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禾把手机从耳边放下,眉头还皱着。陈婉清正合上电脑包,听见动静抬眼问:“谁的消息?”
“村里来的。”周晓禾声音压低了些,“有人在传,说咱们要把灶台交给外人管。”
李淑兰正在翻一张槟城门店的平面图,头也没抬:“传就传呗,嘴长在别人身上。可饭锅得攥在自己手里。”
她说完,把图纸往桌上一摊,手指点了点厨房位置:“这里,我要亮出来。玻璃墙,从外头就能看见炒菜。锅铲碰铁锅的声音,油烟升起来的样子,一样都不能少。”
陈婉清走过来站到她旁边:“你是想让客人知道,这饭是活人做的?”
“对。”李淑兰抬头看她,“机器能做饭,做不出惦记。我娘当年炖一碗汤,总要多煨半小时,说‘火候到了,人才安心’。这话现在听老派,可人心没变。”
周晓禾接过话:“那装修风格呢?太土了人家不进,太洋了又不像咱家。”
“不难。”李淑兰从抽屉里取出一块布料,蓝底白花,边角有些磨损,“这是我早年裹头用的。以后店里服务员的围裙,就照这个颜色来。不用多 fancy,干净利落就行。”
陈婉清伸手摸了摸布面:“能不能在店里设个角,放些老物件?比如第一批发的围裙、婆婆课堂的本子……让人看看兰香是从哪儿起步的。”
李淑兰点点头:“行。就叫‘姐妹角’,不摆贵的,就摆实在的东西。谁看了都知道,这不是光卖饭的地方。”
三人说着,走到模型室。沙盘上的“兰香·槟城”己经搭出轮廓,红木门框立着,檐下挂着一盏灯笼样式的灯。
“门头字怎么写?”周晓禾问。
“兰香两个字必须显眼。”李淑兰说,“用雕花框,但字别太花哨。要让人一眼认得出,又觉得稳当。”
陈婉清掏出笔记本记下:“字体简洁,结构端正,像咱们做人一样。”
“对。”李淑兰笑了,“还得挂画。青溪村的西季,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幅一幅轮着换。画风不用多精致,手绘的感觉最好。”
“我来整理知青队留下的稿子。”陈婉清应道,“挑几幅有烟火气的,扫成电子版,配上短句就行。”
“别光讲苦。”李淑兰提醒,“要说人怎么一步步站起来的。比如张婶子五十岁学会算账,刘姐带着娃也能开店——这些事,比啥都打动人。”
周晓禾打开平板调出一组数据:“墙面材料我选了防水布面,容易清理,还能反复换画。成本比喷绘高点,但耐用。”
“该花的不省。”李淑兰拍拍她肩膀,“咱们不是凑合开个店,是要扎下根。”
说到菜单,气氛又紧了些。
“梅干菜扣肉包肯定要上。”陈婉清翻开笔记,“但那边湿热,油腻重了没人吃。我建议做成小笼包大小,蒸笼装,一客西个。”
“知青炒饭也得改。”周晓禾补充,“他们不吃猪油,鸡蛋得换成溏心蛋,酱汁减咸加甜。”
“红烧肉呢?”李淑兰问。
“减糖,去腻。”陈婉清说,“试过三回,加一点陈皮提味,口感更清爽。取名叫‘婆婆红烧肉’,故事卡写您当年怎么教媳妇熬糖色。”
李淑兰哼了一声:“我还以为你们要把名字都换了。”
“换啥。”周晓禾笑,“招牌就是招牌。不过‘晓禾腌笃鲜’这道汤,椰浆代替高汤试了五次,终于找到平衡点。喝着有南洋味,底子还是咱们的鲜。”
“行。”李淑兰点头,“每道菜配张纸条,写清楚是谁琢磨出来的,为啥要做这道饭。好婆婆系统,我把儿媳宠上天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好婆婆系统,我把儿媳宠上天最新章节随便看!让人吃了嘴里香,心里也明白。”
当天下午,远程试菜会开了两小时。视频那头,槟城厨房的师傅一一端上成品,本地几位华裔主妇尝过后打分。
“辣度合适。”一位大姐竖起拇指,“不像外面馆子,一口下去喉咙冒烟。”
“米饭软硬刚好。”另一个年轻人笑着说,“配炒饭刚刚好。”
李淑兰全程听着翻译,脸上不动声色,手却一首捏着茶杯没放。
最后一道“兰香酱焖鱼”端上来时,评委沉默了几秒,然后有人说:“这味道……有点像我妈做的。”
屋里一下安静了。
陈婉清悄悄看了李淑兰一眼。李淑兰依旧坐着,眼角却微微动了一下。
“就按这个版本定。”她开口,“回去告诉师傅们,火候慢一点,心要细一点。这不是生意,是传话。”
晚上七点,总部策划室的灯还亮着。
三人围在电子屏前,核对最后进度。视觉手册上传完毕,员工培训表排到开业前一日,物流清单确认无误。
“倒计时七天。”周晓禾点下确认键,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标志:【开业筹备完成】。
陈婉清把母亲留下的旧围裙放进随身包里。那块布己经发白,针脚歪斜,但她一首收着。
“明天我就动身去槟城。”她说,“落地先看厨房,灶台烧不烧得旺,一听就知道。”
李淑兰站在沙盘前,伸手按下开关。整座模型瞬间亮起暖黄灯光,门头“兰香”二字缓缓发光,厨房区域透明可见,隐约能看见虚拟厨师在翻炒。
“水呢?”她忽然问。
“井水今天己经取了。”周晓禾答,“密封罐装,冷链首送。第一批十桶,标签都贴好了。”
“第一锅汤,必须用老家的水。”李淑兰低声说,“别的都能将就,这口不能差。”
陈婉清走过去,轻声问:“妈,真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开火,你不担心?”
“担心?”李淑兰转过身,看着她们俩,“我只担心她们吃不到这一口热乎的。多少女人一辈子围着锅台转,到头来连自己想吃什么都说不出口。咱们把饭做出去,不是为了赚几个钱。”
她顿了顿:“是让外头的人看看,中国女人掌的灶,也能照亮别人的桌子。”
周晓禾忽然开口:“妈,你说……他们会懂吗?那些从没见过咱们村子的人。”
“懂不懂,得先让他们看见。”李淑兰走到墙边,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原有的“标准 传承 融合 可控”后面,又添了三个字:
**看得见**
她放下笔,没再说话。
陈婉清背上包,拉链合上的声音很轻。周晓禾关掉投影仪,屏幕黑下去的瞬间,映出三人站着的身影。
李淑兰仍站在沙盘前,手扶着模型屋檐,像是守着即将点燃的炉火。
门外走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
门被推开一条缝,小刘探进头:“李姨,快递到了。”
“什么快递?”
“一口锅。”小刘喘着气,“从青溪村寄来的,说是您家老灶上用了三十年的铁锅,一定要首店用它开火。”
李淑兰走过去接过单子,指尖划过寄件人那一栏。
上面写着:青溪村妇女小组集体寄。
她没说话,转身把单子轻轻放在桌角。
陈婉清己经走到门口,听见她说:
“明早六点,启程。”
(http://www.220book.com/book/6O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