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雪落时的红灯与长明的窗
冬至前的头场雪,把和平里小区裹成了白团。张桂英站在窗边擀饺子皮,面粉落在蓝布衫的袖口上,像沾了层霜。窗外的老槐树挂着雪,枝桠上晃着个小红灯笼——是社区小王上周挂的,说“老院的冬天,得有点红颜色才热闹”。
“桂英婶子,饺子包好了没?”李婶的声音从楼下飘上来,带着股哈气的暖,“我家孙子馋你包的酸菜馅了!”
“就好就好!”张桂英应着,手里的擀面杖没停。案板上的饺子皮摞得整整齐齐,边缘捏出了花边——这是老伴儿教她的,说“捏出花边,煮的时候不容易破,像把日子攥得紧”。
正抱着,手机响了。是周强打来的:“妈,我买了明天的票,回不去陪您冬至了——工地上赶工期,老板说加钱。”
张桂英的手顿了顿,擀面皮的擀面杖在案板上“咚”地轻响:“钱够花就行,不用总往回跑。妈这儿有李婶,还有老邻居,热闹着呢。”
“我给您寄了件羽绒服,还有电热毯,估计明天到。”周强的声音有点闷,“您别总熬夜缝东西,手腕刚好利索。”
“知道了知道了,你在工地也别冻着。”张桂英挂了电话,捏起个饺子馅,往皮里放时,指尖触到了手上的银戒指——戒指内侧的小缺口,被岁月磨得浅了,却还是能摸到。她想起老伴儿在世时,每到冬至,总蹲在厨房帮她擀皮,说“你包馅快,我擀皮快,俩人搭着才像过年”。
“婶子,我来帮你烧火!”门口探进个脑袋,是李婶的孙子小宇,戴着顶红绒线帽,鼻尖冻得通红,“我奶说,灶膛里烧松木,饺子煮出来香。”
张桂英笑着往屋里让他:“快进来暖和暖和。你爷呢?”
“我爷在楼下扫雪,说怕您下楼买酱油滑着。”小宇蹲在灶膛前,往里面添松木枝,火苗“噼啪”响,映得他脸红扑扑的,“对了婶子,刚才社区小王来过,说王警官托他送了袋糖,说是城郊的麦芽糖,沾饺子吃甜。”
张桂英心里一动,走到门口看——门把手上挂着个牛皮纸包,里面的麦芽糖硬邦邦的,透着琥珀色。她想起去年秋天王建军来,说城郊的苹果甜,原来连麦芽糖也是记着的。
饺子煮好时,李婶端着醋碟和蒜泥过来了,刘大爷也拄着拐杖进门,手里拎着瓶二锅头:“桂英妹子,咱爷俩喝两盅,驱驱寒。”小宇早把碗筷摆好,甜弦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三个青花碗,三双竹筷,在灯下亮堂堂的。
“这饺子馅调得香!”刘大爷咬了口饺子,眯着眼睛笑,“比我家老婆子在世时调的还香。”
“那是,桂英婶子放了虾皮,鲜!”李婶往张桂英碗里夹饺子,“你多吃点,看你最近瘦了。”
小宇捧着碗,嘴里塞得鼓鼓的:“婶子,明年冬至我还来吃饺子!”
张桂英看着眼前的人,灶膛里的火还在烧,松木的香气混着饺子的热气,往鼻子里钻。她端起碗,喝了口饺子汤,热流从喉咙一首暖到心里。窗外的雪还在下,红灯笼在风里晃,把老院的雪照得发红,像撒了把碎胭脂。
后半夜,雪停了。张桂英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雪化声,滴答,滴答,像钟表在走。她想起周强寄的羽绒服,想起王建军送的麦芽糖,想起李婶的醋碟,刘大爷的二锅头,小宇通红的鼻尖。这些人和事,像散落在老院的星子,虽然小,却把夜照亮了。
第二天早上,张桂英开门扫雪,看见杂货店老板正往门上贴福字,红底黑字,在白雪里格外亮。社区的小王扛着梯子过来,要给各家的灯笼换蜡烛:“张大妈,王警官昨天打电话,说让我多给您的灯笼换根粗蜡烛,说您眼神不好,亮堂点好。”
张桂英站在梯子下,看着小王换蜡烛。新蜡烛粗粗的,点燃后,光从灯笼里透出来,把她的影子投在雪地上,长长的,像有人陪着。她摸了摸手上的银戒指,戒指被体温焐得暖暖的,戒痕里藏着的那些事——槐花、苹果、麦芽糖、饺子香,忽然都活了过来,在光里晃啊晃的。
雪后的太阳升起来时,周强的包裹到了。张桂英拆开一看,除了羽绒服和电热毯,还有张照片——是周强在工地门口拍的,身后的脚手架上挂着红灯笼,他穿着新棉袄,笑得露出白牙,照片背面写着:“妈,我在这儿挺好,您放心。”
张桂英把照片贴在墙上,正好在全家福旁边。她走到窗边,看着老院的雪慢慢化,红灯笼在枝头晃,各家的窗户都亮着,烟筒里冒着白汽。她知道,这老院的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红灯笼,雪落时亮着,月明时也亮着;就像这窗里的光,有人在时亮着,心里装着人时,更亮着。
风从胡同口吹进来,带着点麦芽糖的甜,掠过张桂英的窗。窗台上的月季谢了,可土里的根还活着,等开春,又会抽出新枝。就像这老院的日子,无论雪落还是花开,总有人把暖攒着,把灯点着,把故事,慢慢往下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6CG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