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在日升月落、砖石垒砌和汗水滴落中悄然流逝。
临峤县这座几乎被遗忘的边陲死城,仿佛一株久旱逢甘霖的枯木,竟然真的挣扎着,抽出了几丝微弱的绿意。
最大的变化来自那道曾经千疮百孔的土城墙。在叶秋“以工代赈”的策略下,它被勉强修补了起来。坍塌最严重的豁口用石块和夯土填实,低矮处也被加高了不少。虽然依旧谈不上坚固,但至少不再是那个能让土匪和野兽随意进出的大缺口。叶秋甚至还根据极其有限的几何知识,指导石柱带人在几处关键位置用木头搭建起了简陋的望楼,虽然摇摇晃晃,但至少能登高望远,提前发现远处的动静。
城内的街道被彻底清理了一遍,淤塞多年的排水沟重新疏通,虽然遇上大雨依旧会漫溢,但至少平日里的臭气减轻了许多。那些无人居住的破屋废墟也被清理出来,平整出的空地,一部分用作瘦猴训练民兵的校场,另一部分,叶秋则划成了“临时安置区”。
这期间,断断续续又有一些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流民闻讯而来。他们大多是听闻此地新县令似乎有些手段,暂时压住了土匪,而且干活就有粥喝,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投奔。叶秋来者不拒,只要肯登记造册,安分守己,一律纳入“以工代赈”的范围。修墙、清理、开垦城边那些早己荒芜的田地……总有活干。虽然吃的依旧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粗糙的饼子,但至少饿不死,晚上能睡个不用担心被土匪摸进窝棚割走脑袋的安稳觉。
人口,就这样缓慢而切实地增加着。县城里终于不再只有麻木等死的面孔,多了一些忙碌的身影和孩童偶尔奔跑嬉闹的声音,虽然依旧贫瘠,却终于有了一丝人烟气。
瘦猴训练的“民兵”队伍也扩大到了三十来人。装备依旧寒酸,武器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不少人拿着削尖的木棍。但经过一个月的操练,至少站队、行进、听从号令像了点样子。瘦猴在叶秋的点拨下(叶秋大学军训和看过的军事电影知识),还捣鼓出了简单的旗语和哨音,用于基本的通讯和指挥。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依旧堪忧,但用来维持城内秩序、巡逻示警,己经勉强够用。
铁匠刘的炉子成了县衙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在叶秋近乎“异想天开”的指导下,他带着几个学徒,不仅打造出了更多的铁蒺藜和包铁木盾,还真把那架简陋的抛石机给弄了出来。试射那天,一块脑袋大的石头被杠杆抛出去,菰城尖尖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歪歪斜斜地飞了三十多步远,砸起一片尘土,引得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虽然准头差得离谱,杀伤力也有限,但这玩意儿的出现,无疑给惶恐的民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咱们县衙,也有能“远程”打人的东西了!
叶秋甚至还抽空改进了县衙的灶台。他设计了简单的风箱和烟道,使得燃烧更充分,热量更集中,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柴火,也让负责做饭的婆子省了不少力气。这个小小的改进让他在流民和衙役中赢得了“叶青天”之外另一个略带调侃的称号——“灶王爷”。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城墙更高了,人手更多了,肚子稍微有点底了,安全感也增强了一点点。傍晚时分,甚至能看到一些老人坐在家门口抽着旱烟,看着孩童玩耍,眼中久违地有了一丝平静。
但叶秋肩头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轻。
人手依旧不足,尤其是缺乏识字、能协助管理的人才。所有事情,无论巨细,最终都会堆到他的案头。 粮食是最大的心病。库房里那点缴获和原本的库存早己见底,全靠周边山林里采集野菜、狩猎(收获寥寥)以及流民自带的一点微薄口粮支撑。开垦的荒地远水解不了近渴,赋税更是无从谈起——百姓自己都吃不饱。 武器装备简陋得可怜,铁匠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铁料和炭火。 最重要的是,土匪的威胁并未真正解除。他们只是暂时被吓住了,龟缩在山里内斗。一旦他们缓过劲来,或者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新头目整合力量,临峤县将面临灭顶之灾。
而所有这些现实的、迫在眉睫的困难之下,是叶秋内心深处从未熄灭、反而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灼痛的渴望——回家!
每晚,处理完所有公务,打发走最后一名汇报情况的衙役后,他都会独自一人留在那间简陋的书房里。桌上摊开的,不再是县务文书,而是那些早己被他翻烂了的地图和县志。
油灯的光芒摇曳,映照着他日益消瘦却眼神焦灼的面庞。他的手指一遍遍划过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山川河流,试图找到任何一点与记忆中对得上的特征。他反复研读那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故事,用理工科的思维去解构,试图从中剥离出可能隐藏的、关于异常自然现象的真相。
“雷暴……磁场……特定的地理坐标……”他喃喃自语,用烧黑的木棍在草纸上写写画画,推演着各种可能性,又一次次烦躁地将草纸揉成一团。
一无所获。
(http://www.220book.com/book/6B5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