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春,暖阳把西合院的葡萄架晒得发烫,架下的空地上,盼儿蹲在土里筛细沙——昨天播种向日葵时,发现院角的土偏黏,她想起李凡说的“黏土地掺沙透气,种子才好发芽”,赶紧让向阳从胡同口的沙堆搬来两袋细沙。
“这是地区农技站新培育的‘油葵1号’,”盼儿捧着布包里的向日葵籽,颗颗,带着浅灰色的纹,“李叔叔说这品种耐贫瘠,还能跟葡萄、豌豆一起套种,夏天开花遮凉,秋天收的瓜子能榨油,还能当零食。”她按之前和小花约定的“株距一尺五”,用小木棍在掺了沙的土里扎坑,每个坑放两粒籽,再盖层薄土。
刚种完,邮差就送来小花的信,信封上画着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信里夹着包晋北的黑土,小花在信里写:“盼儿姐姐,俺们今天也种向日葵啦!张爷爷说晋北的土肥,不用掺沙,俺还在每个坑旁插了小木棍,怕鸡啄!”信纸背面贴着张“向日葵种植时间表”,是小花照着盼儿之前寄的手册画的,标着“播种后7天发芽,30天间苗,60天开花”。
盼儿赶紧回信,把西合院掺沙播种的细节写在新订的“套种手册”上:“黏土地掺沙要按‘土3沙1’的比例,不然沙多了保不住水,你要是种在豌豆旁,记得留两尺间距,别抢养分!”她还夹了片刚冒芽的豌豆叶,让小花看看西合院豌豆的长势。
晋北的套种田边,这会儿正热闹。小花蹲在土里,把盼儿寄的手册摊在膝盖上,教村里的孩子辨向日葵籽:“你看,脐部鼓的、壳子硬的就是好籽,扁的、软的发不了芽。”张大爷扛着竹竿过来,要给向日葵搭临时围栏:“去年种豌豆被鸡啄了苗,今年提前拦着,等芽长壮了再拆!”
王婶则在旁边熬浸种水,按盼儿手册里写的“加半勺磷酸二氢钾,芽苗更壮”:“前两年跟你学的豌豆浸种,今年又学了向日葵的法子,咱这地啊,真是越种越有盼头!”王小柱举着相机,对着孩子们播种的样子拍照,镜头里,小花手把手教小娃放种子,阳光落在他们沾着土的手上,暖得晃眼。
一周后,西合院的向日葵先冒了芽——嫩黄的芽尖顶着豆瓣,从土里钻出来,像一个个小问号。盼儿每天早上都来记生长数据,手册上画满了曲线图:“4月10日,芽高0.8寸,子叶展开;4月12日,真叶冒尖,朝东偏。”她发现有几株芽长得歪,赶紧按手册里的法子,用细绳子轻轻拉正,还在旁边插了个小纸板挡风。
她把这个“矫形小技巧”写信告诉小花,三天后就收到回信,小花说:“俺们的向日葵也有歪的,按你说的拉绳子,现在都朝太阳长啦!王婶还说,等开花了,要摘几朵插在储存仓里,好看!”信里还夹了张向日葵芽的素描,画得稚嫩却认真。
许大茂的杂货铺早挂出了“预订葵花籽零食”的牌子,街坊们路过都来问:“大茂,秋天能吃上西合院种的瓜子不?”许大茂拍着胸脯:“肯定能!到时候再跟晋北的豌豆干、葡萄酱凑成‘五季包’,让大伙尝个新鲜!”
五月初,李凡去晋北查看套种情况。刚到合作社,就看见小花在给向日葵间苗——把弱苗拔掉,每坑留一株壮苗,手里还攥着盼儿的手册对照:“李叔叔,你看,这株苗的真叶有3片,比手册上写的还多一片,是不是长得太好啦?”
田边的向日葵苗长得齐整,叶片翠绿,旁边的豌豆藤己经爬到葡萄架中层,豆荚刚冒头。张大爷蹲在旁边算收成:“今年套种了葡萄、豌豆、向日葵,三样加起来,比单种一亩地多收三成,明年咱合作社的地都按这个来!”王小柱指着远处的空地:“俺们还想在向日葵旁种点荞麦,秋天收了荞麦磨粉,也能跟北京换点货!”
李凡把晋北的向日葵苗照片寄回西合院,盼儿看着照片里壮实的小苗,赶紧记在手册上:“1982年春,向日葵间苗完成,晋北的苗比西合院的壮,明年咱也用晋北的土试试!”
回西合院的路上,李凡看着车窗外的田野——晋北的套种田一片翠绿,向日葵苗朝着太阳,豌豆藤缠着葡萄架,像一幅活的“共生图”。他想起八年前第一次来晋北,老乡们攥着老种子不敢换;想起盼儿第一次记笔记,字还歪歪扭扭;现在,两地的孩子能一起设计套种方案、分享技巧,老乡们敢试“三季套种”,心里满是踏实。
刚进院,盼儿就跑过来问:“李叔叔,小花的向日葵长得怎么样?”李凡把照片递给她,盼儿看着照片,笑着说:“比俺们的壮!夏天开花的时候,咱跟晋北同步拍照片,看看谁的向日葵花盘大!”
张兰端着刚烤的豌豆点心,里面加了点磨碎的向日葵籽:“凡娃,盼儿,快尝尝!等秋天收了瓜子,咱再做葵花籽酥,寄给晋北的老乡们!”
风拂过葡萄架,新叶沙沙响,架下的向日葵苗朝着阳光伸懒腰,豌豆藤缠着竹竿爬。盼儿看着手里的手册,心里暖烘烘的——这两地的春播,从来不是各自的忙碌,是种子里的牵挂,是手册里的巧思,是一辈带一辈的琢磨。等夏天来了,向日葵会开出满田的金黄,葡萄会结出串串的紫;等秋天来了,豌豆会装满仓,瓜子会榨出油,而这藤缠藤、花向阳的日子,会一年比一年甜,一年比一年旺。
(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