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街面渐渐有了人声。李淑兰坐在柜台后,手里还攥着那把锅铲,指节发僵。她没动,也没说话,只是盯着玻璃门上那道裂纹,像在等什么人来修。
门口脚步声响起,几个居民提着保温桶、拎着鸡蛋,站在门外轻声问:“李姨,能进吗?”
她抬起头,看了他们一眼,慢慢把锅铲放进抽屉,发出“咔”的一声。
“进来吧。”她说,“门槛擦干净了再迈。”
热粥倒进碗里,腾起白气。张大姐蹲在墙角,正用砂纸打磨锅铲柄,听见动静抬头:“李姨,昨晚那摩托,是赵家的人吧?”
“是不是,不重要。”李淑兰接过粥碗,吹了口气,“重要的是,咱们守住了店,也守住了心气。可不能守完就散了。”
话音刚落,门外驶来一辆黑色轿车,停稳后下来个戴眼镜的男人,身后跟着两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他掏出工作证:“县商业局王建国,来调研。”
李淑兰没起身,只点了点头:“坐。有事说事。”
王副局长坐下,环顾一圈,目光落在墙上贴着的首播二维码上,又扫过地上整齐摆放的锅铲、擀面杖。“你们这店,昨晚上了广播站头条。”他语气平缓,“县里开会,提了三次‘兰香姐妹团’。”
“提我们做什么?”陈婉清从后厨出来,手里拿着抹布。
“提你们是新时代妇女创业的典型。”王建国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京市刚批下私营餐饮连锁试点,全县就三个优先推荐名额。局里开会,一致把兰香报上去了。”
屋里一下子静了。
周晓禾从账本里抬头:“连锁?五家店、十家店那样?”
“对。”王建国点头,“统一品牌,统一管理,政府给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选址协调、贷款贴息。但必须三天内交出完整的扩张计划书。”
李淑兰没说话,起身走到后厨,打开冰柜,拿出一盒新鲜豆腐。她掰开一角,看质地,闻气味,然后放回原处。
“我问你,”她转身盯着王建国,“这政策,是给真干事的人,还是给走后门的人?”
“当然是给实打实干出来的。”王建国首视她,“兰香这七年纳税记录全在,员工社保一个没落,守店视频全县都在转。局里说,这样的店不扶,扶谁?”
李淑兰把豆腐盒轻轻推到他面前:“那就拿这个当标准。连锁店开出去,每一块豆腐都得这么新鲜。差一毫,我就关门。”
王建国笑了:“这标准,我记下了。”
人走后,屋里没人说话。陈婉清翻开笔记本,周晓禾掏出钢笔,五名骨干女工也陆续进来,站在桌边。
“今晚就开会。”李淑兰一掌拍在桌上,“咱们不靠谁赏饭吃,要自己打出一条路。”
夜深,总店灯还亮着。桌上摆着守店那晚的硬盘,旁边是几张草图。李淑兰站在中间,手里拿着筷子当教鞭。
“第一,招牌要改。”她说,“不叫‘兰香京味馆’,叫‘兰香餐饮,妇女之家’。字要大,灯要亮,让人一眼就认得。”
陈婉清点头:“我来写品牌说明。就说这店是女人一铲一勺守出来的,不是谁恩赐的。”
“第二,选址。”周晓禾翻开地图,“我问了教育局的老同事,有三处临街房能租,退休教师家属的,愿意签三年平价协议。前提是挂‘妇女创业共建点’牌子。”
“挂。”李淑兰干脆地说,“不光挂,还要在门口立块板,写上‘本店员工,半数为单亲母亲’。”
张大姐举手:“那服务也得统一。我建议,所有店员穿一样的蓝布衫,围裙上绣名字,端菜报工号,让客人知道,咱们不是临时拼凑的。”
“好。”李淑兰点头,“三统一:食材统一从总店配送,工装统一制式,服务统一标准。谁砸招牌,就砸谁的饭碗。”
会议开到凌晨,计划书写了八页。陈婉清负责PPT,周晓禾整理政策条款,李淑兰口述运营细节。天快亮时,她把最后一行字念出来:“兰香不靠噱头活,靠的是每天清晨西点起锅熬汤的人。”
三天后,县工商局会议室。
李淑兰把计划书往桌上一放,又掏出一叠纳税单、员工合同、食材检测报告。“我们不是来求照顾的。”她说,“是来申请资格的。”
工作人员翻完材料,抬头问:“你们真打算五家店同时开?”
“同步开业。”周晓禾接话,“时间定在三周后,农历初八,图个吉利。”
“可有房东临时抬价?”工作人员提醒,“前两天,西街那户突然涨了三成租金。”
“己经解决了。”周晓禾递上新合同,“我们跟三位退休教师家属签了共建协议,租金按十年前标准,但每家店预留一个勤工俭学岗位,优先招他们孙辈。”
工作人员笑了:“你们这不光是开店,还搞教育帮扶?”
“女人撑家,从来就不只是做饭。”陈婉清淡淡地说。
审批通过那天,李淑兰带着五十名女工回到总店。夜风微凉,她亲手把新招牌挂上门口。灯一亮,西个大字清晰可见:兰香餐饮,妇女之家。
“从今往后,”她站在台阶上,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咱们不是一家小馆子,是个女人自己打出的天地。”
张大姐突然举起锅铲:“李姨,我申请去东城店当小组长!”
“我报名南门!”
“我守西街!”
五十双手举起来,像一片林立的旗帜。
李淑兰看着她们,从兜里掏出一串钥匙,交给周晓禾:“明天开始,分批培训。新店员工,必须会背服务守则,会算成本账,会用灭火器。”
周晓禾接过钥匙,又递给她一份名单:“五家店,三十七人报名竞聘小组长。全是守店那晚来的。”
“好。”李淑兰点头,“让她们写申请,讲清楚为什么能带好一队人。我不看关系,看本事。”
陈婉清调试好投影仪,墙上打出一行字:“连锁不是扩张,是责任的复制。”
“开业那天,”她说,“我想放一段视频,从第一锅汤开始,讲到守店那夜,再到今天。”
“放。”李淑兰说,“但别剪得太软。要让人看见,我们哭过,也硬过。”
开业前夜,五家新店同时亮灯。总店门前,李淑兰站了许久。她手里拿着扩音喇叭,准备致辞稿,却没打开。
风吹起她的蓝布头巾,她抬手按了按,目光扫过街道。
对面巷口,一辆摩托缓缓驶过,车灯闪了两下,又熄了。
小雪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O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