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夏,晋北的风裹着热浪,却吹得合作社的向日葵花田亮得晃眼——千株向日葵齐刷刷朝着太阳,花盘像铺了满地的金盘子,花瓣边缘泛着橘红,中间的葵花籽刚冒头,透着青涩的。小花拎着铁皮桶,带着村里的孩子给花田浇水,桶沿晃出的水珠落在花盘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要浇在根旁,别溅到花盘上,不然容易烂!”小花蹲下来,手把手教最小的娃挪桶,手里还攥着那本磨了边的套种手册,“李叔叔说,向日葵根扎得深,浇透一次能管三天,咱今天浇完,明天就给花盘做‘生长标’!”所谓“生长标”,是她和盼儿约好的——用红绳系在花盘边缘,每天记录花盘的首径,看谁的长得快。
田边的储存仓被王婶装点得格外热闹——门口挂着两束剪下来的向日葵,花茎用豌豆秆缠了圈,旁边还插着串刚摘的嫩豌豆:“这花看着就喜庆,来拉货的人见了都问,咱合作社不光种得好,还会打扮!”张大爷坐在花田旁的石凳上,抽着烟袋笑:“往年这时候,田边就只有豌豆藤,今年多了向日葵,又好看又能遮凉,豌豆藤都长得更壮了!”
王小柱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花田——有孩子们浇水的笑脸,有向日葵与葡萄藤共生的画面,还有花盘上的红绳“生长标”:“这些照片要洗两份,一份贴在储存仓,一份寄给西合院,让盼儿也看看咱晋北的‘金盘子’有多亮!”
同一时刻,西合院的葡萄架下,向日葵也开得热闹——虽然只有二十几株,却像给葡萄架镶了圈金边,花盘朝着院外的太阳,藤蔓间的豌豆藤顺着向日葵秆往上爬,形成了层“绿金相间”的凉棚。盼儿踩着小板凳,举着相机拍特写:“向阳,你看这花盘,比上周大了两寸!”
向阳举着尺子量花盘,嘴里念着数据:“盼儿姐,这株最大的首径九寸,比晋北小花上次信里说的还大!”张兰端着刚切好的豌豆黄走过来,放在花田旁的石桌上:“趁着凉快吃点,等会儿把最艳的两束向日葵剪下来,寄给晋北的小花和王婶,让她们也尝尝咱西合院的豌豆黄!”
许大茂路过,看见满架的向日葵和葡萄,眼睛一亮:“盼儿,这花真好看!下次让小花多寄点花籽,我在杂货铺门口种几株,再用花束当装饰,肯定能吸引更多街坊来买‘五季包’!”
盼儿选了两束最的向日葵,用去年小花编的豌豆秆篮子装着,还垫了层葡萄叶——既保鲜,又能让晋北的人闻到西合院的葡萄香。她在篮子里放了张卡片,上面画着葡萄架与向日葵共生的小画,写着:“小花,西合院的向日葵开了,豌豆藤顺着花秆爬,比单独种长得快!附了片葡萄叶,你闻闻有没有甜香味~”
三天后,晋北的花田收到了西合院的花束。小花抱着豌豆秆篮子,凑到鼻尖闻了闻,葡萄叶的清香混着向日葵的甜香,让她笑得眼睛弯:“王婶,你看盼儿姐姐寄的花,比咱的还艳!”王婶赶紧把花插在储存仓的瓷瓶里,旁边摆上盼儿寄的豌豆黄:“这豌豆黄也甜,比俺做的还软,回头得再跟张兰婶学学!”
小花给盼儿回信,信封上画着两株牵着手的向日葵,里面夹了片晒干的向日葵花瓣:“盼儿姐姐,你的花束插在储存仓里,来拉货的人都夸好看!俺们的向日葵花盘最大的己经一尺了,下周就能给花盘套纸袋,防止鸟啄籽!”
李凡这阵在两地间跑运输,刚到晋北就被花田吸引:“这套种真是越来越巧了,向日葵遮凉,豌豆藤爬秆,葡萄挂果,三样互不耽误,还能互相帮忙!”小花拉着他看“生长标”:“李叔叔,你看这红绳,俺和盼儿每天都记,等秋天收瓜子,就能知道哪种间距的花盘结籽多!”
回西合院时,李凡带了晋北的向日葵花籽样品——是小花特意选的籽,装在豌豆秆小袋里:“小花说,这是‘油葵1号’的优选籽,明年让咱西合院多种点,既能榨油,又能当零食!”
盼儿把花籽袋放在农技手册里,看着窗外的向日葵花田,心里满是暖。风拂过花盘,金瓣轻轻晃,豌豆藤缠着花秆,葡萄叶透着绿——这夏天的花田,不只是满目的金黄,是两地手牵手的约定,是农技传下去的巧思,是藤缠藤、花向阳的共生之诗。
她知道,等秋天来了,向日葵会结出满盘的籽,豌豆会装满仓,葡萄会酿成酱;等冬天来了,两地会互相寄瓜子和豌豆干,会在信里聊明年的套种计划。而这花田的暖,会像向日葵追着太阳一样,一首跟着他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艳,一年比一年甜。
(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