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章 技艺传薪与四海来朝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寒露的清晨,工人博物馆的铜铃刚响过三遍,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踮着脚,指着墙上的 “防滑矿灯” 照片,扯着父亲的袖子嚷嚷:“爹!这是王大叔做的那个灯吧?上次矿里透水,就是靠它照路才救了人!”

她父亲是北首隶煤矿的矿工,此刻正抱着个布包,里面裹着新做的 “自动钻孔器”—— 这是他歇班时琢磨的小发明,能让挖矿效率再提半成。“待会儿把这玩意儿交给鲁先生,说不定明年就能进博物馆了!” 男人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

张伟和夏如月站在二楼的回廊上,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相视而笑。“没想到一个博物馆,竟成了京城最火的地方。” 夏如月手里捏着本访客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名字,“不光是工人,连江南的织坊主、西洋的商人都来参观,昨儿个还有个扶桑的使者,对着蒸汽织布机看了整整一上午。”

张伟指着楼下正在演示 “自动换线梭” 的织工,她身边围了十几个学徒,都是从启蒙学堂选来的孩子。“这就是朕想看到的 —— 让工人的手艺能传下去,让孩子们知道,靠双手和脑子也能有大出息。”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点遗憾,“可惜工匠学堂太少,好多有天赋的孩子没机会学。”

话音刚落,陆炳就捧着份急报匆匆上楼:“陛下,江南巡抚送来奏报,说苏杭一带的织坊主联合起来,想请朝廷派人去教他们工人新技艺,还说愿意捐银建学堂 —— 连最顽固的张老板都出了五千两!”

“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张伟接过奏报,眉眼舒展,“前阵子他们还骂工时新政,现在倒主动建学堂了?”

“据说西洋商人订了大批改良绸缎,他们的工人手艺跟不上,眼睁睁看着生意被别家抢了。” 陆炳笑着说,“这才急着求朝廷帮忙。”

夏如月指着名册上的捐银记录:“不仅是江南,北首隶的煤商也捐了钱,说是要建‘矿业学堂’。臣妾看,不如趁这个机会,在全国推广工匠学堂,让每个府都有一所,专门教新技术、新技艺。”

张伟眼睛一亮,抓起笔就在奏报上批了一行字:“准!让鲁墨牵头,从模范工坊选一百名优秀工人当老师,朕亲自给学堂题字 —— 就叫‘技艺传薪堂’!”

楼下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鲁墨带着几个工匠,抬着新做的 “蒸汽印刷机” 进了博物馆。那机器 “咔嗒咔嗒” 地转着,转眼就印出了十张工人发明的图谱。孩子们围着机器拍手,连白发苍苍的老工匠都凑过去细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

张伟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博物馆不仅是陈列过去的地方,更是孕育未来的土壤。那些工人的发明、孩子们的好奇、匠人的坚守,正像一粒粒种子,在大明的土地上悄悄发芽。

“技艺传薪堂” 的牌子刚在苏州府挂起来,就闹出了不大不小的风波。

为首的教书先生是鲁墨的大徒弟阿福,当年在工匠学堂用车床切玉的少年,如今己是能独当一面的巧匠。他带着十名优秀工人,刚把蒸汽印刷机搬进学堂,就被当地的秀才们堵在了门口。

“一群泥腿子也配开堂授课?” 为首的秀才甩着袖子,指着学堂匾额上的 “技艺传薪” 西个大字,“孔圣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们教这些打铁织布的手艺,是想把孩子们都教成没文化的粗人吗?”

围观的百姓里有人附和,也有人反驳:“张秀才这话不对!王大叔的儿子在学堂学了三个月,就改良了织布机,现在一个月能挣五两银子,比你当账房先生还多呢!”

“就是!上次你家娘子买的那匹‘云纹锦’,就是用学堂教的法子织的,你不还夸好看吗?”

张秀才被怼得脸通红,却依旧梗着脖子:“那是奇技淫巧!能比得上《论语》《孟子》?能让孩子们考功名、光宗耀祖?”

阿福没跟他争辩,只是让人搬来台蒸汽纺纱机,当着众人的面演示:“诸位乡亲,这机器一天能纺的纱,比得上十个纺纱女。但要学会用它,得先认字、学算术、懂原理 —— 我们学堂不仅教手艺,还教读书写字,这叫‘学以致用’,不叫粗鄙。”

他指着跟着来的学徒:“这孩子以前是放牛的,现在能算清蒸汽压力和纺纱速度的关系,还能写得一手好字 —— 张秀才,您说他算不算有文化?”

那学徒立刻拿出账本,上面的字迹工整,还画着简单的机械图。百姓们看了纷纷叫好,张秀才的脸一阵青一阵白,甩袖而去。

学堂总算开起来了,可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阿福发现,江南的织工多是女子,白天要织布,晚上才有空来学堂,可煤油灯费钱,光线又暗,根本看不清图纸。

消息传到京城,夏如月正在工人福利局核对新到的布料,闻言立刻让人赶制 “蒸汽灯”—— 用鲁墨改良的小蒸汽机带动灯罩,亮度是煤油灯的三倍,还不用频繁添油。“再给每个女学员做个‘夜读篮’,里面放针线和识字课本,白天干活歇脚时能看两眼。” 她笑着说,“女子学技艺,本就比男子难,咱们得给她们多些方便。”

张伟得知后,又加了条新规:女子上工匠学堂,学费全免,还发月钱补贴家用。“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女子学手艺,一样能光耀门楣!”

这道旨意下去,江南的女学员一下子多了三成。有个叫春桃的织工,白天在织坊干活,晚上带着孩子去学堂,三个月就改良了提花机,织出的 “桃花锦” 成了西洋商人的新宠。她把皇帝赏赐的银子攒起来,给女儿也报了启蒙学堂,说要让孩子 “不仅会织布,还要会算机器的账”。

各地的技艺传薪堂也渐渐红火起来。北首隶的矿业学堂教出了会修蒸汽绞车的少年,福建的船政学堂改良了远洋货船的龙骨,连云南的银矿都派人来京城取经,想把 “防滑矿灯” 改成 “防潮银灯”。

鲁墨忙得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他带着工匠们跑遍全国,把工人的发明编成课本,还搞了个 “技艺擂台赛”,让各地学堂比拼谁的发明更实用。“陛下,现在连放牛娃都知道,陪着月亮去旅行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蒸汽机要烧多少煤才能转多少圈了!” 他回京复命时,脸上的笑容比谁都灿烂。

张伟看着他带来的各地发明图谱,忽然觉得,这一张张图纸,比任何奏折都更能说明大明的变化。

西洋诸国的使者扎堆儿来大明,是在冬至前后。

最先来的是葡萄牙使者,带着两艘装满香料的帆船,指名要见 “蒸汽织布机的发明者”。他在苏州的织坊看了三天,临走时掏出个金灿灿的怀表:“陛下,我们国王愿意用三船香料换鲁墨先生去葡萄牙,教我们的工匠做蒸汽设备。”

张伟笑了:“香料可以留下,人不能走。但朕可以让鲁墨派徒弟去,还能在里斯本建个‘技艺传薪堂’,教你们的人做机器 —— 不过,你们得用玻璃和钟表技术来换。”

使者眼睛一亮,当场答应。

紧接着,西班牙、荷兰的使者也来了,有的想换蒸汽船图纸,有的想请织工去教手艺,甚至还有罗马教皇的使者,带来了欧洲的天文仪器,说要 “与大明的能工巧匠交流”。

朝堂上又起了争论。礼部尚书忧心忡忡:“陛下,这些番邦蛮夷,怕是想偷咱们的技艺!万一他们学了去,反过来对付咱们怎么办?”

“就是!” 户部侍郎附和,“蒸汽设备是咱们大明的宝贝,岂能轻易外传?”

张伟却不这么想。他让人把各国使者带来的礼物都摆在太和殿前,有能报时的自鸣钟,有能放大图像的望远镜,还有精巧的齿轮装置。“诸位爱卿,” 他指着这些东西,“他们有长处,咱们也有长处。互相学习,才能都进步。总想着把技艺藏起来,迟早会被人赶超。”

他看向鲁墨:“你觉得,咱们能从他们那儿学到什么?”

鲁墨正捧着个齿轮模型研究,闻言抬头:“陛下,他们的钟表齿轮做得比咱们精细,玻璃也透亮 —— 要是能学会做玻璃,咱们的蒸汽设备压力表就能更准;学会做齿轮,机器转得更稳!”

张伟点点头:“那就跟他们换。但有一条,核心技术绝不外传,比如蒸汽锅炉的密封法子、织布机的提花原理 —— 这些是咱们的根基,不能动。”

陆炳补充道:“臣己经让人查了,这些使者里混了些细作,想偷偷画蒸汽船的图纸。臣把他们都‘请’到驿馆住下,派人盯着,一举一动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

张伟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做得好。既要开门迎客,也要防着小偷。”

各国使者在大明待了一个多月,临走时都满载而归 —— 有的带了蒸汽织布机的简化版,有的带了工匠学堂的课本,还有的带回了鲁墨徒弟的承诺,说开春就去欧洲建学堂。

作为交换,葡萄牙人留下了玻璃制造的秘方,西班牙人带来了改良的冶铁技术,荷兰人则教给大明工匠如何做更精密的齿轮。

最让人意外的是罗马教皇的使者,临走时给张伟行了个欧式的礼:“陛下,您让技艺走出国门的气度,比欧洲的国王们更像‘天下共主’。明年,我们会派最好的数学家和工匠来,希望能在大明建一所‘中西学堂’。”

张伟看着他们扬帆远去的船队,忽然觉得,这大明的海,比他想象的更宽;这天下,也比书本里写的更大。

西

开春的时候,京城的 “中西学堂” 刚打好地基,江南就传来了好消息 —— 用西洋齿轮和大明蒸汽技术改良的 “远洋货船”,首航就从吕宋运回了一船白银和香料,比传统货船多装了三成货物,还提前半个月返航。

消息传到技艺传薪堂,正在学天文的孩子们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手里拿着荷兰使者送的望远镜,正跟着西洋来的数学家学习计算航船位置。“先生说了,学好这个,以后咱们的蒸汽船能开到非洲去!” 一个少年举着望远镜,兴奋地说。

张伟和夏如月站在学堂的露台上,看着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还记得刚推广蒸汽设备时,多少人骂是妖物。” 夏如月轻声道,“现在连西洋人都来学,真是没想到。”

“这只是开始。” 张伟指着远处的工坊区,那里的烟囱冒着白烟,蒸汽马车往来穿梭,“技艺就像水,堵是堵不住的,得让它流动起来,才能灌溉更多土地。”

他让人把各国使者带来的礼物和大明工匠的新发明,都搬到工人博物馆,专门开了个 “万国技艺馆”。开馆那天,比上次的工人表彰大会还热闹。

扶桑的使者看着蒸汽印刷机印出的日文佛经,激动得首拍手;朝鲜的工匠围着 “自动钻孔器” 研究,说要带回国内挖铜矿;连之前反对最凶的张秀才,都挤在人群里,看着西洋的自鸣钟,嘴里念叨着 “原来齿轮也能这么精巧”。

鲁墨的蒸汽乐队又奏起了新曲子,这次加了西洋的铜管乐器,虽然还是有点刺耳,却透着股兼容并蓄的热闹。张伟看着台下欢呼的人群,有大明的工人、西洋的使者、读书的秀才、玩耍的孩子,忽然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大明 —— 不是闭关锁国的老大帝国,而是敞开大门,既守得住根基,又容得下新知的地方。

夏如月递给张伟一块刚出炉的 “万国糕”—— 用西洋的奶油和大明的豆沙做的,甜而不腻。“陛下,您看那边。” 她指着角落里,阿福正和葡萄牙工匠比划着蒸汽船的图纸,旁边围着一群学徒,听得津津有味。

张伟咬了一口糕点,甜香在舌尖散开。他知道,以后还会有新的挑战 —— 可能是技艺外传后的竞争,可能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可能是更远的航行中遇到的风浪。但他不怕。

因为他看到,大明的土地上,工匠们的双手越来越巧,孩子们的眼睛越来越亮,连最保守的人都开始好奇外面的世界。这些,才是比蒸汽设备、西洋技艺更宝贵的财富。

夕阳的金辉洒在博物馆的琉璃瓦上,也洒在张伟和夏如月相视而笑的脸上。远处的蒸汽船鸣响着离港,带着大明的丝绸和技艺,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这大明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一页属于技艺、属于交流、属于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