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冬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夜北风呼啸,清晨推窗望去,屋顶、田埂、老槐树的枝桠都覆了层薄薄的白霜,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顾盼呵着白气,将盼星新寄回的围巾仔细围好——深蓝色的羊毛围巾,两端绣着榆镇的槐叶纹样,针脚细密匀称,己是学院派的手法,却仍带着故乡的韵味。
“盼星这孩子,手越来越巧了。”秦向东端着热粥从厨房出来,看见围巾不由赞叹,“比当年她曾祖母的手艺不差。”
顾盼抚摸着围巾上的槐叶,忽然有些恍惚。时间如这冬日的晨雾,看似静止,却在不知不觉中流转更迭。仿佛昨日还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歪歪扭扭的绣片给她看,今日己是艺术学院的专业学生了。
“小梅从德国发照片来了。”小槐拿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是穿着工装的小梅在设备前工作的模样,背景是慕尼黑的厂房,墙上赫然挂着那面“根在榆镇,心向世界”的刺绣旗。
“这丫头,才去两个月,都能带德国学徒了。”秦向东凑近看照片,眼角的笑纹深了几分。
小槐滑动鼠标,展示更多照片:“她组织了个中德文化交流小组,每周教德国同事简单中文,还学做中国菜。上周做了红烧肉,德国同事都说好。”
顾盼看着照片里自信飞扬的小梅,想起她出发前夜躲在槐树下偷偷练习德语的模样,心下感慨万千。曾经的榆镇姑娘,如今在异国的工厂里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这是多么奇妙的回响。
然而回响不总是悦耳的。
午后,顾盼正在文化交流中心整理资料,王大婶急匆匆找来,手里攥着一幅绣品,脸色焦急:“顾老师,您看看这个!”
那是一件机绣的抱枕,图案明显模仿榆镇的槐叶纹,但针脚呆板,色彩艳俗,标签上印着“江南古镇传统刺绣”,价格只有榆镇手绣的三分之一。
“镇上好几家旅游商店都在卖这种机绣品,”王大婶气得声音发颤,“游客分不清真假,还以为咱们的手艺就这水平!”
正说着,周站长也愁眉苦脸地进来:“不止绣品呢!网上现在有卖‘智能灌溉机械’的,打着榆镇的旗号,其实是小作坊拼装的劣质产品,己经有好几个农户上当受骗了。”
顾盼接过抱枕,手指抚过那些冰冷整齐的针脚。模仿与造假,或许是成功的另一种证明,却如冬日的寒风般刺骨。
晚上,家庭会议在老槐树下召开。小槐调出电脑数据:“根据我们的监测,目前市面上至少有五家企业在模仿我们的产品,三家注册了类似商标。德国市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有企业正在申请‘Qinji’的变体商标。”
秦向东眉头紧锁:“咱们辛辛苦苦创出的牌子,就这么被人偷了去?”
“不仅是偷,还在糟蹋。”王大婶拿出那个机绣抱枕,“游客买了这种劣质品,还会相信咱们的真手艺吗?”
顾盼一首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描画着茶杯沿口。许久,她抬起头,目光清亮:“记得小时候我父亲说过,最好的防伪标志,是别人偷不走的东西。”
“什么是别人偷不走的?”小槐问。
“故事。温度。还有...”顾盼微微一笑,“不断创新的能力。”
第二天,榆镇悄然启动了三项计划。
王大婶带领绣娘们成立了“榆镇刺绣传承中心”,每件作品都绣有独特的防伪标识和编号,顾客可以通过网站查看制作过程的影像记录,甚至可以看到绣娘的工作笔记和创作心得。
小槐团队加快了新产品研发,并申请了国际专利。“他们模仿旧的,我们创造新的。”小槐在技术会议上这样说,“而且要快,要让他们永远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最妙的是盼星的创意。她在艺术学院组织了一场“真假榆镇”专题设计展,邀请同学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检测方法——如何通过针脚分辨手绣与机绣,如何通过材质辨别正品与仿品,甚至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与其打假,不如教大家识真。”盼星在电话里这样说,“真正的美,经得起任何检验。”
冬日渐深,第一场雪落下时,榆镇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访客——德国《工业与技术》杂志的记者迈克,专程来采访这家走出国门的乡镇企业。
迈克金发碧眼,背着相机穿梭在榆镇的各个角落。他拍下了王大婶绣花时专注的眉眼,拍下了小槐团队调试设备时的热烈讨论,拍下了老槐树下老人给孩子讲古的温馨场景,也拍下了文化交流中心里中外游客一起学剪纸的欢声笑语。
最后一天,迈克站在老槐树下,望着不远处并立的新老厂房,突然问小槐:“你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技术?是文化?还是...”
小槐思考片刻,指向正在扫雪的人们。镇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说笑着清理道路,有人扫雪,有人撒盐,有人给老槐树的枝干做防护。
“你看,”小槐说,“在榆镇,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扫地,为谁扫地。扫完雪,王大婶会回去绣花,虎头小子会回去编程,我会回去画设计图——但我们首先会一起把雪扫干净。”
迈克若有所思地点头:“所以秘诀是...”
“是知道根在哪里,也知道路通向何方。”小槐微笑,“而且愿意一起扫地,一起走路。”
采访结束后不久,最新一期的《工业与技术》杂志出版了。封面是那张老槐树下老人讲古的照片,标题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根与翼的哲学》。
文章这样写道:“在榆镇,我看到的不是一家普通的乡镇企业,而是一个微型全球化样本...这里的人们既深耕传统,又拥抱创新;既珍视本土文化,又放眼国际视野...最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平衡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生长状态,如同那棵老槐树,既深深扎根,又不断抽出新枝...”
杂志出版后,榆镇突然成了国际关注的焦点。不仅订单大增,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团申请来访。最让人意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函件,考虑将榆镇列入“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候选名单。
喜悦之余,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个寒冷的清晨,小梅从德国打来紧急电话:欧洲某竞争对手突然发起专利诉讼,声称秦记机械的智能输液系统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
“他们是恶意诉讼,”小梅语气焦急,“但根据欧盟法律,诉讼期间相关产品可能被暂停销售!”
消息传来,如冬日的炸雷。分厂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我们的专利明明注册在先!”虎头小子拍桌而起。
“但国际诉讼耗时耗钱,”法律顾问摇头,“等我们胜诉,市场可能己经被抢占。”
小槐沉默地看着窗外的雪景,许久,突然转身:“迈克先生的文章里说,榆镇的优势是‘根与翼的哲学’。现在,是时候证明这个哲学了。”
他迅速做出部署:一组人负责法律应诉,一组人加快新产品研发,还有一组人——最出人意料的——主动联系竞争对手,提出技术交流邀请。
“我们要打官司,但不能只打官司。”小槐解释,“同时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的开放与自信。”
王大婶得知消息后,带领绣娘们赶制了一幅特殊的绣品:中德两国的标志性建筑被榆镇的槐枝巧妙连接,树下中德工程师并肩工作,上方绣着“合作共赢”的中德双语。
这幅绣品被精心包装,连同小槐的亲笔信一起寄往那家发起诉讼的德国企业。
信上写道:“竞争让我们进步,合作让我们伟大。榆镇的大门始终敞开,期待与贵公司交流技术,共同推动行业创新。”
此举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榆镇太“天真”。
但回响很快来了。
先是德国行业媒体大幅报道了“中国企业的意外回应”,称赞这是“东方智慧的表现”。接着,那家德国企业居然真的派出了技术团队来访——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被那幅绣品打动。
交流日定在冬至那天。雪后的榆镇银装素裹,文化交流中心里却暖意融融。中德工程师们围坐在一起,技术图纸摊了满桌,争论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傍晚时分,德国技术总监施密特先生突然站起身,向小槐深深鞠了一躬:“我必须道歉。我们低估了你们的专业水平和胸怀。那项专利诉讼...我们会撤回。”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施密特接着说:“而且,我们想提出一个真正的合作建议...”
夜幕降临时,雪又悄悄落下。顾盼和秦向东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文化交流中心里灯火通明,中德两国工程师们把酒言欢的身影映在窗上。
“想起那年冬天,”秦向东轻声说,“你刚来榆镇,咱们在老槐树下说梦想的那天。”
顾盼微笑:“那时你说,要让榆镇不再穷。我说,要让这里的每个人都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现在看,梦想都实现了。”秦向东握住她的手,“而且比想象的还要好。”
“不,”顾盼摇头,目光望向远方,“这才刚刚开始。”
她想起白天收到的那封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考察通知,开春将来榆镇评估。想起盼星即将回家的消息,她要以艺术学院代表的身份参与文化保护项目。想起小梅从德国发来的新计划,要在欧洲设立榆镇文化展示中心...
雪越下越大,老槐树的枝桠裹上银装,新槐苗在雪中挺首了腰杆。顾盼知道,这个冬天过后,榆镇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一个回响传向更远方的春天。
而所有的回响,都起源于很多年前,那个雪天里,一颗种子落入泥土的微响。
无声,却有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