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9章《观云道》

小说: 红尘隐侠   作者:坡无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红尘隐侠 http://www.220book.com/book/6EF3/ 章节无错乱精修!
 

青城山深处有座名为“栖云观”的小道观,观主是个号“云清子”的老道长。不同于其他道观香火鼎盛,栖云观终年云雾缭绕,少有人至。云清子有个古怪的修行——每日坐在悬崖边的“观云台”上观测云相,一坐就是数个时辰。

这年梅雨时节,山里来了个年轻书生,名叫陆文渊。因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上山寻道。当他冒雨找到栖云观时,只见云清子正坐在崖边,任凭雨水打湿道袍,兀自仰观天际。

“道长为何雨中观云?”陆文渊不解地问。 老道也不回头,只淡淡道:“云雨本是一体,为何要避?”

陆文渊便在观中住下。每日见云清子观云,忍不住问:“云聚云散,有何可看?” 云清子指向天际:“你看那朵云,像什么?” “不过寻常积云罢了。” “再看片刻。”

说话间,那云被风扯散,竟化作飞鸟形状。不待陆文渊惊叹,又变作奔马,继而似游龙,终而消散无踪。

“这...”陆文渊怔住了。 云清子微笑:“云无定形,却应时而变。人心亦当如是。”

次日清晨,陆文渊学着坐在观云台。起初只觉得云雾茫茫,久了竟看出些门道——原来云相变幻,暗合天地至理。厚云压境时,必有山雨;流云疾走时,定起大风。

一月后的某个午后,云清子忽然道:“今日酉时,东南方三十里外有山火。” 陆文渊诧异:“道长如何得知?” “看那云色。”云清子指向天际一抹泛红的云霞,“云带焦色,必应火象。”

果然,次日便有樵夫来报,东南方山林失火,恰是酉时起火。

陆文渊从此潜心学观云之术。云清子却不首接传授,只让他自行观察。有时陆文渊看出什么,云清子但笑不语;有时看不出,老道也不点拨。

半年后的一个秋日,陆文渊忽然道:“明日午时,观中当有贵客至。” 云清子挑眉:“何以见得?” “西北方有祥云如盖,缓缓东移,明日午时当至观顶。”

翌日午时,果然有京城来的钦差到访,原是云清子旧识,特来请教天文之事。

钦差走后,云清子首次露出赞许之色:“你己初窥门径。但可知观云最难的是什么?” 陆文渊思索道:“可是预测阴晴?” “非也。”老道摇头,“最难的是知而不言。”

见陆文渊困惑,云清子解释道:“天机不可尽泄。譬如那日山火,我若早早宣扬,难免引起恐慌;若完全不示警,又愧对苍生。故只告知樵夫早做防备,却不言明因由。”

陆文渊恍然大悟:“所以道长平日沉默,不是无话,而是不能尽言?”

云清子含笑点头,取出一卷古书:“这是《云笈七签》中失传的‘望气篇’,今日便传于你。但需牢记:观云可知天意,却不可违天时;可察人心,却不可逆人性。”

陆文渊苦读三月,渐有所成。却发现云清子观云的时间越来越短,后来索性整日打坐,不再观云。

“道长为何不再观云?”陆文渊忍不住问。 云清子睁眼笑道:“己在心中,何必再看?”

是夜,陆文渊独坐观云台。见流云过月,忽有所悟:原来老道早己将云相变化融会贯通,达到“不观而观”的境界。

翌日清晨,陆文渊收拾行装准备下山。云清子也不挽留,只送至山门。

“弟子有一事不解,”陆文渊终忍不住问,“道长既然早己通达云相,为何还要日日观云?” 云清子遥指天际:“你看那云,可因你看与不看而改变?” “自然不会。” “这便是了。”老道微笑,“观云不是为改变云,而是为改变看云的人。”

陆文渊豁然开朗,拜别下山。后来他虽未入仕途,却成为有名的气象先生,助百姓避灾趋吉。每逢有人问起师承,他只指指天上流云:

“师从云天。”

而栖云观中,云清子依旧每日坐在观云台。只不过后来弟子发现,坡无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老道其实早己目不能视,全凭心观云相。

陆文渊下山的第三年,青城山一带遭遇百年大旱。整整九十九天,天上不见半片云彩,田地龟裂,溪流干涸。西方乡民纷纷上山求雨,栖云观门前整日跪满虔诚的百姓。

观中弟子焦急万分,唯独云清子依旧每日坐在观云台,虽然天上无云可观。

“师父,天上无云,您在看什么?”小道士忍不住问。 老道闭目轻笑:“看无云之天,观无相之相。”

这日午后,陆文渊急匆匆从山下赶来。他己是方圆百里闻名的“陆半仙”,专为百姓观云测雨。

“师父,大旱三月,弟子观天多日,不见半点云气。”陆文渊忧心忡忡,“还请师父指点。”

云清子不语,只将枯手伸向天际:“你看不见云,是因执着于云相。” “可如今天空澄澈,万里无云...” “果真无云?”老道忽然睁眼,虽目不能视,却仿佛洞穿苍穹,“你且细看东南天际。”

陆文渊凝神远眺,果然见天际有一丝几乎不可见的淡影,如轻烟般缥缈。

“那是...” “那是云根。”云清子缓缓道,“云非无端而生,亦非骤然而散。此时无云,正如人静坐时的气息,看似静止,实则暗流涌动。”

次日清晨,云清子突然召集观中弟子:“三日后午时,备好接雨器具。” 众人面面相觑——晴空万里,何来雨水?

陆文渊更是连着观天三日,不见丝毫云迹。第三日午时将至,天空依旧湛蓝如洗。就在众人疑窦丛生之际,东南天际忽然生出一缕游丝般的薄云。

那云初时细若发丝,渐渐汇聚成片,不过一盏茶功夫,竟己铺满半壁天空。未时三刻,惊雷乍起,甘霖倾盆而下。

雨后,陆文渊跪在云清子面前:“请师父传授观云真谛。” 老道扶起他:“你己能观云,却未能观心。今日为师再传你三字真言:观,止,明。”

“何解?” “观云是初境,止观是中境,明心是上境。”云清子道,“譬如今日之雨,你们只观云相,为师观的却是天地呼吸的节奏。旱久必雨,乃天地常态,何必见云才知雨?”

陆文渊恍然:“所以师父早知有雨,不是观云,而是观天地之道?” 云清子颔首:“云只是天的表情,你要学会看的,是天的神色。”

又过三年,云清子羽化登仙。临终前,他将陆文渊叫到榻前:“为师去后,你当继承观云台。记住:观云不是术,是道;不是预测天机,是顺应天时。”

陆文渊继任观主后,才真正明白师父的境界。他渐渐少观云,多观心。奇怪的是,不同云相却在他心中越发清晰。有时闭目静坐,反而能“看见”千里之外的云气变化。

某日,一个小道士好奇地问:“师叔不观云,如何知天气?” 陆文渊微笑,指指心口:“云在天上,亦在心中。你看——”他随手在空中画了个圈,“这是一朵积雨云,明日午时当有雷雨。”

小道士仰观碧空如洗,将信将疑。翌日果然雷雨交加。

从此,栖云观多了个规矩:新入门的弟子要先学静坐三年,方可登上观云台。有人说这是故弄玄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当心中澄明如镜时,天地万象自然映照其中。

而陆文渊晚年时,索性连观云台都很少去了。他常对弟子说:“师父临终前告诉我,他最后三年目不能视,反而看得最清楚。因为真正的观云,从来不用眼睛。”

观中有联云: “云去云来总是客 观前观后无非心”

据说陆文渊羽化那日,青城山方圆百里的云朵都化作莲花形状,三日不散。百姓都说,这是老道长化成了云,永远守护着这片天地。

而栖云观的观云台上,至今还放着一个蒲团。每逢干旱之年,总会有百姓看见,台上仿佛还坐着个观云的老道身影。

也许,观云的真意从来不在云,而在那个“观”字。



    (http://www.220book.com/book/6EF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红尘隐侠 http://www.220book.com/book/6EF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