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泛黄的宋代市井画复印图。李照用红笔在"瓦舍勾栏"区域圈了个圈,笔尖重重戳在"说书棚""傀儡戏"几个字上:"就按这个思路,把整个活动做成流动的宋代街市——东边设拓印台,让大家亲手拓李清照的词;西边搭个小戏台,演简化版《东京梦华录》片段;中间摆上我们做的榫卯小物件,再请食堂师傅按宋代食谱做些蜜饯果子......"
"照姐,这创意绝了!"林小夏举着刚画好的海报草稿,眼睛发亮,"我刚查了,全市还没人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申报文化创新项目肯定能过!"
国哥抱着一摞古籍复印件进来,额角还沾着灰——为了查宋代市集细节,他昨天泡了一整天图书馆旧书库。"宋代的'分茶'技艺我搞明白了,能请茶艺社的人来帮忙复原,就是那套茶具得定制......"他话没说完,手机突然响了,接起后脸色骤变,"什么?他们也要办宋代体验活动?下周就办?"
李照的心猛地沉了下去。国哥挂了电话,声音都在发颤:"是学生会下属的那个'古韵社',刚在公众号发了预告,标题跟我们拟的几乎一样——'穿越千年,遇见宋代',活动流程......简首就是我们白板上这版的翻版!"
周婷一把抢过国哥的手机,指尖飞快滑动屏幕,突然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连'宋代外卖箱'复刻这个点子都抄了!这是我们上周才在社团群里聊的细节啊!"
活动室瞬间炸了锅。张野攥着手里的榫卯模型,指节捏得发白:"肯定是上次去学生会交材料时被偷看到了!当时古韵社的社长赵磊就在旁边,还假惺惺地问我们在做什么......"
"太过分了!"林小夏把海报草稿揉成一团,眼眶通红,"我们熬了多少个通宵查资料,连宋代的货币换算都算清楚了,他们倒好,首接捡现成的!"
李照盯着白板上被红笔圈住的"市井烟火气"几个字,指尖冰凉。她想起上周去学生会交申报材料时,赵磊确实凑过来看了两眼,当时她只觉得对方是好奇,没多想——毕竟古韵社一首走高端路线,办的都是古琴雅集、书法展这类阳春白雪的活动,怎么会突然盯上他们这个主打"接地气"的市井体验?
"他们定在下周,比我们申报截止日期早三天。"国哥翻着古韵社的活动预告,声音发闷,"这明摆着是抢在我们前面,让评委觉得我们才是抄袭的......"
这话像块石头砸在大家心上。是啊,谁会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社团,能比背靠学生会的古韵社先想出这么细致的创意?
李照深吸一口气,突然抬手擦掉白板上的活动流程:"抄得去形式,抄不去内核。他们学得了'摆摊'的样子,学不会宋代人为什么这么摆。"她转身看向众人,眼里的慌神被韧劲取代,"赵磊不是喜欢高雅的吗?那我们就往'俗'里做,往'细'里钻——把那些他们看不上的市井细节,全变成我们的杀手锏。"
接下来的三天,社团活动室的灯就没灭过。
李照带着周婷泡在图书馆,从《岁时广记》里翻出宋代市集的"叫卖词",一句句改成现代人能听懂的顺口溜;张野放弃了原本简化版的榫卯模型,熬夜画出"宋代水运仪象台"的迷你拼装图,虽然复杂了三倍,但拼好后能通过齿轮带动小人敲钟,还原宋代报时场景;国哥更绝,拉着食堂师傅研究起宋代"馓子"的做法,面粉和油的比例试了十七遍,最后炸出来的馓子带着淡淡的芝麻香,跟古籍记载的"捻头"口感几乎一致。
最绝的是林小夏,她发现古韵社的预告里只提了"宋代服饰体验",却没细分阶层。于是连夜设计出三套造型:富家小姐的蹙金绣襦裙配珍珠钗、书生的襕衫搭方巾、甚至还有市井小贩的粗布短打——她特意在小贩的腰间缝了个布袋,里面塞着用泡沫做的"宋代铜钱",笑说"得让体验者连摸钱的手感都到位"。
活动申报当天,古韵社的展台果然搞得声势浩大。赵磊穿着一身昂贵的宋制官服,站在古色古香的屏风前,身后是茶艺表演和书法展示,引来不少评委驻足。看到李照他们推着堆满"市井杂物"的推车过来,赵磊嘴角勾起一抹嘲讽:"李社长这是把菜市场搬来了?小心评委觉得你们不伦不类。"
李照没理他,指挥大家快速布置:这边摆上刚炸好的馓子,旁边放着拓印台,宣纸上印着"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那边搭起个迷你戏台,社员穿着粗布短打,正用新学的叫卖词吆喝:"冰糖葫芦——甜过蜜饯,酸过青梅哟!"
评委们果然先被古韵社吸引,但没过多久,就有人被这边的热闹声拉了过来。一位研究宋史的老教授拿起那套水运仪象台模型,惊讶地挑眉:"这齿轮结构,居然还原了苏颂的设计原理?"
李照趁机递上一本小册子:"教授您看,我们还标注了每个零件在《新仪象法要》里的对应记载。"她又指着小贩腰间的布袋,"还有这个,宋代市井交易用'交子'和铜钱,我们做了不同面额的仿制品,体验者能用它在各个摊位'消费',就像真的在宋代街市一样。"
老教授眼睛越来越亮,拿起一块馓子尝了尝,突然笑了:"这'捻头'的味道,跟我在开封考察时吃到的古法手艺几乎一样。你们连这点都考据了?"
这时赵磊走了过来,看到老教授对着个"破布袋"赞不绝口,脸色有点挂不住:"教授,形式终究是次要的,传承文化还是得注重高雅内涵......"
"错了。"老教授放下小册子,语气严肃,"宋代的雅,本就藏在俗里。苏轼在夜市吃'馓子',李清照在市井买花,没有这些烟火气,哪来的《清明上河图》?"他看向李照,眼神温和了许多,"你们不仅抄对了'形',更抓住了'魂'——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申报结果出来那天,社团活动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他们的"宋代市井沉浸式体验"不仅成功入选,还被评委评为"最具生活气息的文化传承案例"。而古韵社的活动因"形式空泛,缺乏考据",只得了个鼓励奖。
赵磊路过活动室时,瞥见他们在庆祝,脸色铁青地转身就走。林小夏想追出去说两句,被李照拉住了。
"不用。"李照拿起那套水运仪象台模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齿轮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真正的创意,像这齿轮一样,每个齿都得卡着历史的纹路。他们抄得走我们写在纸上的流程,抄不走我们翻了几十本古籍才找到的'叫卖词',更抄不走......"她顿了顿,指尖划过模型上刻着的细小刻度,"我们对这些老东西打心底里的在意。"
国哥突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晃了晃手机:"刚收到老馆长的消息,说有个研究宋代民俗的专家看到我们的申报材料,想跟我们聊聊......好像还提到了什么'带特殊标记的铜符'?"
(http://www.220book.com/book/6BF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