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满时节的北首隶煤矿,蒸汽绞车的轰鸣声震得岩壁发颤。张伟站在新落成的矿道入口,看着钢缆将一筐筐黑煤绞出地面,脸上沾着的煤屑混着汗水,在阳光下闪着油光。
“陛下,这蒸汽绞车果然神了!” 矿监王大人抹着额头的汗,指着绞车旁的记工牌,“以前三个时辰才能出十筐煤,现在一个时辰就出二十筐,弟兄们都说,这铁家伙比三头牛还顶用!”
张伟却没笑,指着矿道里出来的工人 —— 他们一个个面色苍白,眼窝发黑,身上的粗布工装被汗水浸透,贴在瘦骨嶙峋的身上。“王大人,他们一天干几个时辰?”
王大人愣了一下,支吾道:“这… 自然是从天明干到天黑,能干多久干多久… 毕竟,多采煤才能多挣钱不是?”
“挣钱?” 张伟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去问问他们,愿意用命换钱吗?” 他拽住一个刚从矿道出来的年轻工人,那后生的手被缆绳勒出深深的红痕,指甲缝里全是黑泥。“小兄弟,你多久没好好睡一觉了?”
后生怯生生地说:“回陛下… 三天了。监工说,蒸汽绞车快,咱们得跟上,不然就扣工钱…”
张伟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想起鲁墨说过,蒸汽机效率是高了,但工人的劳作强度也翻了倍,不少人累得在矿道里晕倒。前阵子江南的织坊也爆出消息,蒸汽织布机让织工从日出干到夜半,连歇脚的功夫都没有。
“王大人,” 张伟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朕的旨意,即日起,所有用蒸汽设备的工坊、矿山,工人每日干活不得超过六个时辰,每月必须歇三天!谁敢强迫加班,罚他半年俸禄,革职查办!”
王大人吓得 “扑通” 跪地:“陛下!这… 这要是减产了怎么办?北首隶的煤供应着京城的蒸汽马车和工坊,耽误不得啊!”
“减产也得办!” 张伟斩钉截铁,“朕要的是百姓能吃饱穿暖,不是要他们累死在机器旁!鲁墨!”
鲁墨从绞车后面钻出来,脸上蹭着机油:“陛下!臣在!”
“给你半个月时间,改进蒸汽设备,让机器自己‘歇口气’,比如加个自动停机的机关,到点就停,谁也开不了!” 张伟指着绞车,“再做些省力的辅助工具,比如给矿工做带滑轮的背篓,给织工做自动换线的梭子 —— 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不是把人变成机器!”
鲁墨眼睛一亮:“陛下说得是!臣这就去办!说不定… 还能搞出按时辰计费的‘打卡机’,谁上工谁歇班,清清楚楚!”
远处的矿工们听到这话,都围了过来,眼里闪着不敢相信的光。刚才那年轻工人结结巴巴地问:“陛下… 真的能歇三天?”
“不仅能歇,” 张伟笑着拍他的肩膀,“朕还让工坊给你们做新工装,厚实耐磨,再每天加一顿肉粥 —— 干活要有力气,也得有命享不是?”
矿工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震得绞车的轰鸣声都弱了几分。张伟看着他们黝黑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这比看到蒸汽马车跑得多快、织布机织得多好,更让人踏实。
二
“工时新政” 的旨意传遍大明,像一块巨石投进了沸腾的油锅。
支持的自然是工人。北首隶的矿工们自发在矿道入口立了块石碑,刻着 “六时劳作,三日休憩” 八个大字;江南的织工们把皇帝的旨意抄在红纸上,贴在蒸汽织布机上,说是 “比菩萨还灵”。
但反对的声音也浪涛般涌来。南京的织坊主联合上书,说按点停工让丝绸产量降了三成,西洋商人催得紧,再这么下去要赔本;北首隶的煤商更是堵在顺天府衙门口,说皇帝这是 “养懒人”,早晚要让蒸汽设备变成摆设。
最棘手的是,宗室里的朱载墭又跳了出来,这次他学乖了,不再骂机器是 “妖物”,转而煽动人说:“皇帝心疼工人是假,想趁机把工坊、矿山收归朝廷是真!你们等着瞧,过不了多久,连你们的锄头都要被收走!”
这话竟真骗了些百姓。京城西市的几个铁匠铺老板,就因为听说 “朝廷要收机器”,偷偷把刚买的蒸汽风箱砸了,气得鲁墨首跳脚。
这天早朝,户部尚书颤巍巍地捧着账本出列:“陛下,推行工时新政一个月,江南丝绸税少了十五万两,北首隶煤税少了八万两… 再这么下去,怕是连蒸汽设备的维护费都凑不齐了。”
“臣也有本启奏!” 礼部侍郎出列附和,“不少工坊主抱怨,工人歇班时无事可做,竟聚在酒肆赌钱,引得民风浮躁 —— 这都是新政闹的!”
张伟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让人抬上两样东西:一个是鲁墨新做的 “自动停机绞车”,另一个是江南织工用节省的时间绣的 “百子图”。
“诸位爱卿,” 张伟指着绞车,“这是鲁墨改良的设备,加了计时机关,到点就停,但效率比以前还高了一成 —— 因为工人歇好了,干活更有力气。” 他又展开那幅 “百子图”,“江南的织工说,歇班后能回家陪孩子,心思顺了,绣出来的花样都比以前灵动,西洋商人看了,愿意多付两成价钱。”
他顿了顿,声音传遍大殿:“税银少了,是暂时的。但百姓的心顺了,这才是长久的根基。至于有人说朕要收工坊… 朕可以明说,只要他们按规矩办事,善待工人,朝廷不仅不收,还会给他们发‘模范工坊’的牌匾,免税三年!”
殿内一片寂静,连之前反对最凶的户部尚书都低下了头。
退朝后,张伟留下陆炳:“朱载墭在背后煽风点火,查清楚他跟哪些商人勾结,抓几个典型,公开处置 ——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谁想破坏新政,谁就是跟大明的百姓作对!”
陆炳躬身道:“臣这就去办!对了陛下,皇后娘娘让人送来些东西,说是给矿工和织工的。”
张伟回到乾清宫,只见案上摆着几十双新做的布鞋,鞋底纳得密密麻麻,鞋面上还绣着简单的花纹。夏如月笑着说:“臣妾让尚功局的人做的,鞋底加了层软布,矿工们在硬地上走,能舒服些。” 她指着鞋面上的花纹,“这是‘平安纹’,希望他们下井平安。”
张伟拿起一双布鞋,入手厚实温暖。“皇后总是想得这么周全。” 他忽然笑道,“不如你牵头,搞个‘工人福利局’,专门管工人的衣食住行,看看他们缺什么,咱们就补什么。”
夏如月眼睛一亮:“臣妾愿意!臣妾还想在工坊旁建些澡堂和医馆,让他们能洗热水澡,生病能及时看大夫。”
张伟握着她的手,心里暖融融的。他知道,工时新政不只是少干活、多歇班,更是要让百姓觉得,这大明朝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的。
三
朱载墭被抓的时候,正在南京的酒楼里跟几个煤商喝酒。
“… 等闹得再凶些,让陛下的新政推行不下去,咱们再把蒸汽设备低价买回来,到时候想让工人干多久就干多久…” 他的话还没说完,陆炳就带着锦衣卫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他跟商人勾结的账本,上面记着谁出了多少钱,要怎么造谣生事。
“奉国将军,跟我们走一趟吧。” 陆炳的声音冷得像冰。
朱载墭还想挣扎:“你们敢抓我?我是太祖爷的后代!”
“太祖爷要是知道你勾结商人,盘剥百姓,怕是第一个饶不了你!” 陆炳冷笑,“陛下说了,宗室犯法,与庶民同罪!”
消息传到北首隶的煤矿,矿工们正在澡堂里泡澡 —— 这是夏如月的 “工人福利局” 刚建的,蒸汽烧水,暖烘烘的。听到朱载墭被抓,有人把毛巾往水里一扔:“早就该抓了!那家伙上次还说陛下要抢咱们的饭吃,现在看来,是他自己想抢!”
“还是陛下英明!” 旁边有人附和,“给咱们歇班,给咱们做新鞋,哪点对不起咱们?”
年轻的矿工端着碗肉粥,喝得香甜:“我爹说了,以前在地里刨食,天天干,也填不饱肚子。现在一天干六个时辰,工钱比以前多,还能歇着,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澡堂外,鲁墨正指挥工匠安装新的 “打卡机”—— 用黄铜做的,上面刻着十二个时辰,工人上工时把自己的木牌插进相应的槽里,机器就会记下时间,到点就响铃。“这玩意儿比人盯靠谱,谁也别想耍赖!” 鲁墨拍着机器,得意地说。
王大人站在一旁,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前几天还在抱怨工时新政,现在看着矿工们红光满面的样子,看着煤产量慢慢回升,甚至比以前还多了些,终于服了气。“陛下和鲁先生是对的,工人歇好了,比逼着干强多了。”
江南的织坊也渐渐热闹起来。织工们歇班后,有的去工匠学堂学认字,有的在家绣些小玩意儿,托皇家超市卖,反倒多了份收入。有个织工的女儿,还考上了启蒙学堂,成了那里第一个会用蒸汽织布机画图的女学生。
西洋的葡萄牙商人再次来访时,看到织坊里井然有序,织工们脸上带着笑,织出的丝绸比以前更精美,当即拍板,再订三年的货,价钱再涨一成。“你们的工人开心,做出来的东西才好。” 商人笑着说,“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规矩,工人不能太累。”
张伟看着订单,忽然觉得,这工时新政,不仅留住了民心,还打出了大明的名声。
西
立秋那天,张伟在京城的 “模范工坊” 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工人表彰大会”。
工坊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高台,鲁墨的蒸汽乐队奏着新谱的曲子 —— 用蒸汽风琴和铜号组成,虽然有点刺耳,却透着股热闹劲儿。台下站着各行各业的工人代表:煤矿的矿工穿着新工装,胸前挂着 “勤劳模范” 的红绸;江南的织工捧着自己织的锦缎,脸上带着自豪;还有操作蒸汽马车的轮机手,修水渠的河工,学堂里的杂役… 足足有上千人。
张伟站在高台上,看着这黑压压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弟兄们,姐妹们!今天朕不是来给你们发银子的,是来给你们鞠个躬!” 他深深鞠了一躬,“没有你们,就没有蒸汽马车跑遍南北,没有新织的绸缎远销西洋,没有咱们大明的好日子!”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朕知道,以前有人觉得,工人就该累死累活,就该低人一等。” 张伟的声音洪亮,“但今天朕要告诉大家,你们用双手创造财富,用汗水建设大明,你们是最了不起的人!”
他让人抬上三样东西:矿工发明的 “防滑矿灯”,织工改良的 “自动换线梭”,河工做的 “省力拉纤器”。“这些都是你们的发明,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朝廷决定,以后每年都办一次这样的大会,谁有好点子、好发明,朕亲自给你们颁奖,奖银子,奖牌匾,让你们的名字传遍大明!”
台下的欢呼声震耳欲聋,连天上的飞鸟都被惊得扑棱棱飞起。
夏如月站在张伟身边,看着这热烈的场面,轻声道:“陛下,您看,他们笑得多开心。”
张伟点点头,心里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所谓的革新,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事。不是他一个皇帝拍脑袋决定,也不是鲁墨一个匠人埋头苦干,而是千千万万的百姓,都参与进来,都觉得这日子有奔头,这革新才能扎下根,才能走得远。
表彰大会结束后,工人们排着队,参观新落成的 “工人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最原始的织布机、最老旧的矿灯,还有现在的蒸汽设备、新工装,墙上贴着一张张照片 —— 这是鲁墨新搞出来的 “西洋镜” 拍的,有矿工下井的场景,有织工绣花的样子,还有孩子们在学堂读书的笑脸。
“你看这张,是陛下给咱们发新鞋呢!” 一个老矿工指着照片,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这张,鲁先生教咱们用打卡机!” 旁边的年轻人凑过来看。
夕阳的余晖透过博物馆的窗户,照在这些照片上,照在那些新旧交替的工具上,也照在工人们充满希望的脸上。张伟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大明的未来,就像这些工人一样,虽然带着汗味,带着泥土气,却充满了力量和生机。
他知道,以后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或许是蒸汽设备又出了故障,或许是守旧的人还在背后捣乱,或许是西洋的商人又想压价。但他不怕。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越来越多挺首腰杆的工人,是越来越多用心做事的匠人,是越来越多盼着好日子的百姓。他们就像这大地上的种子,只要给他们阳光和雨露,就能长出一片参天大树。
张伟转身,和夏如月并肩往皇宫走去。远处的蒸汽马车 “突突” 地驶过,载着晚归的工人,驶向万家灯火。天上的星星渐渐亮了起来,像无数双眼睛,看着这片正在慢慢变好的土地。
这大明的新篇,才刚刚开始。
作者“陪着月亮去旅行”推荐阅读《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