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星轨漫过梅雨季
六月的雨裹着青梅的酸涩,淅淅沥沥落了整月。旧书店的木窗棂上爬满水痕,像谁不小心打翻了砚台,把青石板地都染成了淡墨色。邱莹莹蹲在门口擦水渍,看见刘婆婆举着油纸伞站在巷口,伞面上印着星轨的星星图案——那是她上个月带着老人们绣的,说是“梅雨季的星星不会湿”。
“小邱,”刘婆婆的声音混着雨声飘过来,“社区通知,说要拓宽马路,咱们旧书店……可能得搬。”
油纸伞上的雨珠顺着伞骨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邱莹莹的手顿了顿,抹布上洇开的墨迹像朵歪歪扭扭的云。她想起去年冬天,老周的日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1998年的旧书店,门楣上挂着“星轨观测站”的木牌,雨水顺着瓦檐滴落,老周蹲在门口修收音机,李阿姨抱着诗稿跑过来,发梢滴着水,脸上却笑着。
“婆婆,您别急。”邱莹莹把抹布搭在臂弯,“咱们星轨的星星,哪是说搬就能搬的?”
------
梅雨季的第七天,旧书店的阁楼漏了。
付建坤举着梯子爬上去补瓦,林小满在下面举着盆接水,盆里的水晃着,倒映出他紧绷的脸。“这屋顶的青瓦是民国的,”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当年老周买下书店时,房梁上还刻着‘星轨’两个字,说是要给星星留个窝。”
“现在星星的窝要没了。”苏晚晴抱着胳膊站在楼梯口,她的白裙子下摆沾了泥点,“社区主任说,新规划的商业楼要占这片地,补偿款够我们在郊区租个仓库,但……”她没说完,目光扫过墙上的星图、紫藤架下的石桌、窗台上刘婆婆种的薄荷——那些都是星轨的“命”。
邱莹莹蹲在漏雨的角落,看着水痕在地板上蜿蜒成河。她忽然想起上个月的“星轨故事会”,朵朵举着画纸说:“我长大要当建筑师,给星轨建座永远不会漏雨的房子!”那时她的眼睛亮得像星星,现在却耷拉着脑袋,手指绞着裙角:“小邱阿姨,是不是……星轨要消失了?”
“不会的。”邱莹莹摸了摸朵朵的头,想起老周的话,“星星的光不会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亮着。”
------
第八天的清晨,旧书店的门被敲响了。
开门的是个穿工装裤的中年男人,手里提着桶防水胶:“我是社区修路的王师傅,听说你们漏雨,来帮着补补。”他抹了把脸上的雨珠,“我家老太太常说,星轨是她晚年的星星——她坐轮椅时,你们每周推她来听诗会;她走那天,手里还攥着朵朵送的糖纸星星。”
话音未落,门外又传来动静。是陈航的大学同学,扛着一箱防水布:“航航说你们需要这个,我特意从工地顺的,防水系数绝对够!”接着是美院的学生,抱着颜料和刷子:“我们来画新的星图!把漏雨的痕迹变成银河!”
刘婆婆颤巍巍地从藤椅上站起来,手里举着个红布包:“这是我和老姐妹们绣的‘星轨伞’,一共二十把,够你们轮流用了。”伞面上的星星是用金线绣的,在阴沉的雨天里泛着暖光。
林小满突然举起相机:“大家看这里!”镜头里,王师傅补瓦的身影、陈航同学铺防水布的动作、美院学生调颜料的背影,还有刘婆婆举着伞的笑脸,全被定格在一张照片里。她笑着说:“这张我要洗出来,贴在‘星轨故事墙’上——就叫《梅雨季的星星》。”
------
第十天的下午,雨停了。
旧书店的屋顶铺着崭新的防水布,阳光透过云层斜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洒下一片金斑。邱莹莹站在紫藤架下,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付建坤在修漏雨的窗,苏晚晴在给小朋友读新写的诗,朵朵和乐乐举着防水布裹住书架,陈航调试着刚收到的新收音机——那是社区企业赞助的,专门用来首播星轨的活动。
“小邱!”林小满举着相机跑过来,“你看这张!”照片里,刘婆婆坐在藤椅上,怀里抱着朵朵,两人都举着星星伞,伞面上的金线星星和天上的云缝里漏下的光斑重叠在一起,“标题我都想好了——《梅雨季的星星,比晴天更亮》。”
邱莹莹接过相机,翻到另一张照片:老周的老收音机摆在修好的窗台上,电流杂音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各位星轨的朋友,现在是‘梅雨特别节目’时间。我是王师傅,今天教大家用旧瓦罐接雨水——这水用来浇花,比自来水甜。关于邱莹莹的一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关于邱莹莹的一切最新章节随便看!”镜头扫过窗外的雨后青石板,积水中倒映着紫藤花和星轨的招牌。
“其实……”苏晚晴突然说,“我昨天接到区文旅局的电话,说我们的‘星轨观测站’被评为‘社区文化传承示范点’,不仅不用搬,还给了一笔改造经费!”她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他们说,星轨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要让这份温暖继续下去。”
众人愣住了。邱莹莹想起上周整理的“星轨档案”——里面有小朋友的诗稿、老周的日记、每一场活动的照片、论坛里的三千条留言。原来所有的光,都被认真地收藏着。
------
第十五天的清晨,旧书店的大门重新打开。
门口挂着新做的木牌,红底金字写着“星轨·星河小筑”,旁边刻着一行小字:“每颗星星都曾落在这里,每段温暖都将流向远方。”门楣上的樱花灯串修好了,换成了防水的LED灯,雨天里也能亮着,像落了满树的星星。
“欢迎来到星轨!”朵朵系着蓝围裙,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这里不仅有旧书、星星灯,还有王师傅教的雨水花园——我们用漏雨的水养了薄荷和绿萝!”她指了指窗台上的花盆,绿萝的藤蔓爬过“星轨”木牌,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第一个客人是周明远。他拄着拐杖走进来,怀里抱着个纸箱:“我爷爷的日记出版了,叫《星轨来信》。他说,要把所有的版税都捐给星轨。”他翻开一本,指着扉页上的字:“清如说,星星的光要传给下一个守星人。现在,轮到你们了。”
第二个客人是市图书馆的张馆长。她提着一袋书:“听说星轨要办‘星空故事馆’,我们捐了五百本天文绘本。”她翻开一本《小王子》,扉页上写着:“给所有愿意为星星亮灯的人。”
第三个客人是乐乐。他举着幅新画:“姐姐,我画了星轨的未来!”画纸上,旧书店变成了座两层的星星城堡,紫藤架爬满了墙壁,天文望远镜指向夜空,小朋友们在屋顶的花园里种星星,每颗星星下面都写着名字:老周、清如、李阿姨、刘婆婆、邱莹莹、陈航、朵朵……
------
黄昏时分,旧书店的灯串次第亮起。
邱莹莹坐在紫藤架下的石凳上,看着人群散去的背影:周明远在给小朋友讲老周的故事,苏晚晴在整理新到的绘本,陈航调试着天文望远镜,朵朵和乐乐在雨水花园里浇花,刘婆婆坐在藤椅上打盹,膝头盖着林小满织的星星围巾……
“小邱!”付建坤从里屋跑出来,手里举着张支票,“改造经费到账了!我们可以把二楼改成‘星空教室’,还能建个小型天文馆!”他的眼镜片蒙着水雾,笑得像个孩子。
邱莹莹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台上的绿萝上。叶片上的晨露折射着灯光,像颗颗小星星。她想起梅雨季的那些日子,想起大家举着伞站在漏雨的阁楼里,想起王师傅补瓦时的哼歌,想起朵朵画的画——原来所有的困难,都是星星落下来时,划出的轨迹。
------
深夜,旧书店的灯串依然亮着。
邱莹莹坐在电脑前,整理论坛的新动态。在线人数显示:1287。最新的一条留言是:“我叫陈星,十岁。今天妈妈带我来星轨,我看见了雨水花园里的绿萝,听见了老周的收音机。妈妈说,我也是颗星星。我要把我的星星,种在星轨的土壤里。”
邱莹莹回复他:“欢迎加入星轨。记住,你不需要长成参天大树,只要你愿意扎根,就己经是别人的星空了。”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响动。抬头望去,不知何时停了雨,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把银辉洒在旧书店的星图墙上、紫藤架上、每个人的窗台上。
远处传来零星的蝉鸣,是夏夜的序曲。
邱莹莹忽然明白,“星轨观测站”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它是老周的收音机,是周明远的日记,是苏晚晴的诗,是陈航的望远镜,是朵朵的画,是每一个被温暖过的人,共同织就的星河。
而这条星河,会在梅雨季的雨水中沉淀,在晴天的阳光里闪耀,在每一个需要光的夜晚,重新亮起。
就像此刻,旧书店的灯串依然亮着,论坛的消息还在跳动,小朋友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所有的光,都在漫过梅雨季的潮湿,继续生长。
所有的温暖,都将变成星星的重量,照亮更远的远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71Y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