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六章(2002 年・夏)

小说: 榆镇岁月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榆镇的夏天裹着层湿热的风,镇外的稻田绿得发亮,蝉在稻穗间扯着嗓子喊,声嘶力竭,却盖不过秦家老院的紧张气息 —— 小槐攥着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眉头皱得紧紧的,盼星趴在旁边,手指点着 “机械工程专业” 的字样:“哥,你不是早就说要学这个吗?怎么现在又犹豫了?”

顾盼端着碗冰镇绿豆汤走过来,放在小槐手边,轻声说:“别急,慢慢想。不管你选哪个专业,妈都支持你。” 她看着儿子眼里的纠结,心里满是理解 —— 小槐的分数能上省城的重点大学,可他既想选心仪的机械工程,又舍不得离开榆镇,怕秦向东一个人打理分厂太累。

秦向东从分厂回来,刚进门就看见这一幕,放下工具箱就走过去,坐在小槐身边,拿起志愿指南翻了翻:“想啥呢?是不是担心我跟你妈?”

小槐抬起头,眼圈有点红:“爸,我想报机械工程,可我怕我走了,你一个人忙不过来。再说,我也想留在榆镇,帮你把分厂做得更好。”

秦向东笑了,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傻小子,爸还没老到需要你守着的地步。你去省城好好学,把先进的技术学回来,将来才能把分厂带向更远的地方,这比你现在守在这儿有用多了。再说,还有柱子和虎头小子帮我,你放心去读书。”

秦书月和林伟也来了,林伟手里拿着张省城大学的招生简章:“小槐,我跟你姑姑都觉得,你应该去省城读书。那里的师资力量更强,能学到更多东西。等你毕业了,要是想回榆镇,咱们一起把中学的实验室升级一下,让更多孩子能接触到机械知识,多好。”

秦书月则拉着小槐的手,轻声说:“哥哥,姑姑当年也舍不得离开榆镇,可去了省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现在去读书,不是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小槐看着家人鼓励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 “省城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顾盼看着儿子的动作,眼里满是欣慰 —— 她知道,小槐己经长大了,懂得了 “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高考结束后,小槐没闲着,每天都去分厂帮忙。他跟着虎头小子学习设备维修,跟着柱子熟悉生产流程,还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爸,咱们可以在生产线上加个传感器,这样就能实时监测零件的精度,减少废品率。” 小槐拿着图纸,给秦向东讲解自己的想法。

秦向东看着图纸,眼里满是惊喜:“好小子,这想法不错!等你开学前,咱们就把这个传感器装上,试试效果。”

与此同时,秦记机械分厂迎来了新的机遇 —— 一家德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想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经过考察,最终选定了秦记机械。德国公司的代表来榆镇那天,秦向东特意穿上了西装,小槐则主动当起了翻译,用流利的英语跟代表交流。

“秦厂长,你们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很出色,尤其是你们对细节的把控,很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 德国代表握着秦向东的手,笑着说,“我们希望能跟你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你们的产品推向欧洲市场。”

秦向东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虎头小子则拿出新研发的零件模型,给代表介绍:“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手术器械零件,精度能达到 0.05 毫米,比国际标准还高。”

德国代表看着模型,连连称赞,当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消息传出去后,整个榆镇都沸腾了,乡亲们都来给秦向东道贺,王大婶还特意做了红烧肉,送到分厂:“秦厂长,你们真是给咱们榆镇长脸!以后咱们榆镇的产品,也能卖到国外去了!”

顾盼的文化站这阵子也很忙,区里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盼想把榆镇的手工刺绣和梆子戏报上去。她组织王大婶和镇上的老艺人,整理刺绣图样和梆子戏的剧本,还拍摄了纪录片,记录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

“顾老师,咱们的刺绣能申报非遗,真是太好了!” 王大婶拿着刚绣好的 “百鸟朝凤”,眼里满是自豪,“以后咱们的刺绣不仅能卖钱,还能成为国家保护的技艺,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榆镇的刺绣有多好。”

顾盼笑着说:“大婶,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开个刺绣培训班,让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把它传承下去。”

梆子戏的老艺人也很积极,每天都在文化站排练,还教孩子们唱梆子戏。盼星也报名参加了,每天放学后都去文化站练习,学得有模有样。“妈,我以后要当梆子戏演员,把咱们榆镇的梆子戏唱到全国各地去!” 盼星穿着戏服,给顾盼表演刚学会的唱段。

顾盼看着女儿的样子,眼里满是温柔:“好啊,妈支持你。只要你喜欢,就好好学,将来肯定能成为优秀的演员。”

小槐开学前一天,秦家老院摆了桌践行宴。顾盼做了一桌子菜,有小槐最爱吃的红烧肉,有秦向东喜欢的炖鱼,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还有盼星爱吃的炒青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饭,聊着天,虽然有离别在即的不舍,却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秦向东给小槐倒了杯果汁:“儿子,到了省城,要好好照顾自己,按时吃饭,别总熬夜。学习上遇到困难,就给家里打电话,爸和妈都在。”

顾盼则给小槐收拾行李,把洗好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在包里放了包榆镇的桂花干:“想家里的时候,就泡点桂花茶,闻着香味,就像在家里一样。”

小槐看着家人的举动,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爸,妈,姑姑,姑父,我到了省城一定好好学,将来回来好好孝敬你们,好好建设榆镇。”

开学那天,秦向东开车送小槐去省城。车子离开榆镇的时候,小槐趴在车窗上,看着熟悉的街道、稻田和老院,心里满是不舍。秦向东看着儿子的样子,轻声说:“别难过,放寒假就能回来了。到时候,爸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葱花饼。”

小槐点点头,擦干眼泪,眼里重新燃起了光芒 —— 他知道,自己肩上不仅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更承载着榆镇的未来。

小槐走后,顾盼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站的工作中。非遗申报成功的消息传来那天,文化站挤满了人,乡亲们都来庆祝。王大婶穿着自己绣的新衣服,高兴得合不拢嘴:“顾老师,咱们成功了!以后咱们的刺绣就是非遗了,太骄傲了!”

顾盼笑着说:“这只是个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文化站办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榆镇的文化,喜欢榆镇的文化。”

秦向东的分厂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跟德国公司的合作很顺利,第一批出口欧洲的零件己经生产完成,即将发运。发运那天,秦向东带着工人在分厂门口举行了简单的仪式,柱子和虎头小子还特意挂了条横幅,上面写着 “秦记机械,走向世界”。

“秦厂长,咱们以后还要跟更多国家的公司合作,让秦记机械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柱子激动地说。

秦向东点点头:“会的,只要咱们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创新,肯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秋天的时候,盼星在区里的梆子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领奖那天,顾盼和秦向东特意去了现场。盼星穿着漂亮的戏服,站在台上,唱着熟悉的梆子戏,台下的掌声雷动。顾盼看着女儿的身影,眼里满是骄傲 —— 她知道,盼星己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榆镇的文化。

小槐放寒假回来的时候,给家里带了很多省城的特产,还带回了不少机械工程专业的书籍。他每天都去分厂,给秦向东和虎头小子讲解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新技术,还帮着改进了生产线的几个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爸,等我毕业回来,咱们可以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到时候生产效率还能提高一倍。” 小槐兴奋地说。

秦向东笑着点头:“好,爸等着那一天。到时候,咱们父子俩一起,把秦记机械做得更大更强。”

除夕夜,秦家老院格外热闹。小槐和盼星忙着贴春联、挂灯笼,顾盼和秦书月在厨房里做饭,秦向东和林伟则在院里聊天,聊着榆镇的变化,聊着未来的计划。

晚饭的时候,顾盼端上了刚做好的年夜饭,有红烧肉、炖鱼、炒青菜,还有象征团圆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饭,聊着天,笑声满院都是。小槐给大家讲着省城的趣事,盼星则给大家表演着新学的梆子戏唱段,秦向东和顾盼看着孩子们的身影,眼里满是幸福。

夜深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屋里的每个角落,像撒了把碎银。秦向东和顾盼坐在床边,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心里满是温暖。“向东哥,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挺值的?” 顾盼轻声问。

秦向东握住顾盼的手,笑着说:“值!有你,有孩子们,有这么多好乡亲,有咱们热爱的榆镇,这辈子值了。”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窗外的老槐树和桂花树,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刚到榆镇的那个雪天,想起扫盲班的第一堂课,想起秦向东办分厂时的艰难,想起秦老太太和顾父的叮嘱。这些年,她和秦向东一起,带着乡亲们,把榆镇从一个落后的小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 “产业镇”“文化镇”,这其中的艰辛和喜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风里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过老院的每个角落,吹过榆镇的每条街道。顾盼知道,这个冬天,会成为他们最难忘的冬天,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温暖和感动,有太多的希望和憧憬。

新的一年开始了,榆镇的春天又将来临。顾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榆镇会越来越好,秦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因为这里有热爱它的人们,有传承不息的精神,有永远不会改变的初心。而她和秦向东,会继续在这里,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榆镇,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榆镇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