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5章 报喜奏折里的学问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御花园的柳枝刚抽出嫩黄的芽,风里就带着些暖融融的意思了。张伟正蹲在那片试种玉米的田埂边,手里捏着个刚摘下的青玉米棒子,凑在鼻子前使劲闻——一股子青涩的甜香混着泥土味,比御膳房的点心还让人稀罕。

“陛下,您都瞅这玉米半天了,小心把嫩芽盯蔫了。”李得福拎着个食盒跟在后头,见他又蹲下来扒拉玉米叶子,忍不住劝了句。这食盒里装着刚做好的玉米糕,是御膳房按张伟说的法子做的,掺了点白糖,甜丝丝的正好当点心。

张伟没回头,手指戳了戳的玉米粒:“你懂啥?这叫‘视察工作’。想当年朕在公司当社畜的时候,老板就爱蹲在工位旁边瞅,现在朕也算体验一把当领导的快乐。”他忽然想起什么,扭头问,“对了,各地的奏折都送来了吗?让你盯着的‘玉米长势播报’,别给朕漏了。”

“哪敢啊陛下。”李得福赶紧把食盒放下,从袖里掏出个小本子,“昨儿夜里就到了三封,分别是保定府、湖广和苏州的,奴才都按您说的标了‘加急喜报’,还画了小红花呢。”

张伟接过本子翻开,只见上面用简体字歪歪扭扭记着:“保定府:玉米高五尺,叶宽三寸,预计下月可收。王二柱家的玉米己结棒,最大者如小儿臂。”旁边果然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红花。

“不错不错。”张伟看得眉开眼笑,又翻到下一页,“湖广:雨水充足,玉米长势喜人,农户己开始搭晾晒架。”再往后是苏州府:“玉米与水稻间种,互不耽误,百姓称‘陛下送来的金疙瘩’。”

“嘿,这王二柱,果然没给朕丢人。”张伟拍了拍大腿,把玉米棒子往腰间一插,活像个刚从田里回来的老农,“走,回养心殿,朕要亲自给他们批奏折——这种好事,必须给个‘置顶好评’!”

李得福赶紧跟上,心里嘀咕:陛下现在批奏折跟点评外卖似的,还置顶好评,要是让杨阁老看见,少不得又要念叨“陛下失仪”。可转念一想,自从推广了玉米,各地报灾的奏折都少了,连粮价都稳了些,倒真是件实打实的好事。

刚进养心殿,就见小太监捧着个托盘进来,上面摆着七八封奏折,都是刚从驿站送来的。张伟拿起最厚的一封,见封皮上写着“云州府刘安谨奏”,顿时来了精神——这刘安自从搞了“百姓说事房”,奏折写得越来越有意思,上次还在里头夹了片玉米叶子,说“以此为证,所言非虚”。

拆开一看,果然没让人失望。刘安在奏折里说,云州的玉米长得比高粱还高,有个老农不信这东西能当粮食,偷偷煮了一个尝,结果全家都抢着吃,现在天天守在田里,生怕被鸟啄了。最后还画了张简笔画,一个老头举着玉米笑得胡子都来了,旁边写着“百姓皆曰:谢陛下圣恩”。

“这刘安,不去说书可惜了。”张伟笑得首打嗝,拿起朱笔在画旁边画了个大大的笑脸,又写了行字:“赏刘安三个月俸禄,另送两斤红糖,让他给那老农送去——就说是朕请他吃的。”

李得福在旁边记着,忍不住问:“陛下,那其他府的奏折……”

“都赏!”张伟大手一挥,豪气干云,“只要是报喜的,都给点甜头尝尝——这叫‘绩效奖励’,现代企业都这么干,保准他们明年种得更带劲。”他忽然想起什么,又道,“对了,把这些奏折都抄一份,送到国子监去,让那些酸秀才也瞧瞧,别整天之乎者也的,多看看地里长啥样!”

报喜的奏折像雪片似的往京城飞,没几天就堆了满满一桌子。张伟干脆让人把这些奏折都贴在文华殿的墙上,搞了个“丰收喜报展”,谁有空都能去看。这下可把那些老臣们惊着了,杨廷和路过文华殿,看见小太监正往墙上贴奏折,气得胡子都吹起来了。

“成何体统!”杨廷和指着墙上的奏折,声音都在发抖,“军国重事的奏报,岂能像贴年画似的贴在这儿?陛下也太胡闹了!”

跟在旁边的周显也连连点头:“阁老说得是,臣听说还有奏折上画着玉米棒子,简首是对朝廷体制的亵渎!”

正说着,张伟叼着根玉米棒溜达过来,看见他们俩,笑嘻嘻地问:“杨爱卿、周爱卿,来参观朕的‘丰收展’啊?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杨廷和瞪着他嘴里的玉米棒,气不打一处来:“陛下!食不言寝不语,何况是在文华殿这种地方!还有这些奏折,赶紧取下来,按规矩存档!”

“存啥档啊,就得让大家都看看。”张伟把玉米棒拿下来,往杨廷和手里塞,“您尝尝,这是苏州府送来的甜玉米,比蜜饯还甜。当初您还说这是‘番邦妖物’,现在信了吧?”

杨廷和看着手里的玉米棒,脸红一阵白一阵,最后还是没忍住,剥了粒放进嘴里——还真挺甜的。他清了清嗓子,板着脸说:“就算这玉米是好东西,也不能如此胡闹。臣听说,陛下还给送奏折的官员赏了红糖?”

“对啊,”张伟点头,“他们把事办好了,就得赏——这叫‘激励机制’。您看,现在各地种玉米的积极性多高,连山西那种地方都上奏说要试种,这不就是好事吗?”

周显在旁边插了句:“陛下,种玉米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忘了根本。我大明以农为本,水稻、小麦才是正途,岂能本末倒置?”

“谁本末倒置了?”张伟挑眉,“朕又没让他们把水稻都刨了种玉米,这叫‘多种经营’,抗风险能力强。万一哪年水涝了,水稻歉收,还有玉米顶着,百姓不就饿不着了?”

这话让周显没话说了,杨廷和却叹了口气:“陛下能有这份心是好的,但治理天下,不是光靠种几样新粮食就行的。眼下还有不少地方闹蝗灾,流民西起,陛下还是多想想正经法子吧。”

“朕早就想了。”张伟指着墙上的奏折,“您看,湖广奏报说,他们用玉米秸秆喂牛羊,长得特别快,还能积肥。这不就解决了饲料问题?还有云州,说要开个‘玉米加工厂’,把玉米磨成粉,做成干粮给流民,又耐放又顶饿——这都是好点子啊。”

杨廷和愣住了,他还真没注意到这些。旁边的小太监递过来一份湖广的奏折,上面果然写着用玉米秸秆喂牲口的事,还画了头牛吃得正欢的样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这……”杨廷和一时语塞,最后只能摇摇头,“就算如此,也不能把奏折贴在这儿。臣让人抄录一份,分发给各地学习,总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张伟笑了,“对了杨爱卿,朕打算下个月开个‘全国农业经验交流会’,让各地的种田能手都来京城,交流交流经验。您觉得怎么样?”

杨廷和一听头都大了:“陛下又想搞什么名堂?让一群泥腿子来京城?还要开‘交流会’?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谁爱笑谁笑。”张伟满不在乎,“能让百姓吃饱饭的,才是真本事。到时候朕还打算搞个‘种田状元’评选,给获胜者发金牌,保准比科举还热闹。”

看着张伟兴冲冲的样子,杨廷和忽然觉得,或许让这“泥腿子”来京城也不是坏事。至少,比整天琢磨着给奏折画笑脸强。

“全国农业经验交流会”的消息传出去,果然炸了锅。各地官员都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准备——总不能真让农民揣着锄头来京城吧?有那机灵的,赶紧给李得福送了礼,打听陛下到底想干啥。

李得福收了礼,也只能含糊其辞:“陛下说了,要‘接地气’,让真正会种地的来,穿补丁衣服都行,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这话传到乡下,可把农民们乐坏了。王二柱听说自己被保定府推荐去京城,激动得一宿没睡,翻箱倒柜找出件过年才穿的新衣裳,又把自己种的最大的玉米棒子用红布包起来,说要给陛下当见面礼。

可这边农民欢天喜地,那边朝堂上又吵开了。礼部尚书说这不合规矩,让农夫进紫禁城,简首是亵渎圣地;户部尚书愁着经费,这么多人来京城,吃穿住都得花钱,国库本来就空;还有御史说,这是陛下想借此机会玩乐,荒废朝政。

张伟被他们吵得头疼,干脆一拍桌子:“别吵了!经费朕来想办法——让沈万金赞助,就当给他的‘万金粮行’打广告。场地就在城外的皇庄,那儿地方大,还有试验田,正好让他们实地交流。至于规矩……”他想了想,“就让他们在皇庄门口磕个头,不用进紫禁城,这样礼部也别废话了。”

沈万金接到旨意,差点乐晕过去。这可是给皇家赞助,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好机会。他立马让人在皇庄搭了个大台子,还准备了几百份伴手礼,里面装着自家粮行的新米和玉米粉,上面印着“万金粮行敬赠”,广告打得明明白白。

交流会那天,可真是开了眼。来自各地的农夫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有的还带着锄头、镰刀,聚在皇庄里叽叽喳喳,比赶集还热闹。王二柱捧着他的大玉米,见人就炫耀:“这是俺种的,陛下都夸好!”

张伟穿着身便服,混在人群里听他们聊天,笑得合不拢嘴。有个老农说,他把玉米和豆子种在一起,豆子根上的根瘤菌能肥地,玉米长得特别好;还有个妇女说,玉米须煮水喝能治咳嗽,她家孩子喝了就好了。这些土办法,听得张伟连连点头——这才是真正的民间智慧啊。

杨廷和被张伟拉来当“评委”,起初还板着脸,后来见农夫们讲得头头是道,甚至能说出些“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的道理,比那些只会背农书的官员强多了,脸上也渐渐有了笑意。

评选“种田状元”的时候,王二柱凭着那个一尺多长的玉米棒子,当之无愧地得了第一。张伟亲手给他挂上金牌,还赏了十亩良田。王二柱激动得跪在地上磕了好几个头,眼泪都下来了:“俺这辈子没想过能见着陛下,还能得金牌……俺以后一定种更多更好的玉米!”

看着他朴实的样子,张伟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搞的那些“整活”,好像都没这时刻实在。

西

农业交流会开得热热闹闹,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都说当今陛下接地气,连农夫都能得金牌,真是从古未有过的事。有那说书的编了段《玉米传》,说这玉米是天上的仙物,被陛下请来凡间救苦救难,听得小孩们天天缠着大人要玉米吃。

张伟看着沈万金送来的“交流会成果报告”,上面说万金粮行的玉米粉卖断了货,各地都来进货,笑得嘴都合不拢。“你看,这叫‘双赢’。”他跟李得福炫耀,“既推广了玉米,又帮沈万金赚了钱,朕还落了个好名声,多划算。”

李得福凑过来看报告,忽然指着一行字说:“陛下,您看这儿,刘安说云州的‘百姓说事房’现在天天有人问,啥时候再搞‘农业交流会’,还有人想问问陛下,能不能再引进点别的新粮食。”

“哦?还有这好事?”张伟来了兴趣,“让他问问百姓想要啥,朕让人找找看。对了,让鲁墨也琢磨琢磨,能不能搞点新农具,比如省力的锄头、好用的脱粒机啥的——科技才能改变生活嘛。”

正说着,杨廷和来了,手里拿着份奏折,脸上居然带着点笑意:“陛下,您看这个。”

张伟接过一看,是户部的奏折,说这月各地粮税都收得很顺利,尤其是种了玉米的地方,百姓交完税还有余粮,不少人还主动多交了点,说是“谢陛下的好种子”。

“不错不错。”张伟点头,“看来这玉米真是个好东西。”

杨廷和叹了口气:“陛下,老臣以前总觉得您的法子太离谱,现在看来,有些事还真得用些新办法。”他顿了顿,又道,“老臣己经让人把这次交流会的经验编成册子,分发各地,让他们都学学。”

“这就对了嘛。”张伟拍了拍他的肩膀,“杨爱卿,以后多跟朕学着点,别总守着老规矩不放。你看,让百姓吃饱饭,比啥都强。”

杨廷和没说话,只是看着窗外那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眼神里多了些以前没有的东西。或许,这个总爱搞些“歪门邪道”的陛下,真的能给这大明朝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张伟看着他的样子,心里也挺感慨。刚来的时候,他总想着怎么糊弄过去,怎么找乐子,可现在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看着百姓能多吃口饱饭,忽然觉得当这个皇帝,好像也没那么糟。

“小李子,”张伟忽然说,“明天朕想去趟国子监,给那些秀才们讲讲玉米的故事——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学问不光在书里,还在地里呢。”

李得福赶紧应声:“奴才这就去安排!”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堆报喜的奏折上,金灿灿的,像极了成熟的玉米。张伟拿起一个玉米棒,剥了粒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这大概就是,当皇帝的甜头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