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证像一颗定心丸,让李铁柱的腰杆挺得更首了。虽然嘴上不说,但他现在出门遛弯,都忍不住会往开发区的方向瞄几眼,仿佛能穿过好几里地,看到自家那块未来的“产业”。
王翠芬更是忙活起来,开始琢磨着等仓库盖好了,是不是也能去帮帮忙,看看门做做饭啥的,不能光让儿子一个人忙活。
李卫国却没那么乐观。买地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盖房子才是真正烧钱又费神的事。设计、报建、找施工队、买材料……千头万绪。
他手里虽然还有不少现金,但大部分是定期存款和股市资金,能动用的不多。小店这几个月赚的利润,加上之前预留的流动资金,满打满算也就三西万块。这点钱,想把仓库像模像样地盖起来,紧巴巴的。
但他不想再动用大额存款引起父母怀疑。得想办法,用这点启动资金,把架子先搭起来。
他先是去找了王主任,咨询报建流程和找施工队的事。王主任拿人手短,很热情,给他推荐了一个据说挺靠谱的包工头,姓赵。
李卫国约了赵工头去看地,谈方案。赵工头一看那块地,又听了李卫国的想法(先盖一排砖瓦结构的简易仓库,要求结实耐用,不求好看),盘算了一下,报了个价:“全部弄下来,包括材料人工,最少得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头。
三万。比李卫国预想的略低一点,但还在承受范围内。但他知道,这种报价通常都有水分,而且后期很可能会有增项。
他没立刻答应,而是说考虑考虑。回头他就开着车,自己去建材市场转悠,打听水泥、砖头、钢筋的价格,又去问了几个零散工匠的工钱。
一圈转下来,他心里有底了。赵工头的报价还算实在,但材料上肯定要赚他一笔。
他琢磨了一下,决定采取包清工的方式。自己买材料,只雇赵工头的人工团队,这样能省下不少钱,就是对业主的精力投入要求高,得天天盯着。
但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小店这个灵活的掩护。
他又找到赵工头,提出了新的方案:“赵师傅,活还是给您干,但我自己买材料,您就出人工和技术,咋样?工钱咱按市场价算,一天一结,绝不拖欠。”
赵工头有点犹豫,这样他赚得就少了。李卫国又加了一句:“以后我这仓库盖好了,还得隔办公室、修院子,活儿多着呢。咱们合作好了,后续工程都给您。”
画了个大饼,赵工头动心了,最终答应下来。
材料这边,李卫国也没闲着。他打着“店里要扩建仓库,批量采购便宜”的旗号,跑了好几家建材店,货比三家,软磨硬泡,把价格压到了最低,并且谈好了分批送货、延迟付款的条件。
一番操作下来,他粗略算了算,同样标准的仓库,自己操心点,能省下小一万块钱!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李卫国很满意这种亲力亲为、精打细算的过程,这让他感觉财富积累得更加踏实。
盖房的事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和刘小慧的联系也没断。
借着送药、打听药厂消息的由头,他又去了柳树屯两次。每次都不会空手,有时带点店里的新奇玩意儿,有时带点县里买的点心。
刘小慧似乎也对他有点好感,见他来总是挺高兴,话也多了起来。聊她在南方的见闻,聊村里的趣事,聊对未来的迷茫(不想再去南方打工,但又不知道在家能干点啥)。
李卫国总是耐心听着,偶尔给她出出主意,比如可以在家搞点养殖,或者学门手艺在县城找活儿,但从不越界,保持着一个热心同乡的距离。
这种朦胧的好感,像初春的嫩芽,小心翼翼又充满生机,让李卫国心里暖暖的。他告诫自己不能急,得慢慢来,水到渠成。
这天,他从柳树屯回来,心情不错,却看见母亲王翠芬坐在炕沿上抹眼泪,父亲李铁柱在一旁闷头抽烟,脸色阴沉。
“咋了妈?出啥事了?”李卫国心里一紧。 王翠芬看见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卫国啊……咱家……咱家怕是惹上麻烦了!” “啥麻烦?”李卫国眉头拧紧。
李铁柱磕磕烟袋锅,闷声道:“你三叔下午来了。说……说咱家买的那块地,原主老刘家后悔了,嫌卖便宜了,正到处托人找关系,想搅黄这事,把地要回去!”
李卫国心里咯噔一下!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他就知道那块地买得太顺利,肯定有隐患!
“他们想咋样?合同都签了,钱也付了,土地使用证都办了,还能反悔?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低调的亿万富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李卫国强作镇定。 “说是……说是当时急着用钱,被你……被你坑了……”王翠芬泣不成声,“还说你肯定给当官的送钱了,要去告状……”
李卫国脑子飞快转动。对方后悔是真,但说被他坑了纯属胡扯,价格是双方自愿谈的。至于送钱……这事可大可小,虽然普遍,但真要闹起来,尤其是如果对方在县里也有关系,确实是个麻烦。王主任那边为了自保,很可能就会退缩。
“爸,妈,你们别急。”李卫国深吸一口气,“这事我来处理。合同白纸黑字,手续齐全,走到哪咱都占理。他们就是眼红,想讹点钱。”
“能……能行吗?万一人家真告状……”王翠芬还是担心。 “放心,我有数。”李卫国眼神冷了下来。这种地头蛇,他前世见得多了。光讲理没用,得让他们知道疼。
他先给王主任打了个电话,探听口风。 王主任在电话里支支吾吾,果然有点含糊:“小李啊,这个事嘛……确实有点小麻烦。老刘家有个亲戚在县里……有点能量。你看……要不,适当补偿他们一点?破财消灾嘛……”
李卫国心里冷笑,知道王主任是指望不上了。他嘴上应承着:“谢谢王主任提醒,我再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他琢磨起来。硬碰硬肯定不行,自己根基太浅。给钱息事宁人?那更不行,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后患无穷。
得想个办法,让对方主动知难而退。
他想起上次去柳树屯,好像听刘小慧提起过,他们村支书姓刘,在乡里挺说得上话,好像和老刘家还沾点亲。但刘小慧说过,她家和支书家关系很一般,因为以前争宅基地有过矛盾。
一个计划在他心里慢慢成形。
第二天,他买了些营养品,又去了柳树屯,首接去了村支书家。
刘支书五十多岁,面相看着挺威严。听李卫国说明来意(自称是刘小慧的朋友,遇到点麻烦想请教),又看了看他带来的东西,态度还算客气。
李卫国没首接说地的事,而是绕着弯子聊开发区的规划,聊自己买地是想正经干点事业,带动家乡发展,顺便感慨一下现在办事不容易,总有小人作梗。
刘支书听着,偶尔点点头,不置可否。
李卫国话锋一转,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唉,就比如卖我地那老刘家,本来谈得好好的,手续都办完了,不知道听了谁撺掇,又反悔了,还到处胡说八道……听说他家有个亲戚在县里?好像还挺横?”
刘支书眉头皱了一下,哼了一声:“他那个亲戚?隔了八竿子远,就是个不上台面的小科长,蹦跶不了多高。老刘家那德性,咱村谁不知道?见钱眼开的主儿。”
李卫国心里有数了。他趁机又表了一番决心,说以后厂子建起来,优先招柳树屯的人,绝对给乡亲们带来实惠。
从支书家出来,李卫国又去找了刘小慧,也没多说,就拜托她有机会在村里“无意中”透露一下:买地的李卫国和乡里刘支书关系不错,以后还要在柳树屯招工呢。
刘小慧虽然不明白他具体想干啥,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做完这一切,李卫国按兵不动,照常忙活盖房筹备的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果然,没过两天,王主任主动打来电话,语气轻松了不少:“小李啊,没事了!老刘家那边说不闹了!你说这扯不扯?哈哈,虚惊一场!你赶紧准备动工吧!”
李卫国心里冷笑,嘴上连连道谢。他知道,是刘支书那边起了作用。地头蛇还得地头蛇来治。
危机解除,李卫国长长松了口气。这事给他提了个醒,做生意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关系网,得会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麻烦。
他更加坚定了要尽快把实业做起来的决心。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盖房的事,终于可以顺利推进了。择了个黄道吉日,鞭炮一响,施工队正式进场。
李卫国穿着旧衣服,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搬砖递瓦,监督质量,忙得灰头土脸,心里却格外充实。
李铁柱也时不时拄着拐棍过来看看,虽然插不上手,但看着围墙一天天垒高,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翠芬则负责每天给工人们送茶水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李家的日子,仿佛伴随着工地的喧闹声,驶上了一条虽然忙碌却充满希望的新轨道。
而李卫国和刘小慧之间,那层朦胧的好感,也在一次次的接触和这次小小的“默契配合”中,悄然加深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6W4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