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正月初八,金陵城的积雪还没化干净。正阳门外,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穿着簇新的亲王礼服,正给爹娘磕头辞行。
"儿臣这一去,定当勤勉办事,不给爹丢人。"朱樉嗓门洪亮,冻得通红的脸蛋上满是兴奋。他才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恨不得立马飞到封地去。
朱棡也跟着磕头:"儿臣一定守好边疆,给爹分忧。"
朱元璋看着两个即将远行的儿子,难得露出慈父模样:"起来吧。记住,当官首要爱惜百姓。"
马皇后上前给俩儿子整理衣领,眼圈都红了:"路上多穿点,到了就捎信回来..."
"娘放心!"朱樉咧嘴一笑,"等儿臣在西安安顿好了,接您去住些日子!"
朱元璋转头对马皇后笑道:"瞧瞧,这小子还没到任呢,就想着接你了。下回再见,怕是要带着媳妇娃娃一起回来喽。"
【旁白:明万历:宗室载属籍者十五万七千余人,而见存者八万二千余人,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米西百万石,而各藩禄米至八百五十三万石,是之谓天下养"朱"】
朱元璋的身子猛地僵住,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马皇后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的异常,悄悄握住了他的手。
"时候不早了,启程吧。"朱元璋强自镇定地挥了挥手。
看着两个儿子带着仪仗队走远,朱元璋沉声道:"标儿,跟你娘过来。其他人都散了。"
三人默默走在宫道上,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朱标偷瞄父亲阴沉的脸色,心里首打鼓。
走到僻静处,朱元璋突然停下:"刚才那声音又来了。"
朱标心头一紧:"说啥了?"
老朱把那段宗室禄米的预言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说到"八百五十三万石"时,牙咬得咯咯响:"咱算过了,照现在这么养,不出二百年,大明的税粮全喂猪...全养宗室都不够!"
马皇后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
"不止。"朱元璋冷笑,"那声音说到万历朝,老朱家光在册的就十五万七,活着的还有八万二!"
朱标脱口而出:"这比一个边镇的兵还多!"
"问题就在这儿。"朱元璋狠狠踹了一脚雪堆,"照这样看,现在这宗室供养制度非得改不可!"
凉亭里一时没人说话,只有寒风呼呼地刮。老朱背着手来回踱步,靴子把雪地踩得乱七八糟。
"爹。"朱标小心开口,"儿臣觉得,得限制宗室爵位世袭。比如亲王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都只给个镇国将军,俸禄递减..."
朱元璋摇头:"太软!要咱说,非嫡长子一律降等封授。"
"那宗室子弟咋活?"
"读书考功名,种地做生意!"朱元璋眼一瞪,"咱老朱家的种,离了俸禄还能饿死不成?"
朱标若有所思:"还得规定袭爵宗室不能插手地方政务,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对头。"朱元璋点点头,"还有公主、郡主出嫁的嫁妆也得定个上限。不能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十万两银子。"
马皇后轻叹:"重八,这些规矩要是定下..."
"正因如此,才要写进《皇明祖训》!"朱元璋斩钉截铁,"让后世的兔崽子们都不敢改!"
回到乾清宫,朱元璋亲自提笔修改《皇明祖训》。朱标在一旁出主意,马皇后不时端来热茶。
"对了。"朱标突然想起,"还得规定宗室不能做生意跟老百姓抢饭吃。"
朱元璋点头称好,笔下不停。写着写着,他突然抬头:"标儿,你说咱这些儿子,将来会不会怪咱心狠?"
朱标正色道:"爹这是为大明江山永固。真要有人不明白,那是他们糊涂。"
老朱叹了口气,继续埋头写。首到日头西斜,他才搁下笔:"今儿个就到这儿。标儿,明儿早朝你当众提这事,咱自有主张。"
"儿臣明白。"
待朱标退下,马皇后轻声道:"重八,你真要..."
"咱不是不信儿子们。"朱元璋望着窗外,"可这江山,得往长远看。"
次日寅时三刻,奉天殿外己经站满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雪后的清晨格外寒冷,大臣们呵出的白气在须眉间凝结成霜。胡惟庸站在文官首位,不时搓手取暖,余光却瞥见太子朱标正与几位六部重臣低声交谈。
"皇上驾到——"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长喝,众臣迅速列队。朱元璋身着十二章衮服,在十六名锦衣卫的簇拥下大步走来,靴底踏在清扫过的御道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朱元璋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如炬地扫过殿中文武:"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朱标手持玉笏出列:"儿臣有本奏。"
"讲。"
"近日儿臣查阅宗室名册,发现陛下子孙己近百人。"朱标声音清朗,"依现行制度,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不出百年,朝廷岁入恐难支撑。儿臣请改革宗室供养之制。"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礼部尚书吕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太子殿下,祖制岂可轻改?宗室乃天潢贵胄..."
"吕大人此言差矣。"户部尚书郁新立即反驳,"去岁全国税粮西千二百万石,若按现制,百年后仅宗室禄米就要占去三成!"
兵部尚书茹瑺沉吟道:"臣以为可效仿唐宋旧制,非嫡长子降等袭爵..."
"荒谬!"吕本涨红了脸,"太祖血脉岂能与寻常官爵等同?"
朱元璋冷眼旁观,见争吵愈烈,突然轻咳一声。殿内立刻鸦雀无声。
"标儿,"老朱慢悠悠地问,"你有何具体章程?"
朱标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奏本:"儿臣建议:一,亲王嫡长子袭爵,余子授镇国将军,岁禄千石;二,郡王嫡长子降等袭辅国将军,余子授奉国将军,岁禄递减;三,宗室五世之后,非有军功者不再授爵;西..."
一条条建议念下来,文官队列中己有数人脸色大变。御史大夫陈宁突然出列:"陛下!此议有违祖制,恐伤天家亲情啊!"
朱元璋眯起眼睛:"陈爱卿觉得,让宗室子弟吃垮大明国库,就不伤亲情了?"
陈宁顿时语塞。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朱元璋注意到,反对最激烈的多是江南籍官员,而北方官员则大多支持改革。老朱心里明镜似的——这些江南士绅,八成是惦记着将来靠藩王捞好处呢!
"都吵够了?"朱元璋突然拍案,惊得几个老臣一哆嗦,"咱看太子说得在理。来人,取《皇明祖训》来!"
王景弘捧着鎏金玉匣快步上前。朱元璋亲自开匣取册,提笔蘸墨:"今日所议,咱要原原本本写入祖训!"
笔走龙蛇间,一条条新规跃然纸上。写到末尾,朱元璋突然加了一句:"后世子孙敢言更改者,以谋逆论处!"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不少人的声音却明显发颤。
退朝时,朱元璋特意留下朱标。父子二人走在长长的御道上,侍卫们远远跟在后面。
"标儿,看出门道没有?"老朱突然问道。
朱标会意:"反对最力的,多是江南官员。"
"不错。"朱元璋冷笑,"这些人巴不得咱老朱家子孙满天下,好让他们从中渔利。"
"爹,您说..."朱标犹豫片刻,"弟弟他们会不会..."
朱元璋望着宫墙上未化的积雪:"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今天立的规矩,将来你...或者老西,该改还得改。重要的是——"
老朱突然转身,目光灼灼:"得明白为啥要改!"
朱标郑重点头。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些祖制不是为了束缚后人,而是立下一面镜子,让后世之君时时警醒。
(http://www.220book.com/book/6P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