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清正把护照塞进包里,手机忽然震动。一条群消息跳出来,是合作方转发的截图,下面跟着几行外文评论。她盯着那张图看了两秒,转身就往门口走。
“妈,晓禾,回来一下。”她的声音不高,但语气让刚走到楼梯口的两人立刻折返。
周晓禾进门时还在擦手,李淑兰提着水壶跟在后头。见陈婉清脸色不对,水壶往桌上一放:“出啥事了?”
“有人发了篇文章。”陈婉清把手机递过去,“说咱们偷了别人的菜,改得不伦不类,还拿去卖钱。”
李淑兰接过手机,眯眼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她看不懂,可那标题底下配的图她认得——是她们前年去江南采风时拍的梅干菜晾晒场,旁边站着一位老师傅,正教她们怎么揉压菜叶去涩。
“这人谁啊?”她问。
“老字号联合商会。”周晓禾凑过来看了眼链接,“他们找了海外华文媒体发的通稿,现在脸书、推特都在转,还有人在发起抵制签名。”
李淑兰没吭声,把手机递给周晓禾,自己拉开抽屉翻出老花镜戴上,又从柜子里抽出一个牛皮纸本子。那是她们这些年跑各地学手艺的记录,每一页都贴着照片、写着要点,边角还沾着灶台边蹭到的油渍。
“你说,他们凭啥说我们偷?”她翻到江南那页,指着一行字,“咱们去的时候,人家师傅亲手教的,还签了授权书,白纸黑字写着‘允许创新使用’。”
“问题是,现在没人看这个。”陈婉清打开电脑调出数据面板,“网上的说法己经变了味。有人说我们把传统当生意炒,还有人说我们为了让外国人吃得惯,故意糟蹋老味道。”
周晓禾点开几个热门帖子,屏幕右下角不断跳出新评论。她滑了几下,眉头越皱越紧:“有些话明显是带节奏的,反复用‘背叛’‘割裂’这种词,底下跟帖的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做过什么。”
李淑兰摘下眼镜,放在本子上。“那咱们就让他们知道。”
屋里静了一瞬。
“现在有两条路。”周晓禾说,“要么发声明澄清,要么干脆不开业,等风头过去。”
“不开门?”李淑兰冷笑一声,“那锅都从村里寄来了,水也备好了,难不成让人说我们心虚?”
“可光发声明不够。”陈婉清摇头,“文字太轻,人家不信。得让人看见过程,听见声音。”
“那就让人看。”李淑兰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看得见”三个字下面画了一道横线,“他们说我丢了根,我就把根挖出来摆桌上。”
她转身看着两人:“把咱们这些年走过的村、拜过的师、记的笔记,全整理出来。哪个菜从哪儿来,改了哪一步,为啥这么改,一道一道说清楚。”
“还要找人证。”周晓禾接话,“江南那位王师傅,去年还给我们寄过腊味,他要是能出来说几句……”
“我己经打过电话了。”陈婉清轻声说,“他儿子接的,说老人家这两天不舒服,但听说这事,愿意录段视频。就是得明天才能拍。”
李淑兰点头:“来得及。开业还没开始,嘴仗先打起来,正好让我们把话说完。”
“可万一他们继续歪曲呢?”周晓禾盯着数据屏,“现在负面声量涨得很快,己经有本地媒体准备跟进报道了。”
“那就让他们报。”李淑兰坐回椅子,“我倒要看看,谁敢睁着眼说瞎话。咱们没改过主料,没换过火候,连调味都是按原方子来的,顶多是分量上适应气候做了调整——这也能叫背叛?”
陈婉清打开另一个文件夹,里面是三年来的菜品研发日志。“我把每次试菜的记录都存着,包括失败的版本。比如知青炒饭,最早用猪油香,后来发现湿热地方吃不下,才换成植物油加一点椰浆提气。这不是迎合,是让人吃得舒服。”
“对。”李淑兰手指敲了敲桌面,“吃饭不是比谁更苦,是看谁更懂人心。我妈那辈人熬汤多煨半小时,是因为心疼干活的人累。我们现在减糖减油,也是心疼吃的人身子。道理一样,做法可以不一样。”
周晓禾调出一张图表:“目前舆情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华人圈,尤其是那些从小吃老字号长大的中年人。他们觉得我们动了‘正宗’的边界。”
“正宗?”李淑兰哼了一声,“我问你,一百年前的菜谱和现在一样吗?三十年前你们吃得起肉吗?那时候的‘正宗’,是饿出来的。”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天还没亮透,楼下的院子空着,只有快递车停在门口,昨晚那口铁锅就躺在纸箱里,还没拆封。
“咱们不是要取代谁。”她说,“是让更多人能吃上一口踏实饭。女人在家做饭,从来没人说她背叛祖宗。怎么轮到开店,反倒不能变个花样了?”
陈婉清合上电脑:“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整理材料。把采风视频剪成短片,配上解说,说明每道菜的来历和改动原因。再把授权书、老师傅的采访、顾客反馈全都列出来。”
“发布渠道我来安排。”周晓禾打开通讯录,“先从咱们自己的平台发,再推给合作媒体,重点投给那些关注饮食文化的博主。”
“别光讲理。”李淑兰提醒,“还得讲情。找几个常来的客人,问问他们为啥喜欢这口。有个老太太每周都来喝粥,说像她婆婆做的味道——这种话,比啥都管用。”
三人重新围到桌前。陈婉清打开硬盘,开始筛选视频素材。一段画面跳出来:江南小院里,王师傅握着她的手教她揉菜,嘴里说着方言,旁边李淑兰蹲在地上记笔记,头上还包着那条蓝布巾。
“就用这个开头。”她说。
周晓禾在一旁建文件夹,命名为“源流”。里面分了三类:传承、改良、见证。每一项下都开始填入对应的内容链接和时间节点。
李淑兰翻着笔记本,时不时念出几句关键记录:“三月七号,湖州,王师傅说,梅干菜要九蒸九晒,但年轻人没工夫守灶,咱们就试着用恒温房模拟,效果差不多。”
“西月十二,徽州,老汪师傅教我们?红烧肉,火候宁慢勿急。后来我们在门店加了定时提醒,防止新手急火焦锅。”
“这些全写进去。”她说,“不怕啰嗦,就怕人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来的。”
时间一点点过去,窗外天色由暗转灰。茶杯里的水凉了又续,没人顾得上吃饭。
周晓禾突然抬头:“妈,你还记得那个录音吗?去年冬天,咱们在厨房试新汤底,你一边搅一边说,‘这锅汤要是能让一个人想起家,就没白熬’。要不要放进去?”
李淑兰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放。原声不动。”
陈婉清己经剪好第一段样片。画面从青溪村的老灶台开始,慢慢推进到槟城门店模型的透明厨房,背景音是李淑兰的声音:“传统不是锁在箱底的老物件,是每天烧火做饭的人,心里记得的那点念想。”
她按下暂停键,看向另外两人。
“明天上午十点,同步发出。”李淑兰说,“谁也别等了。该走的走,该留的留,咱们只做一件事——把话说清楚。”
周晓禾刷新数据屏,最新一条动态跳出来:某知名美食博主转发了那篇抹黑文章,并附言“值得警惕”。
李淑兰瞥了一眼,伸手关掉屏幕。
“他们想打嘴仗。”她慢慢卷起袖子,“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http://www.220book.com/book/6O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