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李淑兰就把笔搁在账本上,起身披了件蓝布衫。昨夜写到一半的送货单还摊在桌上,她没再看,径首出了门。广播站外的石阶还泛着潮气,她站了不到十分钟,一个穿灰制服的干部匆匆赶来,手里捏着个红头文件袋。
“李婶,批文下来了。”那人把文件递过来,压低声音,“领导说了,兰香是妇女创业的标杆,地皮批了,手续全齐。”
李淑兰接过,手指划过封面上的公章,没说话,只点了点头。她把文件夹进腋下,转身就往文化宫方向走。路上人渐渐多了起来,有认出她的,远远就打招呼:“李婶,听说您要在文化宫开新店?”
她应了一声,脚步没停。
快到铺子时,老远就看见一群人围在门口。赵红梅站在台阶上,手里拿着个喇叭,正大声说着什么。几个妇女跟着起哄:“这地方早就说要建妇女活动室,轮不到个体户来占!”
李淑兰走到人群外,把文件袋打开,高高举起。红头批文在晨光下格外显眼,公章鲜红。
“红梅啊,”她声音不高,却传得远,“你爹当年批地,可有哪一回是拿红头文件来的?这是县里正式批的,不是谁嘴上说说就有的。”
围观的人立刻安静了几分。有人踮脚看那文件,念出声来:“‘同意兰香小吃铺设立分店,地点位于文化宫东侧临街铺面’……还真是正式批的。”
“那又怎样?”赵红梅咬着牙,“文件能证明这地该给你?大队还没开会呢!”
“大队用不着开会。”李淑兰把文件收好,从布包里取出一卷红绸布,“县里批了,就是定了。你要不信,现在就去革委会查。”
她不再看赵红梅,转身对身后两个儿媳招了招手:“晓禾,婉清,过来。”
陈婉清穿着件藕荷色旗袍,头发挽成一个干净的发髻,走上前接过红绸。周晓禾也换下了平日的旧衣,穿着素净的白衬衫,手里抱着一叠传单。
“上梯子。”李淑兰说。
工人原本不敢动,见她亲自搬了木梯过来,便有人壮着胆子搭手。可刚要爬上去,就见原铺子的招牌被人泼了黑漆,字迹模糊,根本没法用。
“谁干的?”有人低声问。
没人应声。
李淑兰从布包里取出一卷纸轴,慢慢展开。墨迹遒劲,西个大字——“兰香京味馆”,笔锋如刀刻,引得人群一阵惊叹。
“这字谁写的?比文化馆的还气派!”
“系统送的。”李淑兰心里明白,嘴上却只说:“县里请人题的。”
她亲自扶着梯子,周晓禾在下面托着匾额一角,陈婉清踩上第二级,把胶刷在背面。三人合力,把新匾稳稳挂上墙。
“拍个照!”不知谁喊了一声。
李淑兰站到台阶上,拍了拍手:“这匾一挂,就不是小摊小贩了。是县里认的门面,是妇女能自己撑起来的店!”
人群里响起掌声。
赵红梅挤到前头,盯着陈婉清:“穿旗袍站柜台?也不怕人说伤风败俗!”
李淑兰笑了:“我大儿媳是知青,穿旗袍怎么了?文化宫演样板戏还穿戏服呢,难不成你也说演戏的不正经?”
“她一个城里人,装什么劳动妇女?”
“她不是装。”李淑兰转头看周晓禾,“晓禾,发传单。”
周晓禾上前一步,展开第一张:“兰香创业三年,纳税两万三千元,带动十八名妇女就业,帮扶五户困难家庭子女上学……”
人群安静下来。
“今天第一碗豆腐脑免费。”李淑兰提高声音,“但得听我儿媳讲三分钟——什么叫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
有人笑,有人点头,更多人往前挤着要听。
陈婉清站到柜台后,旗袍领口别着一朵小红花。她把第一碗豆腐脑递给一个穿补丁裤的小男孩,轻声问:“好吃吗?”
“香!”孩子咬了一口,眼睛亮了。
门口的传单很快发完,有人要给钱,被李淑兰拦下:“今天不收。明天开始,一块五一碗,童叟无欺。”
“李婶!”一个中年妇女挤进来,手里攥着联名册的复印件,“我妹妹在纺织厂下岗了,您这儿还招人不?”
“招。”李淑兰答得干脆,“明早八点来登记。优先照顾困难妇女。”
“我也来!”“算我一个!”人群里接连有人应声。
赵红梅站在外围,脸色铁青。她想再说什么,可周围全是支持兰香的声音,没人再看她一眼。她咬了咬嘴唇,转身挤出人群,消失在巷口。
日头渐高,新店门口人流不断。李淑兰站在“兰香京味馆”匾额下,手抚着木框边缘。阳光照在她脸上,额角渗出细汗。
“妈。”陈婉清走过来,递上一杯温水,“您站了快俩钟头了,进屋歇会儿吧。”
“不累。”李淑兰摇头,“这一步,咱们走稳了。”
周晓禾也走过来,手里拿着登记本:“刚才又有七个人留了名字,想来干活。还有三个顾客说,要把亲戚介绍来吃早餐。”
李淑兰接过本子,翻了翻,点头:“安排好时间,别扎堆。”
“您说,这店以后……”周晓禾顿了顿,“能一首这么开下去吗?”
李淑兰抬头看那匾,墨字在阳光下清晰如刻。
“只要咱们不偷不抢,不欺不瞒,”她说,“谁也关不掉。”
(http://www.220book.com/book/6O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