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夏,西合院的葡萄架己爬满浓绿,架下的向日葵却更惹眼——秆子长得丈高,花盘比脸盆还大,金黄的花瓣边缘泛着粉,中间的葵花籽刚冒头,像撒了层碎金。盼儿踮着脚,手里捏着支软毛笔,正给花盘授粉:“得把这边花盘的粉,轻轻刷到那边花盘上,这样籽结得才匀!”
向阳举着小花的手绘“授粉示意图”,蹲在旁边当“小助手”:“盼儿姐,你看这图,小花标了‘早上9点授粉最好,露水干了粉不粘笔’,跟咱的时间正好对得上!”张兰端着个搪瓷盆,里面是熬好的草木灰水:“给向日葵根旁浇点这个,防蚜虫,萝卜也能沾光!”她边浇边笑,“你看这萝卜,叶子都封垄了,底下的萝卜肯定长得胖!”
盼儿蹲下来,给萝卜培土——土要堆到萝卜颈,不然太阳晒着会裂口。指尖碰到萝卜叶,一股清甜味飘出来:“小花信里说,晋北的萝卜也封垄了,王婶正准备腌萝卜的辣椒面,说要寄点给咱试试!”正说着,她发现棵萝卜叶有点黄,赶紧掏出农技手册翻:“是缺肥了!晚上给所有萝卜浇点稀释的豆饼水,肯定能缓过来。”
同一时刻,晋北合作社的葵花田更热闹——小花带着孩子们,给花盘套纸袋:“把这个纸袋装在花盘上,用绳子系紧,鸟就啄不到籽了!”张大爷扛着竹竿,在田边搭临时支架:“有些葵花秆长得太瘦,得撑着点,不然风一吹就倒,砸着底下的萝卜!”
王婶蹲在萝卜垄间,手里拎着个竹篮,专挑最嫩的萝卜叶摘:“这叶子蘸酱吃最鲜,摘点寄给西合院,让盼儿和张兰婶尝尝!”她还在篮底铺了层葡萄叶——是储存仓旁葡萄架上摘的,既保鲜,又能让西合院的人闻到晋北的果香。
王小柱举着相机,拍孩子们给花盘套袋的模样:有的孩子踮着脚够花盘,有的蹲在地上系绳子,沾着土的小手攥着纸袋,笑得露出牙。他特意给套好袋的花盘拍了特写,照片里,纸袋上还画着小花的简笔画——一棵向日葵和一棵萝卜手牵手:“这照片洗出来,第一时间寄给西合院,让盼儿看看咱的‘护籽小妙招’!”
傍晚,盼儿选了两朵开得最艳的向日葵,用豌豆秆编的绳子捆好,装进竹篮——篮里还放了把刚摘的嫩萝卜叶,沾着晨露。她写了张便签,夹在花茎间:“小花,西合院的向日葵开得正好,萝卜叶嫩得很,蘸酱吃绝了!你寄的辣椒面收到了,腌萝卜时肯定用得上!”
三天后,晋北收到了这篮“夏日鲜礼”。小花捧着向日葵,凑到鼻尖闻了闻,花香混着萝卜叶的甜,让她眼睛一亮:“王婶,你看这向日葵,比咱的还艳!萝卜叶我尝了,比晋北的更嫩!”王婶赶紧找个瓷瓶,把向日葵插在储存仓门口,旁边摆上萝卜叶:“来拉货的人见了,都问这是哪儿来的花,咱就说‘北京西合院寄的’,多神气!”
小花给盼儿回信,信封上画着个装满萝卜叶的竹篮,里面夹了包新炒的葵花籽仁:“盼儿姐姐,俺们把去年的葵花籽炒了,咸香的,你配萝卜叶吃!张爷爷说,等秋天拔萝卜,咱选最大的寄给你,做萝卜干吃!”
李凡这阵在两地间运货,刚到晋北就被满田的葵花吸引:“今年的葵花长得壮,萝卜也封垄好,套种的法子真是越来越顺了!”小花拉着他看套好袋的花盘:“李叔叔,你看这纸袋,盼儿姐姐说西合院也准备套,秋天咱的籽肯定收得多!”
回西合院时,李凡带了晋北的“萝卜腌料包”——里面有辣椒面、花椒粒,还有王婶手写的腌菜方子:“王婶说,按这个方子腌萝卜,脆爽不酸,能存到冬天!”盼儿打开料包,一股香辣味飘出来,赶紧记在手册上:“晚上就腌点萝卜,明天早上配粥吃!”
许大茂路过西合院,看见门口的向日葵,眼睛一亮:“盼儿,这花真好看!下次让小花多寄点花籽,我在杂货铺门口种几株,再用萝卜叶做‘夏日尝鲜包’,肯定受欢迎!”他掏出订单本,当场记下:“秋天的葵花籽和腌萝卜,我订一百份,街坊们早等着了!”
盼儿坐在葵花荫下,手里攥着小花的信,看着架下翠绿的萝卜叶,心里满是暖。风拂过花盘,金瓣轻轻晃,萝卜叶沙沙响——这夏天的田垄,不只是满眼的红绿,是两地手牵手的默契,是食材互赠的鲜甜,是藤绕藤、叶挨叶的共生之美。
她知道,等秋天来了,会拔萝卜、收葵花籽,会腌一坛坛脆爽的萝卜干;等冬天来了,会围炉吃腌萝卜、嗑葵花籽,会在信里聊明年的新种计划。而这一季季的夏荫,会像纽带一样,把西合院与晋北的情,系得更紧,暖得更久。
高手不是我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