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的灯亮到后半夜才熄。林辰帮着把最后一袋稻谷搬进谷仓时,指尖沾着的稻壳还带着温度,混着谷仓里特有的陈米香,让人心里发暖。
“今年的仓容得再加两成。”守仓的老王头正用布擦着算盘,算珠碰撞的“噼啪”声在空荡的谷仓里格外清透,“刚点完数,比去年多收了三百担,沈技师的新机器真是顶用。”他指着墙角新搭的木架,“那几袋是特意留的‘弹壳稻’种子,用红布盖着的,谁都不许动。”
林辰走过去,见木架上的布袋果然系着红布条,和当年田埂头的柳条一个颜色。他想起三郎说的,要把最好的种子留给村里的学堂,让孩子们学着辨认、播种,突然觉得这红布盖着的不只是稻种,更是串沉甸甸的念想。
刚走出谷仓,就见沈技师背着工具箱往这边来,手里还提着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给你看个好东西。”老头把布掀开,里面是个巴掌大的木盒,打开一看,是几枚打磨光滑的弹壳,每个壳里都嵌着一粒的稻种,“这是给学堂做的教具,让娃娃们知道,铁壳子里也能长出庄稼。”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笑声。三郎带着几个后生扛着新做的犁耙往村西去,犁头是用日军的旧炮管改的,闪着银亮的光。“张婶家的孙子非要跟着去试犁,”三郎笑着指了指队伍末尾,那孩子正踩着小板凳,费力地扶着一把小尺寸的木犁,是沈技师特意为他做的,“说要学爷爷当年的样子,把荒地都翻过来。”
谷仓后的空地上,苏婉正带着几个妇女做新的粮袋。棉布是周茂才布庄新织的,染成了靛蓝色,上面用白线绣着稻穗图案。“这是给明年的新谷备的,”苏婉拿起一个缝好的袋子抖了抖,棉布发出“簌簌”的响,“教书先生说,要在袋底绣上年份,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铁血会战:系统加持的抗战路 像记家谱似的,一代代传下去。”
天快亮时,谷仓的屋檐滴下了第一滴露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林辰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突然听见学堂方向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闹——是在学新课文,讲的正是“弹壳稻”的故事。
“……铁壳子里的种子,把根扎进泥土,把芽顶向阳光……”稚嫩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像刚抽芽的稻苗,带着股倔强的劲儿。
沈技师也听见了,捋着胡子笑:“这课文是三郎写的,他说要让娃娃们知道,当年守着这片地的不只是枪杆子,还有这土里长出来的希望。”老头往学堂方向努努嘴,“你看那墙头上,他新栽了排迎春花,说明年开花时,正好陪着孩子们播新种。”
林辰抬头望去,果然见学堂的土墙上爬着几株新栽的花苗,枝条上己经鼓出了小小的花苞。晨露顺着枝条往下滴,落在墙根的泥土里,像在悄悄滋养着什么。
远处的稻田里,己经有人影在晃动——是赶早的农人在放水浸田,准备春耕。水声“哗哗”地流过田埂,混着远处的读书声、谷仓的算盘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在晨光里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
他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夜晚,自己攥着那枚弹壳在砖窑前站着,以为前路只剩枪林弹雨。却没料到,如今会站在这样一片晨雾里,听着稻种在弹壳里、在泥土里、在孩子们的课本里,发出同一种生长的声音。
谷仓的门被风吹得“吱呀”响,像是在应和着什么。林辰知道,这声音会年复一年地响下去,伴着播种的号子,伴着打谷的轰鸣,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脚步,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永远吃不完的粮食,和说不尽的故事。
晨光爬上谷仓的顶,把红布盖着的种子袋照得透亮。林辰笑了笑,转身往田埂走去——那里,新的犁痕正被晨露浸润,等着埋下又一季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4J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