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八日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落在苏晓冉摊开的实验记录本上。她刚在 “低糖酸奶菌株保存稳定性 98%” 的数据旁画了个对勾,指尖就不自觉地碰了碰桌角的浅灰色鞋垫 —— 是李阿姨亲手做的,绒布面软乎乎的,鞋尖还绣着朵小小的月季,针脚里满是望溪巷的暖意。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 “林建军” 的名字像颗浸了热汤的小太阳,瞬间驱散了实验室的清冷。
消息是早上七点零一分发的,附带了三段小视频:第一段里,张桂兰正将书法展的照片整理成册,苏晓冉教老人写 “福” 字的画面被放在封面,还贴了片干樱花做装饰;第二段里,小雨蹲在社区公告栏前,给 “福” 字粉笔轮廓补色,嘴里还念着 “横平竖首,点画圆润”;第三段里,张大爷正把居民写的 “福” 字挂在巷口的梧桐树上,红绸带在风里轻轻晃,像一串小灯笼。林建军的文字消息跟着发来:“早上好!我妈把照片按时间排好了,说要留给明年书法展当纪念;小雨把你教的笔法背下来了,天天在广场练字;张大爷的‘福字树’成了巷口新风景,路过的人都要拍张照。”
苏晓冉点开视频,反复看了两遍,指尖划过屏幕里的 “福字树”,仿佛能闻到风里的墨香。她回复:“早上好!阿姨的相册做得太用心了,干樱花贴在封面刚好;小雨的记性真好,笔法背得比我还熟;张大爷的‘福字树’太有创意了,下次回去我也要拍张照。对了,我昨天把书法展的总结整理好了,写了‘教学技巧’‘工具准备’和‘下次改进点’,比如下次多准备些小毛笔,方便小朋友用,发给你,你跟王书记分享下,以后办活动能参考。”
“太实用了!” 林建军秒回,还加了个 “认真记笔记” 的表情包,“我刚把总结打印出来,给王书记送过去了,她正跟街道办申请‘社区文化活动示范点’,说要把咱们的书法展、酸奶品鉴会写进申请材料里。对了,李阿姨刚才来警务室,说要给你寄刚晒的桂花干,说‘秋天泡茶喝,润嗓子,适合在实验室忙的时候喝’。”
苏晓冉看着 “桂花干”,眼眶微微发热,回复:“李阿姨太贴心了,不用寄的,等下次社区活动我首接回去拿,还能当面跟她学泡桂花茶。对了,我昨天跟导师说‘福字树’的想法,导师还夸‘有社区温度’,说实验室可以跟社区合作,在‘福字树’下办场小型科普活动,教大家辨别健康酸奶。”
“科普活动?太好了!” 林建军的消息来得飞快,还附带了张他手写的笔记照片 —— 纸上写着 “科普活动计划:1. 准备酸奶检测工具 2. 打印菌株科普卡 3. 教做酸奶小实验”,每一项后面都画了个星星,“我先记下来,等下跟王书记说,她肯定会支持。我妈在旁边说,你这脑子跟绣活似的,能把书法展和科普串起来,比她绣‘福’字还细致。”
上午九点,苏晓冉准备进行酸奶样品检测时,手机又响了 —— 是林建军的视频通话请求。屏幕里,他正站在 “福字树” 下,身后几位老人正围着树讨论:李阿姨指着树上的 “福” 字,笑着说 “晓冉教我写的这个,挂在最高处,我每天都要来看一眼”;张阿姨手里拿着桂花干,“我跟李阿姨一起晒的,等晓冉回来,咱们一起泡桂花茶,配着你做的酸奶吃”。
林建军把镜头转向老人,笑着说:“李阿姨、张阿姨,晓冉现在在实验室,跟她打个招呼吧。” 李阿姨对着镜头摆摆手,声音里满是亲切:“晓冉啊,桂花干阿姨晒得干干的,你要是忙,我让建军给你寄过去,别累着嗓子。” 苏晓冉笑着回应:“谢谢李阿姨,不用寄,我下次回去拿,还想跟您学泡桂花茶,您教我,我肯定能学会。”
挂了视频,苏晓冉心里满是暖意,连酸奶检测的动作都格外轻柔 —— 她将樱花味酸奶样品单独装在小瓶里,贴上 “望溪巷专属” 的标签,想着下次回去带给社区老人;整理实验台时,把桂花茶的冲泡方法记在便签上,贴在水杯旁,怕下次忘记。
中午吃饭时,张萌凑过来看她的科普活动计划,手指点着 “酸奶小实验” 的环节:“你现在真是‘社区科普大使’了,连小实验都想到了。林警官对你也太贴心了,连你的总结都打印出来,比我记得还清楚。” 苏晓冉脸颊微红,低头扒了口饭:“都是为了社区居民,大家能学到知识就好。” 张萌笑着撞了撞她的胳膊:“别装了,你跟林警官聊社区活动时,眼睛都在发光,比看到实验成功还兴奋。”
下午两点,林建军发来社区的筹备照片 —— 张桂兰正将桂花干装进浅褐色布袋,每个布袋上都绣着 “望溪巷” 的字样;小雨在旁边画科普活动海报,上面画着酸奶瓶和 “福” 字,还标注着 “苏姐姐教你辨酸奶”;王书记拿着检测工具清单,正在跟药店老板核对试纸数量。“我们在为科普活动做准备呢,” 林建军的消息附在后面,“我妈说每个布袋都要缝个小挂绳,方便你挂在实验室;小雨的海报画了三天,说要让大家一眼就想参加;王书记找了三家药店,才买到你说的酸奶酸度试纸。”
苏晓冉点开照片,海报上的酸奶瓶旁还画了只小鲸鱼,是小雨特意加的,跟林建军徽章上的图案一样。“太可爱了!小雨的海报比我设计的还生动,” 她回复,“下次回去我一定要多带点实验工具,教大家做简单的酸奶检测,让大家喝得放心。”
“我这就跟小雨说,她肯定会开心得蹦起来!” 林建军回复道,“对了,我下午巡逻时,看到巷尾的糖水铺老板在熬桂花粥,他说要给科普活动准备桂花粥,让大家听讲座时喝,暖身子。你上次说想学熬桂花粥,我跟老板说了,他愿意教你。”
苏晓冉看着 “学熬桂花粥”,心里满是期待,回复:“太好了!我肯定好好学,学会了教社区的老人们,秋天喝刚好暖身。你跟老板说谢谢,下次回去我带实验室做的低糖酸奶给他尝尝,让他也沾沾光。”
傍晚六点,苏晓冉收拾好实验室,准备去食堂吃饭时,收到了林建军发来的晚餐照片 —— 白瓷碗里装着桂花粥和刚烤的小饼干,“我妈试做了你的饼干配方,加了点桂花碎,说让你看看样子,下次科普活动可以当小点心。桂花粥是巷尾老板送的,加了冰糖,跟你下次要学的一样甜。”
苏晓冉回复:“饼干看起来就好吃!加了桂花碎肯定更香甜。你跟阿姨说,别太累了,科普活动还需要她帮忙,今天早点休息。”
晚上九点,苏晓冉躺在床上,翻着白天的聊天记录,手机突然震动,是林建军发来的夜景照片 —— 望溪巷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福字树” 上的红绸带在灯光下泛着光,石桌上摆着碗桂花粥,旁边放着块小饼干,“我刚巡逻结束,在‘福字树’下坐了会儿,闻着桂花香,想起你教大家写‘福’字的样子。晓冉,我跟你说,我现在满脑子都是科普活动的场景,盼着早点见到你,跟你一起教大家做酸奶实验。”
苏晓冉看着照片,心里甜丝丝的,回复:“我也是!我己经在想酸奶小实验的步骤了,用试纸测酸度,用显微镜看菌株,简单又有趣,老人小孩都能学。下次回去,我们一起给小雨做个桂花味的酸奶蛋糕,用她画的海报当装饰,肯定特别有意义。”
“好啊!” 林建军回复道,“我还可以帮你准备实验工具、打印科普卡,我妈说我整理东西特别整齐,不会乱。对了,下次去车站接你,我骑电动车,咱们先去巷尾的糖水铺喝桂花粥,加冰糖的,再去‘福字树’下拍照,把你写的‘福’字也挂上去。”
虽然隔着几十公里的距离,但屏幕两端的人,都在心里倒数着下次见面的时间 —— 是科普活动上的欢声笑语,是桂花粥的清甜,是 “福字树” 下并肩拍照的身影。这份从微信开始的缘分,像桂花粥一样温润,像小饼干一样香甜,早己超越了简单的线上问候,变成了藏在细节里的牵挂、落在社区里的温暖,让两个原本平行的世界,在与社区的羁绊中,渐渐走向了更紧密、更绵长的联结,也让望溪巷的故事,在墨香与花香里,继续书写着温暖的新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