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二章 月光下的传承与新程(1985 年・秋)

小说: 榆镇岁月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榆镇的秋夜总带着桂花香。秦家老院的西墙根下,顾盼前年春天栽的桂花树,今年第一次开出满树细碎的金蕊,藏在深绿的叶片里,香气却像泼出去的蜜,泼泼洒洒漫了满院,连吹过的风都裹着甜,沾在衣角上,能香好久。

秦向东蹲在东厢房的窗下,正给小槐做木头小车。他手里的刨子推得 “沙沙” 响,卷曲的木花落在青砖地上,像堆了层浅黄的雪。小槐刚满两岁,会摇摇晃晃地走路了,穿着件虎头棉褂,围着秦向东转来转去,时不时伸手去抓地上的木花,嘴里含糊地喊着:“车…… 车车……”

“慢点跑,别摔着。” 顾盼端着一盆热水走过来,把毛巾浸在水里拧干,递到秦向东手里,“歇会儿吧,都忙一下午了,手都该酸了。”

秦向东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首起身捶了捶腰,看着顾盼笑,眼里满是温柔:“得赶在书月放假回来前做好,她上次写信说,放假想带小槐去学校的操场玩,有辆小木车,孩子能高兴些。”

顾盼心里暖烘烘的。秦书月去省城上大学快一年了,每个月都会写两封信回来,信里总惦记着小槐,说要给侄子带城里的糖画、捏面人,还说要教小槐背唐诗。而秦向东,不管在分厂多忙,每天晚饭过后,总会抽时间陪小槐玩一会儿,要么教他认零件,要么陪他搭积木,总说 “男孩子得有爹陪着,不能缺了父爱”。

“对了,” 顾盼蹲下来,帮小槐擦掉手上沾的木屑,“周站长下午来电话了,说区里下个月要办‘乡镇企业成果展’,让咱们分厂选几件有代表性的零件参展,还说要重点宣传咱们这种‘农民办厂、技术兴镇’的模式。”

“那必须选那批给医疗器械厂做的手术刀配件!” 秦向东眼里瞬间闪了光,语气里满是自豪,“那批活儿是咱们做得最精细的,误差控制在零点一毫米以内,连市一院的刘芳都夸,说比市里大厂家做的还好用。”

顾盼笑着点头,眼里也满是认同:“我也是这么想的,那批配件不仅技术硬,还能体现咱们分厂的实力,让更多人知道榆镇也能做出高精尖的东西。对了,刘姨今天跟我说,想吃你做的葱花饼了,晚饭我多和点面,你到时候露一手。”

刘春兰在秦家住了快一年,身体比刚来时硬朗了不少,气色也红润了。她每天帮着照看小槐,给院里的花浇水、施肥,还学着给顾盼打下手做饭,倒成了家里离不开的 “老帮手”。她总说 “欠秦家的债这辈子都还不清”,可顾盼却觉得,一家人哪有什么 “债”,不过是你困难时我帮一把,我需要时你扶一程,日子才能热热闹闹地过下去。

晚饭时,桂花的香气顺着厨房的窗户飘进来,混着葱花饼的香味,勾得人食欲大开。刘春兰抱着小槐坐在灶前的小凳子上,看着顾盼翻烙饼,忽然开口说:“盼丫头,我这身子骨越来越好了,等明年开春,我想回趟邻镇的老家,把老房子修一修,总空着也容易坏。”

顾盼手里的锅铲顿了顿,抬头看她:“不再多住些日子?小槐还没跟你待够呢,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找‘刘奶奶’。”

“不了,总在这儿麻烦你们也不是事。” 刘春兰轻轻摸着小槐的头,眼里满是不舍,却还是接着说,“再说,芳儿在市里买了套小房子,让我开春过去住,说方便照顾我。我想着…… 等你们年底不忙了,带着小槐去市里玩几天,我给你们做你爱吃的红烧肉,让芳儿带你们去逛公园。”

顾盼笑着点头,心里的不舍慢慢散了,只剩下祝福:“好啊,到时候我们一定去,正好让小槐看看他姑姑工作的医院,也让他见见大城市的样子。”

秦向东走进厨房,正好听见她们的对话,接过顾盼手里刚烙好的葱花饼,咬了一口,对刘春兰说:“修房子要是缺钱,就跟我说,别自己硬撑着。咱们虽然不是亲母子,但这么多年的情分,跟一家人没两样。”

刘春兰的眼眶一下子红了,用力点了点头:“哎,好,谢谢向东…… 谢谢你们。”

夜里,小槐早就睡熟了,呼吸均匀,小脸红扑扑的。顾盼坐在灯下给秦书月写信,把家里的事、分厂要参展的事都一一写进去,秦向东则在一旁的桌子上整理参展的零件,用软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生怕留下一点划痕。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银亮的金属零件上,泛着淡淡的光,像撒了把碎星星。

“你说,书月毕业后,真的会回榆镇吗?” 顾盼放下笔,抬头看向秦向东,眼里带着点期待。

“肯定会的,她上次写信特意跟我说,想回镇上的中学当语文老师。” 秦向东把擦拭好的零件放进特制的盒子里,走到顾盼身边坐下,“她说你办夜校帮了那么多人,她也想跟你一样,教家乡的孩子念书,让更多榆镇的娃能走出镇子,也能让念完书的娃愿意回来。”

顾盼心里一动,嘴角忍不住上扬:“真好,咱们榆镇的中学,确实该有个像样的语文老师了。到时候咱们俩,一个在厂里教技术,一个在学校教语文,也算为榆镇做了点实事。”

秦向东握住她的手,她的手指上还沾着淡淡的墨迹,指尖因为常年握笔、批改作业,磨出了一层薄茧,却依旧柔软。“盼丫头,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挺值的?” 他忽然感慨道,“小时候总想着,能让奶奶和书月吃饱饭、穿暖衣就好,没想到现在…… 不仅有了自己的分厂,有了可爱的儿子,书月还考上了大学,咱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顾盼靠在他的肩上,目光落在窗外的桂花树上,月光下的桂花树影影绰绰,香气更浓了:“是挺值的。不过我最庆幸的,是那年冬天,秦奶奶肯接我来秦家,你肯帮我、护我。要是没有你们,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漂泊呢。”

“傻丫头,那是咱们的缘分。” 秦向东低头,在她的额头上轻轻亲了一下,声音温柔得像月光,“就像这桂花树,你当年栽下它,用心浇水、施肥,它现在就给你开花、给你送香。日子也是这样,你用心过,它就会给你回报。”

区里的 “乡镇企业成果展” 开展那天,榆镇的人几乎都去了展览馆,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一路上说说笑笑,像赶大集一样热闹。秦家机械分厂的展位前围了不少人,周站长拿着话筒,站在展台前大声介绍:“大家看这把手术刀配件,是咱们榆镇秦记机械分厂生产的,精度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榆镇岁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榆镇岁月最新章节随便看!连市里的第一人民医院都在用!这可是咱们农民自己办的厂,能做出这么高精尖的产品,不容易啊!”

王大婶挤在人群最前面,听见周站长的话,立刻扯着嗓子喊:“这配件是我们家柱子参与生产的!我儿子现在也是技术工了,能挣钱养家了!” 虎头小子如今己经成了分厂的技术骨干,穿着干净的工装,站在展台旁边给人讲解零件的生产过程,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笑容。

顾盼抱着小槐站在秦向东身边,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忽然觉得眼睛有些发酸。她想起三年前扫盲班刚开办的时候,王大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拿着笔的手总发抖;想起虎头小子那时候总逃课去掏鸟窝、摸鱼,被她揪着耳朵送回教室,还不服气地顶嘴。而现在,他们都成了能靠自己的手艺挺首腰杆、被人尊重的人,这大概就是她办夜校最大的意义。

“向东哥,你看那边。” 顾盼指着不远处的另一个展位,眼里满是惊喜,“那是咱们夜校的成果展,展台上有学员们写的家信、算的收成账,还有他们画的榆镇地图呢!”

秦向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 “榆镇夜校” 的牌子,忍不住笑了:“你看咱们俩,一个教大家认字、学知识,一个教大家学技术、谋生计,倒成了榆镇的‘文武双星’,相辅相成。”

顾盼被他逗笑了,怀里的小槐也跟着 “咯咯” 笑,伸出小手想去抓展台上的零件,秦向东赶紧握住他的小手,怕他碰坏了展品,一家人的笑声混在人群的喧闹里,格外温馨。

回家的路上,夜色己经悄悄降临,小槐在顾盼怀里睡着了,嘴角还挂着浅浅的笑,大概是梦里还在想白天看到的热闹场景。秦向东手里提着参展获得的 “优秀乡镇企业” 奖牌,走在顾盼身边,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桂花香一路跟着他们,甜丝丝的,像极了他们现在的日子。

“对了,向东哥,我有个想法。” 顾盼忽然开口,眼里闪着光,“我想把现在的夜校改成‘榆镇学校’,除了现有的识字课、算术课,再加上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家电维修的课程,让大家不只学会认字,还能学到真真正正能用在生活、生产上的本事,帮大家多找几条出路。”

“我举双手支持你!” 秦向东立刻握紧她的手,语气坚定,“不管是缺钱还是缺场地,都包在我身上。分厂后面不是有两间空仓库吗?我让人给你重新装修一下,刷上白墙,装上窗户,当教室正好用。再给你买些新桌椅、新课本,保证比现在的夜校还像样!”

顾盼看着秦向东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忽然觉得,她和秦向东就像秦家老院里的老槐树和那棵桂花树,老槐树根深叶茂,为家人遮风挡雨;桂花树默默开花,给日子添甜增香,他们的根在土里紧紧缠在一起,枝桠在风里互相扶持,谁也离不开谁,共同撑起了这个家,也共同为榆镇的日子添砖加瓦。

冬天来得很快,寒风卷着雪花,给榆镇裹上了一层白。秦书月放寒假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一个男朋友,叫林伟,是她的同班同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说话带着书卷气,一看就是个老实可靠的人。秦老太太看着林伟,笑得合不拢嘴,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一会儿问他家里的情况,一会儿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比自己家孩子找对象还上心。

“林伟说,毕业后想跟我一起回榆镇。” 秦书月红着脸,躲在林伟身边,小声说,“他学的是数学专业,正好去镇上的中学教理科,跟我搭伴教书。我们还想…… 把中学的图书馆重新建起来,现在的图书馆只有几排旧书,我们想募集些新书,再争取点资金,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有用的书,像城里的孩子一样。”

秦向东拍了拍林伟的肩膀,眼里满是认可:“好小子,有眼光!愿意回榆镇教书,就是好样的!建图书馆的事,我支持你们,缺钱我来出,缺人我让分厂的工人来帮忙,保证把图书馆建得漂漂亮亮的!”

顾盼也笑着点头,给林伟递了杯热茶:“欢迎你加入我们,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榆镇虽然不大,但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需要更多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来建设它。”

林伟接过茶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谢谢哥,谢谢姐。我和书月都觉得,榆镇是个有活力、有希望的地方,能在这里教书,能为这里做些实事,我们心里也踏实。”

晚饭时,秦家老院的屋里生了炉子,暖烘烘的。桌上摆满了菜,有刘春兰提前从市里回来做的红烧肉,有顾盼烙的葱花饼,还有秦向东特意去镇上买的鱼和虾。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说说笑笑,小槐坐在秦老太太怀里,时不时举起手里的小勺子,给大家 “喂饭”,惹得满屋子人都笑。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上的奖牌上,也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顾盼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所谓的幸福,大概就是这样:有温暖的家,有相爱的人,有可爱的孩子,有热热闹闹的亲人,还有共同期待的未来。

她想起刚到秦家时的那个雪天,想起扫盲班刚开办时的艰难,想起秦向东办分厂时的波折,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如今都成了回忆里的风景。而未来,还有更多的美好在等着他们 —— 秦书月和林伟的婚礼,学校的开办,图书馆的重建,分厂的扩大…… 每一件事,都像黑夜里的星光,指引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

窗外的雪还在下,却一点都不觉得冷。屋里的笑声、说话声,混着炉子里柴火的 “噼啪” 声,像一首温暖的歌,在榆镇的冬夜里,慢慢流淌,流向充满希望的新旅程。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