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行动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独立团的血管。那几麻袋沉甸甸的铜锭、钢材和黑火药,在李云龙眼里比黄金还珍贵。兵工厂(老王他们现在己经默认了这个听起来威风得多的名头)的小院里,再次响起了久违的、相对规律的叮当声和偶尔成功的爆炸轰鸣,不再是之前那种三天两头炸膛冒黑烟的惨淡景象。
改进型的边区造手榴弹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虽然炸膛的风险依然存在,但至少哑火率大大降低,破片数量也多了不少。跳雷和“飞雷”也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虽然“飞雷”的准头依旧感人,发射时那摇摇晃晃的轨迹能让最勇敢的战士心里打鼓,但老王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射程稳定在六十米左右,爆炸率高达七成!“够用了!吓也能把鬼子吓一跳!”李云龙如是说,大手一挥,给兵工厂批了额外的粮食补贴,乐得老王等人见牙不见眼,干劲更足了。
然而,原料的危机只是暂时缓解。复装子弹的难题依然像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没有稳定的子弹供应,部队的实弹训练就无法持续,战斗力提升终究有限。小陈尝试用回收的弹壳、自制的黑火药和用火柴头勉强替代的底火进行复装,结果不是威力不足打不远,就是干脆哑火,甚至有一次在压弹时首接在手心里炸了,幸好装药量小,只炸伤了手,但也吓得众人够呛。
“娘的!这子弹比娘们还难伺候!”李云龙看着小陈包着纱布的手,又心疼又烦躁,“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咱们搞不到鬼子的无烟火药和正经底火,就永远造不出能用的子弹?”
这个问题,暂时无人能答。技术的鸿沟,并非单凭热情和土办法就能轻易跨越。独立团的军工事业,在取得初步突破后,再次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
与兵工厂的磕磕绊绊相比,“尖刀分队”的成长则显得顺风顺水。有了之前“借东风”行动的成功经验和实战检验,队员们信心大增,训练也更加有的放矢。李云龙和赵刚商量后,决定进一步扩大“尖刀分队”的职能,不仅限于反渗透和破袭,还要加强侦察、引导、甚至小规模野战攻坚的能力。
训练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酷。魏大勇小组作为突击尖刀,重点强化室内近战(CQC)、夜间突入、精准射击和爆破。其他队员则分成侦察组、狙击组(虽然只有几支加了简易瞄准镜的三八式)、火力支援组(主要操作缴获的歪把子轻机枪和掷弹筒),进行专业化训练。
赵刚甚至搞来了几本缴获的日軍步兵操典和德軍战术手册(残缺不全),结合八路军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些简易的战术教材,组织队员们学习讨论。开始有些老兵觉得这玩意儿太虚,不如真刀真枪练得实在,但几次模拟对抗演练下来,他们发现,那些学过战术理论、懂得利用地形和配合的小组,总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伤亡交换比也好看得多。于是,学习的风气渐渐浓厚起来。
李云龙看着“尖刀分队”一天天变得有模有样,心里跟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样舒坦。他琢磨着,光练不假把式,还得找机会拉出去再见见血。正好,旅部下报,近期日军为了巩固占领区,正在对根据地边缘的一些村庄进行频繁的“清乡”和骚扰,气焰嚣张。
“娘的,正好拿这些二鬼子和普通鬼子练练手!”李云龙指着地图上几个遭受骚扰最严重的村庄,“派‘尖刀分队’过去,以小组为单位,分散活动。任务就一个:保护群众,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怎么打不管,伏击、冷枪、地雷阵,你们自己琢磨!老子只要结果:让鬼子和二鬼子不敢再轻易进村!”
这道命令正中“尖刀分队”下怀。队员们早就憋着一股劲要报仇雪恨。各小组领受任务后,迅速化整为零,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悄无声息地进入指定村庄区域。他们与当地民兵和组织取得联系,发动群众,建立起隐蔽的观察哨和情报网。
很快,鬼子和伪军就尝到了苦头。
一支十来个伪军组成的小队,大摇大摆地进村征粮,刚走到村口,就踩响了不知何时埋设的绊发雷,当场炸死炸伤三西个,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冷枪就从不同的方向射来,又撂倒两个。剩下的伪军魂飞魄散,丢下粮食和伤员,连滚爬爬地逃了回去。
一个鬼子军曹带着两个鬼子兵,在村里强抓民夫,被魏大勇小组盯上。三人利用院落巷道的复杂地形,近距离突然发起袭击,魏大勇徒手扭断了一个鬼子的脖子,另外两名队员用刺刀和枪托解决了另外两个,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开一枪,等附近据点鬼子闻讯赶来时,只剩下三具尸体和一群目瞪口呆的百姓。
还有的村子,鬼子伪军晚上刚在炮楼里睡下,就听到“咻”的一声怪响,然后“轰”的一声,一颗准头奇差的“飞雷”砸在了炮楼外的空地上,虽然没造成伤亡,但那巨大的声响和震动,把鬼子伪军吓得好几天睡不好觉,生怕下一颗就砸到自己头上。
“尖刀分队”这种神出鬼没、打法刁钻的战术,让负责“清乡”的日伪军头疼不己。他们找不到明确的对手,却时刻处在恐惧之中,仿佛周围的每一片庄稼地、每一个院落都可能射出致命的子弹或冒出爆炸物。下乡骚扰的频率和力度明显下降,许多小据点的敌人甚至不敢轻易出门。
消息传回独立团驻地,李云龙乐得合不拢嘴,连夸赵刚有先见之明,把这支队伍练出来了。赵刚却保持着清醒,提醒道:“老李,这只是小规模的特种破袭,暂时遏制了敌人的气焰,但改变不了整体的战略态势。鬼子吃了亏,肯定会想办法报复,我们得提防他们调集重兵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
“怕他个球!”李云龙一瞪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现在有了‘尖刀’,有了‘飞雷’,也不是泥捏的!他敢来,老子就敢崩掉他几颗牙!”
话虽如此,李云龙心里也清楚,赵刚的担忧不无道理。独立团的整体实力依然薄弱,经不起大规模硬碰硬的消耗。他一边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加固工事,一边催促兵工厂加快生产,特别是多造地雷和“飞雷”,准备用这些“土法宝”来应对可能到来的扫荡。
果然,没过几天,情报显示,平安县城的日军守备大队开始频繁调动,大量弹药和物资被运往前沿据点。种种迹象表明,一场针对独立团根据地的报复性扫荡,正在酝酿之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刚刚获得片刻喘息、初见成长迹象的独立团,即将迎来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将不再是小股精锐的偷袭,而是日军正规部队的正面碾压。
李云龙和赵刚站在地图前,面色凝重。他们知道,真正的硬仗,要来了。独立团这把刚刚磨出些许锋刃的尖刀,能否在即将到来的血火淬炼中挺住,甚至变得更加锋利?答案,即将在战场上揭晓。
(http://www.220book.com/book/6ZC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