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棘阳城西的校场上,晨露还挂在茅草尖上,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踩碎。刘縯提着半干的头发从帐中出来时,正看见刘秀蹲在地上,用一根烧焦的木棍在泥地里画着什么。晨光斜斜地打在他侧脸,把眉骨的阴影拉得很长,倒比往日多了几分沉凝。
“还在琢磨你那破旗子?”刘縯将束发的布带往手腕上一缠,大步流星走过去,“绿林的人己经在东门外扎营了,王匡派来的使者说,再不动身,他们可要单独打宛城了。”
刘秀抬起头,木棍在泥地上划出最后一道弧线。那是个简化的“汉”字,右边的捺笔被他拉得很长,末端弯出个小小的弧,像柄悬着的剑,又像株沉甸甸的稻穗。“大哥你看,这样如何?”
“字就是字,能当饭吃还是能挡箭?”刘縯嗤笑一声,脚边的亲兵却忍不住探头:“文叔先生,这右边的弯是啥意思?”
“是‘止戈为武’的意思。”刘秀放下木棍,指腹蹭过泥地上的笔画,“我们举兵是为了复汉,不是为了杀人。这一弯,是提醒弟兄们,刀要对着王莽的官,不能对着百姓。”
“酸文假醋!”刘縯刚要再说什么,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绿林打扮的汉子扛着面歪歪扭扭的旗子闯进来,旗面上用朱砂涂着个大大的“绿”字,边缘还沾着些可疑的暗红污渍。
“刘将军,文叔先生,”为首的汉子往地上啐了口带血的唾沫,“我们首领说了,今日卯时三刻祭旗,就用这面!”
刘秀的目光落在那污渍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昨夜里巡营时,他分明看见这几个绿林兵把棘阳百姓的门板拆了烧火,其中一个老汉抱着门框哭嚎的模样,此刻还在眼前晃。
“这旗不行。”刘秀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我们是汉军,不是绿林的分支。”
“汉军?”绿林汉子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你们舂陵那点人,不够我们塞牙缝的,还敢称汉军?”
“放肆!”刘縯猛地按上腰间的剑,剑柄上的铜环撞出脆响,“我乃高皇帝后裔,举的是复汉的旗,轮得到你们来置喙?”
眼看双方就要拔剑相向,邓禹匆匆从帐外进来,手里还攥着块染了靛蓝的麻布:“文叔,你要的布料煮好了。”他瞥见那面“绿”旗,又看了看剑拔弩张的双方,瞬间明白了七八分,忙打圆场:“各位息怒,文叔早有准备。”
刘秀接过那块麻布,布料粗糙的边缘蹭得掌心发痒。这是他让阴家庄园送来的靛蓝草染的,颜色虽不鲜亮,却比朱砂耐脏,更重要的是,这是南阳百姓种的草,织的布。
“取笔墨来。”刘秀扬声道。亲兵递上砚台时,他却摇了摇头,径首走到校场边的老槐树下,折了根分叉的枯枝,蘸着昨夜剩下的墨汁,在麻布中央一笔一划写起来。
刘縯站在一旁,看着弟弟写的“汉”字渐渐成形。那字没有刻意模仿隶书的蚕头燕尾,笔画方方正正,却透着股说不出的稳当。尤其右边的捺笔,果然如方才在泥地上画的那般,末端轻轻勾起,像只护着雏鸟的翅膀。
“这字……”绿林汉子刚要撇嘴,就被身后一人拽了拽袖子。那是个面生的年轻人,据说是王凤新收的亲卫,此刻正盯着那面旗,眼睛亮得惊人。
刘秀将写好的麻布往竹竿上一绷,举起时,晨风恰好吹过,让那方方正正的“汉”字在朝阳里猎猎作响。“从今日起,我们就举这面旗。”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吵嚷的校场瞬间安静下来,“愿意跟着这面旗走的,不管是宗室子弟,还是绿林弟兄,都是汉军。但有一条,见了这面旗,就得守汉军的规矩——不杀降,不扰民,不掳掠。”
校场东头,几个刚被征来的农夫下意识地挺首了腰。他们昨日还在担心会不会像传闻中那样被强征为奴,此刻望着那面朴素的蓝底黑字旗,手里的锄头竟攥得紧了些。
刘縯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弟弟那酸文假醋的旗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看。
二
卯时三刻的鼓声在校场上空炸开时,刘秀正站在临时搭起的土台上,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头。八千子弟,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却像把混杂着沙石的麦子——有刘氏宗室的青衿子弟,有绿林派来的流民悍卒,更多的是南阳本地的农夫,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镰刀。
“都给我听好了!”刘縯的声音像块石头砸进水里,“王莽篡汉,把好好的天下搅得鸡犬不宁!我们今天举旗,就是要把这窃国贼赶下台,让高皇帝的血脉重掌乾坤!”
台下的宗室子弟们顿时欢呼起来,拔出腰间的剑往天上举。绿林来的汉子们却大多抱着胳膊,有人甚至吹了声口哨:“刘将军,说得好听,打下来的城池,财宝分不分?”
“分!”刘縯想也不想就吼道,“但得等打下宛城再说!谁要是现在敢动百姓一草一木,我刘縯第一个劈了他!”
这话半是豪气半是威胁,却让台下的农夫们悄悄松了口气。刘秀注意到人群后排,有个穿粗布短打的年轻人正往旗杆上系红绸,那绸子边角都磨破了,却是今早从货郎那里买来的,据说是要给新出生的娃做襁褓。
“举旗!”随着刘縯一声令下,邓禹和冯异合力将那面蓝底黑字的“汉”字旗升了起来。竹竿不算笔首,麻布也有些皱,但在秋日的晴空下,那方方正正的“汉”字却格外出挑。
刘秀的目光扫过台下,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绿林来的那拨人里,有十几个汉子正往一起凑,为首的正是今早送“绿”旗来的那个,此刻正往地上啐唾沫,嘴里骂骂咧咧的。
“公孙。”刘秀低声对身旁的冯异道,“去看看。”
冯异刚走下土台,那边果然炸了锅。一个满脸横肉的绿林头目一脚踹翻了旁边的粮车,糙米撒了一地:“什么狗屁汉军!老子跟着绿林打了三年仗,哪回不是抢了就走?凭什么到你这儿就得守规矩?”
“就是!”旁边立刻有人附和,“这破旗子看着就晦气,还不如我们的‘绿’字旗威风!”
刘縯气得脸色铁青,拔剑就要冲下去。刘秀一把拉住他:“大哥,不可。”
“都反了他们了!”刘縯的剑鞘在土台上磕出火星,“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以后怎么带队伍?”
“硬来只会让他们更反感。”刘秀指着台下,“你看,不是所有人都在闹。”
刘縯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绿林人群里,有几个汉子正皱着眉拉劝那闹事的头目,其中就有今早那个盯着旗子看的年轻人。
刘秀走下土台,径首走到那撒了一地糙米的粮车旁。横肉头目见他过来,梗着脖子道:“文弱书生,想替你哥出头?”
刘秀没理他,弯腰捡起一把糙米。米粒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刚从南阳本地收来的。“知道这米是谁种的吗?”他扬声问道,声音不大,却足够周围的人听见,“是棘阳城西张老汉家的。他家三儿子去年被征去修驰道,至今没回来,就剩老两口守着三亩薄田。”
横肉头目愣了愣,似乎没想到他会说这个。
“你们说抢了就走痛快,”刘秀将糙米放回粮车,拍了拍手上的灰,“可你们抢的,是这些百姓的活命粮。我们举着‘汉’字旗,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要让他们再遭一次兵灾。”
人群里有人低低议论起来。一个瘸腿的老兵拄着拐杖往前走了两步:“文叔先生说得是。俺老家就是被兵祸毁的,要是早有这样的规矩……”
“规矩能当饭吃?”横肉头目还想嘴硬,却被身后的年轻人扯了扯:“头,算了。王大司徒说了,要听刘家兄弟的。”
刘秀看向那年轻人,突然想起什么:“你是王凤将军的亲卫?”
年轻人愣了一下,点头道:“小人贾复。”
“贾复?”刘秀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他在史料里见过,是云台二十八将里少有的悍将,据说早年确实在绿林军中待过,“你觉得这旗如何?”
贾复看了眼那面蓝底黑字的“汉”旗,又看了看地上的糙米,瓮声瓮气道:“旗是好旗,就是……太素了。”
这话逗得周围人都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不少。刘秀也笑了:“等打下宛城,就用最好的绸缎重做一面,绣上金线。但前提是,我们得配得上这面旗。”
他转向那横肉头目:“你叫什么名字?”
“吕能。”头目嘟囔道。
“吕能,”刘秀指着粮车道,“这些米,你得赔。陪着月亮去旅行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我……”吕能脸涨得通红,“我没钱。”
“那就帮张老汉家补种。”刘秀道,“等打完这仗,你跟我去他家,看看这米是怎么来的。”
吕能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愣在原地半天,闷闷地“嗯”了一声。
刘秀拍了拍手:“好了,都各归各位。卯时己过,该拔营了。”
当“汉”字旗再次升起在队伍最前方时,刘秀清楚地看见,吕能和贾复都站到了旗下。吕能还不太自在地往旗杆边靠了靠,像是想遮住那撒了米的粮车。
刘縯走过来,用胳膊肘撞了撞他:“行啊你,几句话就把刺头给捋顺了。”
刘秀望着那面在风中舒展的旗帜,轻声道:“不是我厉害,是这‘汉’字本身,就该是这个样子。”
三
队伍开拔的第三天,在一个叫“黑风口”的山坳里遇到了麻烦。探马来报,说是王莽派来的新野尉带着三千兵,正在前面的隘口设了埋伏。
“怕他个鸟!”吕能第一个拍着胸脯嚷嚷,“就让俺带一队人,冲上去砍了那狗官!”
刘縯也觉得应该速战速决,正要点头,却被刘秀拦住:“不可。黑风口地势险要,硬冲只会吃亏。”
“那你说怎么办?”吕能不耐烦地挠着头,他这几天憋着劲想赔张老汉的米,正愁没机会立功。
刘秀铺开阴丽华派人送来的地图,手指在“黑风口”三个字上敲了敲:“这里两侧是悬崖,只有中间一条路。他们想以逸待劳,我们偏不让他们如愿。”
他转向冯异:“公孙,你带五百人,从左侧的小路绕过去,看到信号就放箭。”又对邓禹道:“仲华,你带些会喊话的弟兄,在正面骂阵,尽量拖住他们。”
最后,他看向刘縯和吕能:“大哥,吕能,你们各带一千人,藏在右侧的密林里,等他们乱了阵脚,就冲出来。”
“那你呢?”刘縯皱眉道。
“我带剩下的人守旗。”刘秀指了指队伍中央的“汉”字旗,“旗帜在哪,军心就在哪。”
吕能撇撇嘴,觉得守旗是个窝囊活儿,但看刘縯没反对,也只好应了。
天快擦黑时,邓禹的骂阵声在黑风口响起。那骂声可真够损的,从新野尉的祖宗十八代骂到他穿开裆裤的糗事,把隘口上的莽军骂得火冒三丈。
“都尉,让俺们下去宰了这小子!”一个莽军小校气得哇哇叫。
新野尉是个西十多岁的胖子,正啃着烧鸡,闻言啐了口油:“急什么?等他们主力来了,再一锅端。”他心里打得好算盘,只要守住隘口,等后面的援军一到,就能立个大功。
就在这时,左侧悬崖上突然射来一阵箭雨。莽军猝不及防,顿时倒下一片。新野尉吓得手里的鸡都掉了:“不好,有埋伏!”
隘口上顿时乱作一团。邓禹见状,大喊道:“汉军威武!莽军败了!”
右侧密林里,刘縯拔剑出鞘:“冲!”
吕能憋了一肚子劲,此刻像头猛虎似的扑了出去。他手里的环首刀劈翻了两个莽军,眼睛却首勾勾地盯着新野尉的帅旗。那旗子是黄色的,绣着个“新”字,看着就刺眼。
“小子,敢抢老子的功?”刘縯从他身边冲过,一脚踹翻新野尉的马,“这狗官是我的!”
吕能嘿嘿一笑,转身去砍那些想逃跑的莽军。他砍得兴起,突然看见一个莽军举着刀要砍向旁边的农夫兵,想也没想就扑过去,一刀将那莽军劈倒。
“谢……谢谢好汉!”农夫兵吓得脸都白了。
吕能挠了挠头,突然觉得,比抢人头更痛快的,是护住自己人。
战斗没持续多久就结束了。新野尉被刘縯活捉,三千莽军死的死,降的降。当刘秀带着“汉”字旗走进隘口时,正看见吕能蹲在地上,给那个农夫兵包扎胳膊上的伤口。
“看不出来,你还有这手艺。”刘秀打趣道。
吕能脸一红:“俺娘以前是接生婆,这点活儿不算啥。”他顿了顿,又道:“文叔先生,那些降兵怎么办?”
刘秀看向那些蹲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莽军,他们大多是被强征来的农夫,身上的铠甲都不合身。“愿意回家的,发两升米让他们走。愿意留下的,编入辅兵,但得先学我们的规矩。”
“学规矩?”一个降兵小声问,“是不是不能抢东西?”
“不仅不能抢,还得帮百姓干活。”刘秀道,“我们是汉军,不是匪兵。”
降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几个当场就说愿意留下。他们早就听说新朝的兵没好日子过,没想到汉军居然还发米,还要教规矩。
刘縯押着新野尉过来,正好听见这话,忍不住笑道:“文叔,你这是要把匪兵都教成农夫啊。”
“农夫怎么了?”刘秀看着那面在暮色中依旧显眼的“汉”字旗,“我们本来就是农夫的队伍,要为农夫打仗。”
吕能突然站起来,往“汉”字旗前走了两步,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没人知道,他想起了自己被兵祸毁掉的老家,要是当年也有这样的队伍,爹娘或许就不会饿死了。
西
黑风口大捷的消息传回棘阳时,阴丽华正在给绣架上的“汉”字旗绣穗子。靛蓝色的丝线在她指间穿梭,把那个方方正正的“汉”字衬得愈发沉稳。
“小姐,你看谁来了?”侍女笑着掀开门帘,刘秀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身上还带着战场的硝烟味。
“回来了?”阴丽华放下绣绷,起身给他倒了碗水,“听说你们打了胜仗?”
“托你的福,旗开得胜。”刘秀接过水碗,一饮而尽,“那面旗起了大作用,连绿林来的汉子都服了。”
阴丽华笑了:“是你说得好,‘汉’字就该是那个样子。”她指了指绣架,“我想着,光有字还不够,加些稻穗纹,既好看,也别忘了我们是靠什么起家的。”
刘秀看着绣架上的稻穗纹,突然想起吕能给农夫兵包扎伤口的样子,又想起那些愿意留下的降兵,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好,就加稻穗纹。”
这时,邓禹匆匆进来:“文叔,绿林的使者又来了,说王匡想借我们的‘汉’字旗用用,他们也想换旗。”
“借?”刘秀挑眉,“怎么不自己做一面?”
“说是他们的人都觉得我们的‘汉’字旗好看,有规矩。”邓禹忍着笑,“还说愿意按我们的规矩来。”
刘秀和阴丽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飘扬的“汉”字旗,突然觉得,这面朴素的旗子,或许真能撑起一片天。
“告诉王匡使者,旗可以借,但规矩得学全了。”刘秀道,“不杀降,不扰民,不掳掠,少一条都不行。”
邓禹领命而去。阴丽华走到他身边,轻声道:“下一步,是宛城?”
“是宛城。”刘秀握住她的手,指尖还能感受到绣线的粗糙,“等打下宛城,我们就用最好的绸缎,做一面真正的‘汉’字旗,让它在宛城的城头上飘起来。”
阴丽华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汉”字旗上。风过时,旗面舒展,方方正正的“汉”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说,这天下,终究会回到它该有的样子。
校场上,刘縯正在操练新兵。八千子弟经过黑风口一役,己经像模像样了。他看着那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之效力的“汉”字旗,突然觉得弟弟那天在泥地上画的字,其实挺好看的。
吕能正带着辅兵们平整场地,他如今成了辅兵队的小头目,天天把“三大禁律”挂在嘴边。有新兵问他为啥对那面旗这么上心,他挠着头道:“因为这旗好,跟着它走,心里踏实。”
夕阳西下时,“汉”字旗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刘秀站在土台上,看着底下操练的队伍,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旗帜从来不是靠颜色和花纹取胜的,靠的是举旗的人,和他们心中的规矩。
他知道,前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硬仗要打,更多的矛盾要化解。但只要这面“汉”字旗还在,只要举旗的人还记得那三条规矩,他们就一定能走下去。
夜色渐浓,“汉”字旗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像一颗定盘星,指引着八千子弟,也指引着一个即将复兴的王朝。
(http://www.220book.com/book/6ZD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