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稻田里,秧苗绿油油的,像铺了层绿绒毯。老农陈老五牵着水牛,在田埂上慢慢走,看着自家的三亩地,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官府修了新水渠,再也不怕天旱了;今年,又推广了新稻种,据说能增产三成。
"陈老爹,您这稻子长得真好!"邻村的王二麻子凑过来说,手里还提着个篮子,里面装着新摘的黄瓜。陈老五咧开嘴笑:"托陛下的福啊!要不是新政,咱们哪能用上这么好的稻种,哪能浇上水?"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这片地还是块旱地,种下去的谷子十有八九会枯死。是官府派来的农官,带着工匠修了水渠,又挨家挨户教大家种新稻种。现在,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有余粮卖掉,给孙子买新衣裳。
苏州的市集上,人声鼎沸。卖丝绸的、卖瓷器的、卖茶叶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货郎张西海推着独轮车,车上堆满了北方来的皮毛,他笑着跟顾客打招呼:"这是燕云来的好皮子,暖和着呢!以前啊,哪能这么容易买到?"
自从北伐胜利,南北通商的路通了,南方的丝绸、茶叶能卖到北方,北方的皮毛、药材也能运到南方。张西海的生意越来越好,上个月还在城里买了间小铺子,打算让儿子去读书,将来做个商人。
汴京的医馆里,郎中正在给个孩童诊脉。诊费比以前便宜了一半,还能用官府发的"惠民券"抵扣。孩童的母亲感激地说:"多谢李郎中,要不是陛下设了惠民药局,俺们穷人哪看得起病?"
李郎中笑着摆手:"这都是陛下的恩典。"他想起改革前,医馆都是私人开的,诊费贵得吓人,有穷人得了病,只能在家里等死。现在,官府在各地设了惠民药局,药材平价卖给百姓,还培养了不少郎中下乡义诊。
赵杰微服来到江南,看着田埂上忙碌的百姓,市集上热闹的景象,心里暖洋洋的。李纲指着远处的水车:"陛下,那是新造的龙骨水车,比旧式的省力一半,一天能浇百亩地。"
赵杰走到水车旁,见几个农夫正在操作,水流顺着渠道哗哗地流进稻田。"这水车是谁造的?"他问道。农夫们笑着说:"是官府请的巧匠,还教咱们怎么修呢!"
晚上,赵杰住在县衙的驿馆里,听见隔壁传来读书声。他走过去一看,是个私塾,十几个孩子正在念书,有男有女,有贫有富。先生说:"陛下说了,无论贫富贵贱,都能读书识字。这新学堂,学费全免,还管午饭呢!"
赵杰站在窗外,听着孩子们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忽然觉得,这才是大宋该有的样子——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病能医,有冤能诉。改革的种子,别看了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幸福的花。
汴京的皇宫里,赵杰正在和大臣们商议下一步的改革计划。案上摆着厚厚的奏章,有关于兴修水利的,有关于开办新学堂的,有关于改进军器的,每一本都写得密密麻麻。
"陛下,燕云十六州刚收复,民生凋敝,臣建议先减免那里的赋税,再派能干的官员去治理。"李纲指着地图上的燕云地区,"还可以鼓励中原的百姓迁过去,给他们土地和种子。"
赵杰点点头:"说得好。不仅要收复土地,更要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忽然想起种师道送来的信,说燕云的百姓见了宋军,就像见了亲人,纷纷拿出藏起来的大宋旧物,有铜钱,有布帛,还有孩子穿的虎头鞋。
岳飞的奏章里说,要在燕云设立新军营,让当地的年轻人参军,保卫家乡。"臣己教他们用神武枪,"岳飞在信里写道,"他们学得很快,说要跟着陛下,再也不让金狗欺负了。"
赵杰把奏章递给大臣们看,笑着说:"你们看,百姓的心是向着咱们的。只要咱们继续推行改革,让日子越过越好,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退朝后,赵杰来到御花园,看着满园的春色。新栽的牡丹开得正艳,那是从洛阳移栽来的,据说种师道年轻时亲手栽下的。李纲走过来,递给赵杰一杯新茶:"陛下,您看这牡丹,历经风霜,却开得这么艳。咱们大宋,就像这牡丹一样,定会越来越繁盛。"
赵杰望着北方,那里的燕云十六州,正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那里的百姓,正和中原的百姓一样,盼望着更好的日子。他忽然想起刚登基时,面对满目疮痍的江山,心里的迷茫和不安。如今,那些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李相公,"赵杰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改革这条路,咱们要一首走下去。不仅要让大宋强盛,还要让百姓安乐,让后世子孙,都能过上太平日子。"
李纲重重点头:"臣遵旨。"他看着官家年轻却坚毅的脸庞,忽然觉得,大宋的未来,就像这满园的春色,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满了皇宫,也洒满了整个汴京。街道上,百姓们的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幸福的歌谣。赵杰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改革的曙光,己经照亮了大宋前进的道路。他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着大宋的军民,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大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http://www.220book.com/book/6BI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