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秋,晋北的风裹着向日葵籽的香,吹得合作社的花田满是脆响——成熟的向日葵花盘垂着沉甸甸的头,花瓣褪成了浅褐色,花盘里的籽粒鼓得发亮,一碰就簌簌往下掉。小花蹲在花田边,手里攥着个竹筛,正教村里的孩子脱粒:“把花盘反过来,用木槌轻轻敲,籽就落在筛里,杂质会从筛眼漏下去,记住别敲太狠,会把籽敲碎!”
旁边的空地上,老乡们围坐成圈,手里都捧着花盘,木槌敲打的声音伴着说笑,像首热闹的丰收曲。张大爷捧着个最大的花盘,是之前系红绳“生长标”的那株,边敲边笑:“这花盘首径一尺二,比盼儿上次信里说的还大,籽粒也,榨油肯定香!”王婶则把筛好的净籽装进布袋子,每袋都标着“油用”或“零食用”:“留一半榨油给老乡们分,另一半炒成瓜子,装在豌豆秆编的小袋里,寄给西合院当零食!”
王小柱举着相机,拍孩子们捧着满筛籽粒的笑脸,拍老乡们装袋的忙碌身影,还特意给那株“生长标”花盘拍了特写:“要让盼儿看看,咱晋北的向日葵没辜负她的种子,收得比西合院还多!”收完籽,他还挑了个最的花盘,用红布包好,要寄给西合院——花盘上还留着当初系的红绳,是两地约定的见证。
同一时刻,西合院的向日葵也到了收获季。盼儿和向阳把花盘剪下来,摆在葡萄架下的竹席上晒:“李叔叔说,晒两天再脱粒,籽更干,不容易潮。”向阳抱着个花盘,趴在竹席上数籽粒:“盼儿姐,这花盘有两百多颗籽!比晋北小花上次说的还多!”
张兰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灶上烤着葵花籽酥——把炒香的瓜子仁磨碎,和豌豆粉、红糖混在一起,压成小饼,烤得金黄酥脆。“等会儿装两盒,跟脱好的瓜子一起寄给晋北,”张兰把刚出炉的酥饼摆在盘子里,香气飘满院,“让小花和王婶尝尝咱西合院的手艺,这酥饼配茶吃,绝了!”
许大茂扛着新设计的“五季礼盒”过来,礼盒上印着向日葵、葡萄、豌豆共生的图案:“盼儿,张婶,今年的瓜子和酥饼都装这个礼盒,里面再放包晋北的咸菜,南北味都齐了!街坊们订了三十多份,就等咱的货了!”
盼儿选了两袋最的瓜子,和葵花籽酥一起装进礼盒,还附了张手写卡片,上面画着她和小花在花田浇水的小画:“小花,西合院的向日葵籽收了,烤了酥饼,你尝尝!花盘晒好了,留着当装饰,明年春天咱再种新的!”
三天后,晋北收到了西合院的礼盒。小花拆开盒子,刚打开就闻到了酥饼的香,她拿起一块咬了口,脆得掉渣,甜里带着瓜子仁的香:“王婶,这酥饼比俺娘做的还好吃!”王婶尝了一块,笑着说:“回头让盼儿把方子寄来,咱明年也烤,给合作社的老乡们当零食!”
小花给盼儿回信,信封上画着个装满瓜子的豌豆秆小袋,里面夹了包炒好的瓜子:“盼儿姐姐,俺们把瓜子炒了,咸香的,你配酥饼吃!张爷爷说,明年咱在向日葵旁种荞麦,秋天收了荞麦,再跟北京换点点心!”
李凡这阵忙着在两地间运货,刚到晋北就被晒满院的瓜子吸引:“今年的收成真好!向日葵、豌豆、葡萄都丰收,套种的法子真是选对了!”小花拉着他看炒瓜子的大铁锅:“李叔叔,俺们炒了五十斤瓜子,一半寄给北京,一半留着冬天合作社开会吃!”
回西合院时,李凡带了晋北的新榨葵花油,装在瓷罐里,罐口封着红布:“小花说,这油是用‘生长标’花盘的籽榨的,香得很,让张婶炒菜用!”
盼儿把葵花油倒进油壶,看着窗外晒好的向日葵花盘,心里满是暖。风拂过葡萄架,干枯的向日葵花盘轻轻晃,豌豆秆编的小袋里装着晋北的瓜子,厨房飘着酥饼的香——这秋天的收获,不只是满袋的籽粒,是两地手牵手的约定,是农技传下去的成果,是藤缠藤、籽满仓的共生之喜。
她知道,等冬天来了,两地会围着火炉吃瓜子、聊套种计划;等明年春天来了,会种上新的向日葵和荞麦;而这籽连籽、心贴心的日子,会像这葵花籽一样,又香甜,一年比一年有盼头。
作者“高手不是我”推荐阅读《穿越四合院,开局识破易中海阴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