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一百三十七章:文化融合:来自未来的知识传播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移民实边的浪潮,如同生命的血液,注入了海南岛这片曾经地广人稀的躯体,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田垄阡陌纵横,新建的村落炊烟袅袅,港口船厂叮当作响。然而,李昊深知,真正的巩固,远不止于人口的迁移和土地的垦殖。龙焱师来自未来,其最宝贵的财富,并非仅仅是那些超越时代的武器装备,更是深植于其血脉中的、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科学知识、技术理念、组织模式乃至社会观念。如何将这些来自未来的“火种”,安全、有效、有选择地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催生出新的文明果实,是一项比军事征服更为复杂和深远的事业。

在海口,原琼崖公学旧址被修缮扩建,挂上了“龙焱师范学院”和“琼崖干部学校”两块牌子。这里成为了知识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第一个重要基地。

开学典礼上,李昊面对台下坐着的第一批学员——他们中有从部队选的有文化的青年军官,有琼崖纵队和地方政权推荐的进步青年,也有少数从大陆投奔而来的知识分子,还有经过扫盲学习、表现突出的移民代表——发表了讲话。

“同学们!”李昊的声音在简陋却庄重的礼堂里回荡,“我们龙焱师,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队,更是一支工作队,一支播种队!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枪炮,更有知识的火种!设立这些学校,不是为了培养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懂得现代科学、掌握实用技能、拥有新思想、能够带领群众建设新社会的人才!”

台下,来自潮汕移民家庭、因为识字快而被推荐入学的陈水生,激动得手心冒汗。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佃农的儿子,竟然有机会坐在这样的“大学堂”里听课。

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融合”与“实用”的原则。既有扫盲和基础的国文、算术,也有经过“过滤”和“简化”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比如基础的物理(杠杆、滑轮、浮力)、化学(燃烧、肥料、酸碱)、生物(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卫生(细菌、消毒、防疫)知识。这些知识被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和生产场景中讲授,力求通俗易懂。

一位原龙焱师的技术员,现在转型为物理教员,正拿着一个自制的小滑轮组给学员们演示:“大家看,用了这个,一个人就能吊起很重的东西,这就是省力!咱们以后修水渠、建房子,都能用得上!”

陈水生和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感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眼前打开。

在师范班,学员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学习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知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他们将成为未来遍布城乡的扫盲夜校和小学的教师骨干。

在干部班,则侧重于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方法的学习。李昊、张诚等龙焱师高层,甚至会亲自来授课,讲述他们的治军、理政理念。

知识的传播,绝不局限于校园。

在石碌铁矿,来自龙焱师的冶金工程师,不仅指导工人们如何更安全、更高效地开采矿石,还在工休时间,用炭笔在木板上画出简易的高炉结构图,讲解炼铁的基本原理,鼓励工人们提出改进建议。一些心灵手巧的本地工人,在理解了原理后,竟然对鼓风设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想法,让工程师大为惊讶。

在洋浦造船厂,郑海涛和技术人员们,将复杂的船舶图纸进行简化,标注上中文说明,向工人们讲解船体结构、动力原理。他们鼓励工人们不仅要会“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一种被称为“技术民主会”的形式开始出现,工人们可以就生产工艺、工具改进畅所欲言。

“这个榫卯结构,我觉得可以再加固一下,海上的风浪大!”一位老木匠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

“说得对!我们来计算一下需要多大的强度。”技术员立刻拿出纸笔。

这种尊重实践、鼓励创新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疗卫生领域的变化尤为显著。龙焱师的军医系统和建立的野战医院,开始向地方开放。他们推广基础的卫生常识,宣传喝开水、勤洗手、灭蚊蝇的重要性,开展疫苗接种(针对龙焱师能生产的有限几种疫苗)。当第一批本地培养的、掌握了现代包扎、消毒和常见病处理技能的“赤脚医生”走向乡村时,他们用实实在在的效果,逐渐改变了当地民众依赖巫医神汉的旧俗。

文化的融合,也伴随着观念的碰撞。

在琼中山区的一个屯垦点,龙焱师派去的工作组正在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建议将传统的“刀耕火种”改为更精细的梯田种植和轮作制度。

一位黎族头人(使用代称,如“阿帕头人”)起初非常抵触:“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山的!改了,山神会发怒的!”

工作组组长没有强行命令,而是带着头人和几个寨子里的年轻人,参观了山下移民们采用新方法开垦的、长势良好的稻田和甘蔗地,并耐心解释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的科学道理。

“阿帕头人,你看,这样种地,粮食收得多,山也不会秃。咱们的日子才能过得更好啊!”组长诚恳地说。

亲眼所见的成效,加上工作组始终如一的尊重态度,最终打动了阿帕头人。他回到寨子,开始尝试带领族人学习新的耕作方法。

在城镇,龙焱师推行新的婚姻登记制度,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和童养媳陋习,鼓励女子上学、参加社会工作。这同样引发了不小的社会震动。一些守旧乡绅暗中非议,但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特别是那些参加了工作、学习了文化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阻力。一些过于激进或者脱离实际的知识灌输,也曾引起过困惑和反弹。龙焱师内部也对此有过讨论。

“司令,有些知识是不是太超前了?老百姓理解不了,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有干部担忧。

李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传播知识,不能拔苗助长。要像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我们要传播的,是那些能够立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生产发展的实用知识和科学精神,是民主、平等、法治的核心理念。至于更高深的理论和可能引起社会震荡的观念,必须谨慎控制传播范围和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启发民智,夯实基础,而不是制造空中楼阁。”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知识,龙焱师还充分利用了广播、报纸(如新创办的《海南日报》)、油印小册子、街头宣讲等多种形式。他们将复杂的科学道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将英雄事迹和建设成就绘成通俗易懂的连环画。

陈水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回自己家乡所在的垦殖点担任扫盲夜校教师。晚上,在油灯下,他指着黑板上的字,对着坐满了老老少少的乡亲们大声领读:“人——人有两只手,劳动最光荣!电——电灯电话,将来咱们屯里也要有!”

台下,连他那位曾经唉声叹气的父亲陈老栓,也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跟着念,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文化的融合与知识的传播,如同无声的细雨,浸润着海南岛的每一寸土地。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提升着生活品质,更深刻地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未来的文明火种,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坚韧、智慧相结合,正在孕育着一场静悄悄却又翻天覆地的变革。这股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力量,将成为龙焱师乃至未来新中国最深厚、最持久的根基。当科学的理性之光驱散蒙昧的迷雾,当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来的创造力,将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摧毁的。

作者“祥州的龙斗士”推荐阅读《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