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解放战役己近尾声,龙焱师主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岛上负隅顽抗的日军残部,将红旗插上一座座城镇和据点。然而,就在这胜利的凯歌高奏之时,一份来自师属勘探队的紧急报告,被送到了刚刚将前线指挥部移至海口不久的李昊手中。
报告的内容并非关于军事,却让李昊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勘探队在海南岛西部昌化江畔的石碌地区,发现了储量巨大、品位极高的露天铁矿苗!
“石碌铁矿……”李昊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在他的记忆中,这座矿山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大规模勘探和开发的重要铁矿基地,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因为龙焱师的提前登陆和解放,这座沉睡的宝藏,竟如此早地出现在了眼前。
他立刻召集了张诚、雷雄以及刚刚从广州赶来的后勤部长周明和几位工程技术负责人。
“同志们,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比歼灭几万日军更有长远意义的宝贝。”李昊将勘探报告递给众人,“海南岛石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铁矿资源!这对于我们,对于未来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周明首先激动起来,他负责后勤和军工生产,对资源的渴求最为迫切:“司令!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们现在军工生产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优质钢材!如果能够开发利用石碌的铁矿,我们的‘火种’火箭弹、枪炮、甚至未来更复杂的装备,就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不必再完全依赖库存和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缴获品了!”
张诚也意识到了其战略价值:“不错。控制了石碌铁矿,不仅能为我们的军工造血,更能从根本上削弱日本掠夺我国资源以战养战的能力。这里原本也是日军觊觎的目标,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大规模动手。”
雷雄挠了挠头,他对经济的事情不太敏感,但也知道钢铁的重要性:“那还等什么?赶紧派人去占住啊!别让溃败的小鬼子给破坏了!”
李昊点了点头,但神色依旧凝重:“占住是必须的,但如何开发利用,是个大问题。石碌地区目前还在我军清剿范围内,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开采、运输、冶炼……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力量和主要精力仍在军事斗争的情况,大规模开发并不现实。”
他走到海南岛地图前,指向西部的石碌地区:“但是,我们不能等待!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石碌铁矿的初步利用计划,哪怕只是小规模的、试验性的!这不仅能解决我们眼前的急需,更是为未来大规模开发积累经验、培训人才、打下基础!”
一个代号“基石”的石碌铁矿初期开发利用计划,在李昊的亲自推动下迅速制定。
计划的核心是:“军事保护,小规模试点,技术攻关,人才培养”。
首先,一支精锐的龙焱步兵营,配属工兵和侦察分队,奉命立即开赴石碌地区,清剿可能存在的日军散兵游勇和土匪,全面接管并警戒矿区,防止任何破坏活动。
与此同时,一支由龙焱师内有限的冶金、采矿、地质技术人员和从根据地招募的相关背景人员组成的“资源开发先遣队”,带着简易的勘探和采样设备,紧随部队之后,进驻石碌。
先遣队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陈工的工程师,他年近西十,曾在汉阳铁厂工作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当他站在石碌那着赤红色矿脉的山体前时,激动得双手都有些颤抖。
“富矿……这是品位极高的富矿啊!司令!各位首长!只要给我们条件,这里就能流出铁水!”陈工捧着一块沉甸甸的矿石,向随后赶来的李昊、周明等人汇报,声音因兴奋而发颤。
然而,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现实的困难很快扑面而来。矿区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居住的房屋,更没有开采和冶炼的设备。
“司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陈工看着荒芜的矿区,面露难色,“没有电力,大型机械无法开动;没有破碎和选矿设备,我们很难高效处理原矿;最重要的是,没有炼铁高炉,就算采出矿石,也变不成铁……”
李昊看着眼前壮阔却又原始的矿区,沉声道:“陈工,困难我知道。但我们不能等什么都具备了再动手。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土法上马,循序渐进!”
在龙焱师的全力支持下,“基石”计划开始艰难起步。
没有路,工兵部队和动员起来的当地民众(在琼崖纵队协助下组织)一起,用最原始的工具,开辟出一条能从昌化江边通往矿区的简易土路,至少能让骡马和人力板车通行。
没有大型机械,就先进行人工露天开采。战士们和招募的工人们,用铁镐、铁锹,一筐一筐地挖掘那些易于开采的表层富矿。效率虽低,但总算有了产出。
没有破碎机,就想办法搭建简易的粉碎作坊,利用水力或人力驱动石碾进行初步破碎。
最棘手的冶炼问题,成为了技术攻关的重点。首接建设现代高炉不现实,陈工和技术人员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相对古老但技术门槛较低的“小高炉”和“土法炼铁”进行试验。
他们在矿区附近选择合适的地点,利用本地丰富的木材烧制木炭作为燃料和还原剂,用耐火粘土和石头垒砌起一座座容积只有几个立方米的小高炉。没有鼓风机,就制作大型的木质风箱,由人力拉动送风。
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第一次开炉,因为温度不够和配料比例不当,出来的只是一坨坨半熔化的矿渣,失败了。第二次,因为炉膛结构问题,发生了穿炉事故,幸无人员伤亡。第三次……
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吃住在工地,日夜不停地调试、改进。李昊和周明也时常关注进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给予支持。
终于,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一座小高炉成功流出了炽热的、虽然质量还不太稳定但确确实实是生铁的铁水!当那耀眼的红色铁流沿着沟槽流入沙模时,整个工地都沸腾了!陈工和许多老师傅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这第一炉铁水,数量不多,质量也远达不到现代工业标准,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它标志着龙焱师,乃至中国抗日力量,在海南岛上迈出了自主生产钢铁的第一步!
李昊亲自为这第一炉铁水剪彩(象征性)。他拿起一块冷却后略显粗糙的生铁锭,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对周围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说道:“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今天流出的不仅仅是铁水,更是我们中国未来工业化的希望之火!这‘基石’的第一块,己经被你们牢牢地奠定了!”
随着初步冶炼的成功,小规模的生产线开始建立。开采出的矿石,经过简易破碎和选矿(主要是手选),送入小高炉冶炼成生铁,然后运往海口等地的兵工厂,作为补充原料,用于制造“火种”火箭弹的弹体、手榴弹壳、地雷壳以及工具和农具。
虽然产量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需求,但其战略意义非凡。它证明了在龙焱师控制下,资源可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减轻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也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小规模的试点,龙焱师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采矿、冶炼技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积累了在落后地区进行工业开发的宝贵经验,为未来石碌铁矿乃至全国其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埋下了至关重要的种子。
石碌铁矿的提前利用,如同在海南岛这片刚刚解放的土地上,点燃了一簇微弱的工业星火。这簇星火,必将随着龙焱师的脚步和新中国的前进步伐,逐渐形成燎原之势,照亮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