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老城区,寒风比昨日柔和了些,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巷口 “张记早点铺” 的蒸笼热气染成了金色。林建军出门前,特意把昨天画好的 “冻货清点表” 叠好放进帆布包 —— 表上按 “饺子(白菜 / 韭菜)、汤圆” 分类画了表格,还留了 “数量核对”“质量检查” 两栏,方便和孙大爷一起清点,怕漏记或弄错。
“把这个保温杯带上,里面装了热豆浆,你帮孙大爷清点完,刚好能喝口热的。” 母亲把保温杯塞进他手里,又递过袋刚煮好的茶叶蛋,“昨天孙大爷说爱吃茶叶蛋,你带两个给他,别让老人空着肚子忙活。” 林建军接过东西,指尖触到保温杯的暖意,笑着点头:“妈,我知道了,清点完我还要去社区帮忙挂灯笼,可能中午晚点回。”“行,你别着急,注意安全,忙完了给我回个信。” 母亲帮他把围巾系紧,又往他口袋里塞了包纸巾,怕清点时手脏了没的擦。
骑上电动车往 “孙记小卖部” 走,巷子里的年味比昨日更浓了 —— 社区工作人员正往梧桐树上缠红绸,红绸在风里飘着,像一条条红丝带;卖炒货的王大爷支着摊子,锅里的瓜子 “噼啪” 响,香味飘得满巷都是,他还特意在摊前摆了个试吃盘,路过的街坊都能抓一把尝尝;几个孩子围着红绸跑,手里拿着刚买的小灯笼,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刚拐过巷口,就看见孙记小卖部门口停着辆蓝色货车,供货商的师傅正搬着纸箱往店里走,孙大爷跟在旁边,手里攥着昨天的订单本,脸上满是着急。“大爷,我来啦!” 林建军赶紧停下车,快步走过去,接过师傅手里的纸箱,“师傅,麻烦您把箱子按类别放,饺子放左边,汤圆放右边,谢谢。”
师傅笑着点头:“没问题!你们这小伙子真细心,昨天打电话就特意叮嘱分类,我特意在箱子上贴了标签。” 林建军低头一看,每个纸箱上都贴着 “白菜猪肉饺子”“韭菜鸡蛋饺子”“黑芝麻汤圆” 的纸条,字迹清晰。他把 “冻货清点表” 铺在柜台上,对孙大爷说:“大爷,咱们按表来,您念类别,我核对数量,再检查下包装有没有破的,别漏了。”
孙大爷凑过来,指着 “白菜猪肉饺子” 那栏:“先点这个,供货商说送了 10 箱,每箱 5 斤,共 50 斤。” 林建军打开一箱,里面的饺子包装得整整齐齐,每袋都印着生产日期,他数了数箱数,又看了看每袋重量,在表格上打了个勾:“数量对,包装也没问题,生产日期是上周的,新鲜。” 接着点韭菜鸡蛋饺子,共 7 箱,每箱 5 斤,刚好 35 斤;汤圆 42 斤,装了 6 箱,每箱 7 斤,一箱箱核对下来,数量和质量都没差。
清点完,林建军帮孙大爷把冻货搬进冰柜,按类别码放整齐:“白菜饺子放上层左边,韭菜饺子放上层右边,汤圆放下层,您拿的时候方便,别弄错了。” 孙大爷看着整齐的冰柜,笑着说:“还是你码得好,我自己放,肯定乱得找不着。” 林建军掏出茶叶蛋,递了两个给孙大爷,又给师傅递了瓶水:“师傅,谢谢您,辛苦您了,喝瓶水歇会儿。” 师傅接过水,笑着说:“不辛苦,你们这小伙子真贴心,下次送货我还来。”
送走师傅,孙大爷掰了个茶叶蛋放进嘴里,蛋黄的香味漫开来:“香!比我自己煮的好吃,你妈这手艺真地道。” 林建军打开保温杯,给孙大爷倒了杯热豆浆:“快喝点热豆浆,暖暖身子,刚才搬箱子肯定冻着了。” 孙大爷接过杯子,喝了口豆浆,眼里满是暖意:“建军,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这老头子真不知道该咋办,又怕数量少了,又怕质量不好。”“大爷,您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林建军帮孙大爷把订单本收好,又把清点表贴在冰柜门上,“您以后拿货,按这个表找,肯定错不了。”
离开孙大爷家,林建军骑着电动车往社区广场走,路过赵奶奶家楼下,看见老人正站在阳台,手里拿着昨天买的春联,往楼下张望。“奶奶,您在看啥呢?” 林建军放慢车速,抬头喊。赵奶奶看见他,赶紧挥手:“建军啊,我在看你回来没,想让你帮我把春联理理,怕叠久了皱了。”“奶奶,我一会儿忙完社区的活就来,您别着急,先把春联放在平整的地方,别压着。” 林建军笑着回应,又叮嘱,“阳台风大,您别站太久,小心着凉。” 赵奶奶点点头,笑着说:“知道啦,你快去忙吧!”
到了社区广场,王书记正带着几个工作人员挂灯笼,灯笼是大红色的,上面印着 “福” 字,挂在广场中央的槐树上,格外喜庆。“建军,你可来了!快来帮忙,咱们得在中午前把灯笼挂完,下午还要挂红绸呢。” 王书记看见他,赶紧递过个灯笼,“你年轻,爬梯子稳当,把这个挂在最上面的树枝上,高低跟旁边的对齐。”
林建军接过灯笼,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先把灯笼绳系在树枝上,又调整了下角度,确保和旁边的灯笼一样高:“王书记,您看这样行不行?高度刚好,风一吹也不会碰到树枝。” 王书记点点头:“行!就这么挂!你这细致劲,比我们年轻人还强。” 旁边的工作人员笑着说:“林警官不仅细心,还热心,上次帮我家老人修水管,忙到天黑都没抱怨。”
挂完灯笼,林建军又帮着挂红绸,他把红绸剪成合适的长度,在树枝上绕成蝴蝶结的形状,既好看又牢固。路过的街坊都围过来看,李奶奶笑着说:“这红绸一挂,广场一下子就有年味了,过两天我得带着小孙子来拍照。” 陈叔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刚买的砂糖橘,分给大家:“尝尝,刚到的,甜得很,大家忙活半天,吃点水果解解渴。” 林建军接过橘子,剥了一瓣放进嘴里,甜丝丝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踏实。
中午十二点,广场的灯笼和红绸终于挂完了,红色的灯笼、金色的阳光、飘动的红绸,把广场装扮得像过年一样。王书记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笑着说:“太好了!晚上开灯肯定更漂亮,咱们社区的街坊肯定高兴。” 林建军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是啊,晚上我再过来看看,要是有灯笼不亮,还能及时修。”
离开广场,林建军想起赵奶奶的春联,骑着电动车往她家走,路过社区超市,进去买了卷透明胶带和一把小剪刀 —— 怕贴春联时没有工具,又买了袋赵奶奶爱吃的桃酥,放在帆布包里。到了赵奶奶家,门虚掩着,林建军轻轻推开门,看见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春联,小心翼翼地抚平褶皱。
“奶奶,我来帮您理春联啦!” 林建军走过去,把桃酥递过去,“我买了您爱吃的桃酥,刚出炉的,还脆着呢。” 赵奶奶接过桃酥,笑着说:“你这孩子,总想着我。我正发愁没人帮我理春联,怕自己理坏了。” 林建军拿出透明胶带和小剪刀,放在茶几上,又把春联展开,平铺在沙发上,小心地抚平褶皱:“奶奶,您看,这样理平了,贴的时候就不会皱了。咱们明天贴,今天先理好,放在平整的地方。”
赵奶奶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个布包,里面装着昨天编好的小中国结:“给你编的,比上次那个小一点,你可以挂在钥匙上,过年带着也喜庆。” 林建军接过中国结,红绳上的小老虎栩栩如生,心里暖暖的:“谢谢您奶奶,我肯定挂在钥匙上,天天带着。” 他帮赵奶奶把理好的春联放进布包,又帮老人把桃酥放进饼干罐:“奶奶,桃酥您别一次吃太多,对牙不好,想吃了就拿两块。”
傍晚时分,晚霞把老城区染成了橘红色,社区广场的灯笼渐渐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红色的灯笼纸,洒在地上像一片片金红的光斑。林建军回到警务室,翻开值班记录本,一笔一划写下:“帮孙大爷清点冻货(白菜饺子 50 斤、韭菜饺子 35 斤、汤圆 42 斤,数量质量均合格)、协助社区挂灯笼(12 盏)和红绸(8 条)、帮赵奶奶理春联并送桃酥”。他又在旁边补充了下周的计划:“1. 帮赵奶奶贴春联和挂中国结;2. 给社区独居老人送春节慰问品(腊肠、馒头);3. 检查社区广场灯笼线路,确保夜间正常亮灯”。
刚要锁门,母亲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暖意:“建军,下班了吗?我炖了排骨汤,放了玉米和胡萝卜,快回来喝,暖暖身子。”“马上就回,妈!我给您带了赵奶奶编的小中国结,能挂在钥匙上,可好看了!” 林建军笑着说,把中国结揣进警服内袋,骑上电动车往家走。
夜色渐深,老城区的灯笼亮得更显眼了,广场的灯笼、街坊家门口的灯笼,连成一片红色的光海,映得青石板路都泛着红光。林建军骑着电动车,看着沿途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 —— 帮孙大爷清点冻货时的细致,帮社区挂灯笼时的忙碌,帮赵奶奶理春联时的耐心,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让老城区的年味越来越浓,让街坊们的日子越来越暖。
他明白,这份 “平凡的坚守”,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冻货清点表的每一格记录里,藏在红绸缠绕的每一个绳结里,藏在对街坊的每一份牵挂里。这是他作为基层民警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他这辈子最想坚持的事。
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排骨汤的香味,母亲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双干净的拖鞋:“回来啦?快洗手,汤刚盛好,还热着。” 林建军把小中国结递给母亲,母亲接过,笑着说:“赵奶奶的手艺真好,这么小的老虎都编得这么像,我明天就挂在钥匙上。”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喝着热乎乎的排骨汤,聊着社区广场的灯笼有多好看,窗外的红光映在窗纸上,屋里的暖意融融,满是温馨的年味儿。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