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春分,风里裹着泥土的腥气,西合院的青石板缝里都冒出了嫩草。许大茂一早就在院角翻地,手里的锄头抡得有力,土块被敲得细碎——这是要种王小柱带来的新豌豆种,李凡特意叮嘱“春分播种最合适,秋天能收两茬”。
“大茂,慢点翻,别把土里的虫蛹翻出来,惊着孩子。”张兰端着个竹篮过来,里面是刚泡好的豌豆种,种子吸饱了水,鼓得像小胖子,“我跟小娥挑了半天,把瘪粒都捡出去了,保证种下去都能发芽。”
娄晓娥抱着装种子的小盆,向阳和盼儿跟在后面,手里各攥着一把小铲子。“爸,我要种这颗!”向阳从盆里挑了颗最大的种子,蹲在翻好的地里,用小铲子挖了个浅坑,小心翼翼把种子放进去,再盖上土,拍得实实的。盼儿也学着样子种,还在自己种的地方插了根小木棍,上面写着“盼儿的豌豆”:“向阳,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豌豆长得快!”
李凡背着农技包过来,里面装着小铲子和卷尺,蹲下来帮着量行距:“行距留一尺,太密了长不好。”他教向阳怎么判断土的湿度,“用手捏把土,能成团不松散,就正好,不用多浇水。”禾禾也凑过来,蹲在旁边帮着捡石子,小声问:“李叔叔,豌豆苗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呀?我想跟向阳哥哥一起浇水。”
何雨柱从食堂回来,手里拎着捆新鲜的菠菜,看见院里种豌豆,也放下菜过来帮忙:“我来搭架子!以前在老家种过豆角,搭架子我拿手!”他找了几根竹竿,削得尖尖的,斜着插进土里,再用绳子绑结实,“等豌豆藤长出来,顺着架子爬,能结满豆角!”
中午,种完豌豆,许大茂的杂货铺也到了开门时间。他锁上院门往胡同口走,刚到铺门口,就看见王奶奶站在台阶上等:“大茂,你可来了!我家盐没了,等着炒菜呢。”许大茂赶紧开门,从货柜里拿了袋粗盐,还多抓了把瓜子:“王奶奶,您拿好,这瓜子是刚进的,您尝尝。”
娄晓娥也在铺里忙活,柜台上摆着刚做好的香江糖糕,金黄的糕体裹着糖浆,甜香飘出老远。“张婶,您来啦!”看见张兰过来,娄晓娥赶紧递了块糖糕,“刚出锅的,您尝尝,还是按香江的方子做的,没放太多糖。”张兰咬了口,甜而不腻,笑着说:“好吃!比我上次在城里买的还香,你多做点,街坊们肯定爱买。”
下午,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许大茂送向阳去学校,何雨柱送盼儿,李凡送禾禾,三个孩子背着新书包,手拉手走在前面。向阳的书包里装着娄晓娥做的糖糕,要分给盼儿和禾禾;盼儿的书包里装着弹弓,说放学要去院里打麻雀;禾禾的书包里装着画本,要画下学校的样子。
“向阳,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别跟同学吵架。”许大茂蹲下来,帮儿子理了理衣领。向阳点点头,举起手里的糖糕:“爸,我会给盼儿和禾禾分糖糕的,我们会做好朋友。”盼儿也说:“何叔叔,我会帮禾禾背书包,还会教她认生字。”
送完孩子,许大茂和李凡、何雨柱一起往回走,路过公社,李凡说:“我跟王小柱约好了,下周末去晋北,把咱院的豌豆种带去试种,要是长得好,明年就能在晋北推广了。”何雨柱笑着说:“好啊!到时候我从食堂带点腊肉,你们路上吃,别饿着。”
许大茂回到杂货铺,娄晓娥正忙着给客人称糖。看见许大茂回来,她笑着说:“刚有个街坊说,咱的糖糕比城里的还好吃,让咱多做些,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子寄去。”许大茂点点头,从货柜里拿出个小本子,记下要进的货:“明天去批发市场,多进点面粉和糖,再进点孩子们爱吃的橡皮糖,肯定好卖。”
傍晚,孩子们放学回来,首奔院角的豌豆地。向阳蹲在自己种的地方,扒开土看了看:“爸,怎么还没发芽呀?”许大茂笑着说:“别急,豌豆苗要睡够觉才会出来,过几天就长芽了。”李凡也过来,指着地里的土:“你们看,土有点干了,咱们给它浇点水,明天说不定就能看见小芽了。”
三个孩子拿着小水壶,小心翼翼给豌豆浇水,水浇得均匀,生怕冲坏了种子。张兰站在门口看着,手里端着刚熬好的小米粥:“孩子们,浇完水来喝粥,喝完粥奶奶给你们讲故事,讲奶奶小时候种豌豆的事。”
晚上,西合院的灯亮起来。许大茂和娄晓娥在杂货铺算账,今天卖了不少糖糕和盐,赚的钱不多,却很踏实;李凡在屋里整理晋北豌豆推广的资料,铅笔在纸上写得沙沙响;何雨柱在院里劈柴,准备明天给张兰烧火;张兰坐在廊下,给孩子们缝补衣服,嘴里哼着老歌谣。
豌豆地在月光下泛着浅绿,虽然还没发芽,却藏着满院的盼。许大茂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春有播种的盼,夏有乘凉的暖,秋有收获的甜,冬有团圆的欢。而西合院的街坊,就是他一辈子的家人,这院里的豌豆,这铺里的糖糕,这孩子们的笑声,就是他一辈子的安稳。
(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