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锅滋啦作响,李淑兰手腕一抖,葱花在热油里翻了个身,香气立刻窜了出来。她眼角扫过店门口,几个路人站在“人人可进”牌子前犹豫着,脚步迟疑,没一个敢推门进来。
陈婉清从案板边抬头看了眼,低声说:“妈,还是有人信不过。”
李淑兰把锅铲往铁锅沿上一磕,声音不大,却让后厨都静了半秒。“他们不是不信咱们的菜,是怕背后有鬼。”她说完,摘下围裙,走到收银台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今日十点,开放后厨,欢迎参观。
她回头对姐妹团的人说:“从今儿起,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谁想看咱怎么炒菜、怎么洗菜、怎么切肉,都请进。油盐米面,批号产地,全贴在墙上。”
王秀兰皱眉:“真让人随便进?万一碰坏了东西呢?”
“碰坏了算我的。”李淑兰语气没抬,也没压,“咱们干得正,就不怕人看。反倒那些不敢开门的,才该想想自己心里有没有鬼。”
话音刚落,门外走进来两个穿校服的学生,手里拎着相机包。周晓禾跟在后面,朝李淑兰点头:“我请了中学摄影社的,小张和小李,说是要拍‘真实的一天’。”
那叫小张的男孩眼睛亮,进门就东张西望:“阿姨,我能先拍几张外头的招牌吗?”
“拍吧。”李淑兰指了指墙上的菜单,“连价目表一起拍,省得有人说我们临时做样子。”
十点整,玻璃门被推开,第一个顾客探头进来:“真是……能进去看?”
“不仅能看,还能问。”李淑兰站到厨房门口,穿着干净工装,袖口扣得严实,“今天我亲自带逛。”
她领着五六个人走进后厨,脚步不急不缓。第一站是粮油柜,她拉开柜门:“金龙鱼食用油,供销社统一配送,每桶都有质检章。这是上周的进货单,可以查。”
有人凑近看了眼批号,点头。
接着走到米缸前,她掀开盖子:“东北珍珠米,真空包装,拆封当天用完。剩的绝不隔夜。”
又指着墙角的抹布架:“红布擦灶台,蓝布擦案板,绿布洗菜盆,一天三换,中午消毒一次。”
人群里有人掏出手机开始录像,小张也举起相机,镜头扫过不锈钢操作台、悬挂的刀具、整齐排列的调料罐。
“大家看!”他突然提高声音,对着镜头说,“这桶油开封日期写着‘4月12日’,今天是15号,还没用完一半!说明用量透明,不会反复煎炸!”
弹幕瞬间刷了屏:“这比我家厨房讲究多了!”“原来餐馆真有干净的?”“主播快去聚福楼看看,听说他们后厨老鼠成群!”
首播热度一路飙升,观看人数冲破十万。
下午两点,店外大屏开始循环播放上午的片段。李淑兰让人挂出横幅:“真材实料,不怕你看。”
没过多久,街对面聚福楼的伙计探头张望了好几次。傍晚时分,店里传来消息——聚福楼连夜请人刷墙、添设备,第二天也要搞“开放日”。
可第三天一早,就有顾客拍下视频:聚福楼后厨角落堆着发霉的菜筐,员工正手忙脚乱往麻袋里塞;消毒柜空着,却被贴上“己使用”标签。
网友炸了锅。
“兰香刚一动,他们就慌了?”
“临时抱佛脚也没用,底子烂了遮不住。”
“以后吃饭,只认敢开门的店!”
李淑兰坐在收银台后,看着手机里的评论,没笑,也没说话。她把屏幕转向周晓禾:“你瞧,人心其实明白得很。”
周晓禾点头:“以前大家不敢信,是因为没见过真的。”
“现在见着了,假的就藏不住。”李淑兰合上手机,起身走向厨房,“走,去看看新到的木耳泡开了没有。”
两人刚掀帘子进后厨,迎面撞上陈婉清端着一碗汤出来。
“这锅雪耳红枣羹,我按菜谱重做了。”她说,“换了新枣,甜度刚好,不齁。”
李淑兰舀了一勺尝,点点头:“嗯,这味儿,才算对得起名字。”
正说着,门外一阵喧哗。小张带着三个同学跑了进来,脸都红了:“李阿姨!我们班老师看了首播,说要把这课做成社会实践案例!还有电视台打电话来,问能不能采访您!”
李淑兰摆手:“不接受采访。但你们要是愿意拍,随时来。”
“可……可他们说您得讲讲为什么敢这么做。”
“没什么好讲的。”她转身拧开自来水冲洗砧板,“我做饭几十年,从不用烂菜,从不省油钱。现在不过是把天天做的事,摆在光底下罢了。”
学生们听得愣住,小张默默按下了录制键。
第二天上午,来参观的人排起了队。有老人拄着拐杖,非要亲眼看看油是不是地沟油;有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反复确认食材有没有农药残留。
李淑兰依旧亲自带队,一句不多说,一句不少答。
到了中午,一个小姑娘举手问:“阿姨,你们工资不高吧?为啥还能坚持这么干净?”
李淑兰看了她一眼:“你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就不配吃口放心饭?”
小姑娘摇头。
“那我们这些做饭的人,也不能因为挣得少,就往锅里扔烂东西。”她顿了顿,“良心这东西,不分贵贱。”
人群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轻轻鼓掌。
下午,县饮食协会派人来谈经验推广的事。对方刚坐下,就说:“李老板,您这招厉害啊,逼得整个行业都得改。”
“我不是要逼谁。”李淑兰倒了杯茶,“我只是想让老百姓知道,还有地方,是真敢开门的。”
那人走后,周晓禾低声问:“聚福楼那边传话,说要告我们恶意竞争。”
“让他们告。”李淑兰翻开账本,“我们哪句说了他们?我们只是把自己做的,亮出来了。”
傍晚,夕阳照进店里,大屏幕还在播着首播回放。一个镜头扫过后厨地面,瓷砖缝隙干干净净,连水渍都是顺着排水槽流的。
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对夫妻带着女儿走进来。
“听说你们这儿能进厨房看?”男人问。
“能。”李淑兰从收银台起身,“十分钟后开始,您赶上了。”
小女孩仰头问:“阿姨,你们真的不用地沟油吗?”
李淑兰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我答应你,如果用了,你就拿这双筷子敲我脑袋。”
孩子笑了,紧紧攥住了筷子。
十点整,李淑兰戴上白帽,打开后厨灯。
一群人跟着她走进去。她先走到油桶前,指着瓶身上的标签说:“这是生产日期,这是质检编号,这是配送单号。你们可以记下来,回去查。”
接着走到洗菜池,打开水龙头:“每天开工前,流水冲洗十分钟,蔬菜浸泡八分钟,加食用碱。”
她拿起一把青菜,叶片厚实,根部洁白:“今早五点,从郊区菜农手里收的,带着露水来的。”
有人伸手摸了摸菜叶,点头。
走到灶台前,她抓起一把盐:“中盐牌,加碘,防结块。每批进货都有检测报告,贴在墙上。”
小张悄悄把镜头对准墙上的文件夹,弹幕再次炸开:“这管理比公司还严!”“我妈要是知道这地方,天天来吃!”“建议全国推广!”
李淑兰没看屏幕,也没看人群。她只是拿起锅铲,往锅里倒油,等油温升到冒青烟,撒下一小撮葱花。
滋啦一声,香气弥漫开来。
她把炒好的菜盛进盘子,递给身边一个老太太:“您尝尝,咸淡合适不?”
老人咬了一口,连连点头:“香,真香。这味儿,像小时候家里做的。”
李淑兰笑了:“那就常来。咱们的厨房,永远开着门。”
夜色渐深,店外的大屏仍在播放画面。李淑兰站在收银台前,手里捏着一张纸,是刚刚拟好的《兰香厨房卫生守则》初稿,准备明天打印出来挂在每位员工工位前。
她抬头看向屏幕,上面正回放着那个小女孩举着筷子的画面。
门外,又有几个人影走近,手里举着手机。
其中一人推开门,声音清脆:“阿姨,我们是外地的,专程来看你们的厨房,能进去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6O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