强攻吃亏,改玩慢工出细活了。”李云将电文递给赵刚。
赵刚看完,神色凝重:“是啊,这比来一两个联队扫荡还麻烦。碉堡修起来,就像一根根钉子扎进咱们肉里。拔掉它费时费力,不拔掉它又浑身难受。”
“不能让他们舒舒服服地把钉子钉下来!”李云断然道,“得想办法骚扰他,拖延他,让他修不成,修不安稳!”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沿着正太铁路线移动,最终落在了一个叫做“马家驿”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铁路节点,据说日军计划在这里修建一个大型据点,作为封锁线上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这里,”李云手指点着马家驿,“鬼子肯定重兵把守,强攻不行。但咱们可以跟他玩玩‘麻雀战’、‘破袭战’!让他白天修,晚上咱们就去拆!让他拉材料,咱们就去劫!”
一个以小股部队持续骚扰、破袭日军筑垒行动的计划,开始在李云脑海中成型。这又将是一场考验部队韧性、机动性和小分队作战能力的持久斗争。
根基稍稳,新的挑战己然迫近。独立团就像太行山上的青松,在风雨中不断扎根,又不得不时刻准备迎接更大的风浪。竹内连山的阴影尚未散去,日军“囚笼政策”的铁幕又缓缓拉开。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从钢七连到独立团:李云的极限置(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