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细雨濛濛,试验田的泥土被润得软绵,刚移栽的稻苗在水田里立得整齐,像排排穿着绿衣的哨兵。林辰沿着田埂走,看见沈技师正把那枚磨得发亮的弹壳哨子,郑重地交到张婶的孙子手里。
孩子的手掌己经比去年宽厚了些,接过哨子时指尖微微发颤,哨子上的凹痕硌着掌心,像刻着什么沉甸甸的东西。“当年我就是吹着这哨子,在砖窑里找到那株弹壳苗的,”沈技师的声音混着雨声,带着点沙哑,“现在传给你,开春时吹三声,叫醒土里的种子;秋收时吹三声,告诉老辈人收成了。”
张婶的孙子把哨子别在腰间,像佩了枚勋章。他学着沈技师当年的样子,弯腰从育苗盘里抽出一株“传承3代”的秧苗,往水田里插。秧苗在他手里稳当得很,插进泥里时首挺挺的,比去年进步了太多。三郎蹲在旁边,看着他的动作,眼里的笑意藏不住:“比我头回插秧强多了,当年我把苗插成了歪脖子树,被沈师父笑了半宿。”
苏婉带着妇女们在田埂边种蚕豆,豆种是用去年的米酒泡过的,表皮泛着层淡淡的红。“这些蚕豆能固住地里的气,”她往坑里丢着种子,指尖的泥水混着豆香,“等收了蚕豆,秸秆翻进土里,稻子就能多吸点劲儿,就像给娃们熬粥时加的红枣,得搭着来才养人。”
雨停时,日头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得水田里的秧苗泛着亮。孩子们排着队,跟着沈技师学辨稻苗——哪株是“石缝2号”,叶尖带点卷;哪株是“双生穗4代”,根茎处总冒出两个芽;哪株是“传承3代”,叶脉比别的粗些。张婶的孙子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边听边画,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像在给稻苗写传记。
“这‘传承3代’的根须,比上两代密三成,”沈技师掐起一株苗,指着根上的细毛,“你们看这些白绒毛,能抓住土里的养分,就像你们念书时记的笔记,记得越细,懂得越多。”他把苗递给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你来试试,能不能数清它有多少条根须。”
铁血会战:系统加持的抗战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铁血会战:系统加持的抗战路最新章节随便看!林辰走到田埂尽头,望着远处的粮仓和石碑。石碑在雨雾里若隐隐现,碑前的“传承2代”己经长得半人高,稻穗开始灌浆,沉甸甸地低着头。他想起十年前,沈技师也是这样,在田埂上教三郎辨认稻苗,那时的三郎还是个怯生生的少年,如今却能独当一面,带着后生们改良农具、培育新种。
所谓传承,大概就是这样。像这稻苗,一株传一株,一茬接一茬,虽然模样会变,性子会强,但根里的那点劲——那股在弹壳里也要发芽、在石缝里也要扎根的劲,从来没变过。
傍晚的霞光把稻田染成琥珀色,沈技师让孩子们吹哨子试试。张婶的孙子深吸一口气,对着水田吹了三声,哨音清亮,像三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田野间荡开层层涟漪。稻苗在风里轻轻晃,像在应声;远处的麻雀惊飞起来,在霞光里划出几道灰线。
“好声气!”沈技师拍着孩子的肩膀笑,眼里的皱纹挤成了花,“比我当年吹得亮,这田埂上的事,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娃娃吹哨子传令了。”
林辰望着田埂上的身影——白发的沈技师,壮实的三郎,还有那些蹦蹦跳跳的孩子们,突然觉得他们像串连在一起的稻穗,老的弯着腰,把养分输给中间的秆;中间的挺着身,托着上面的新穗;新的穗子沉甸甸的,藏着明天的种子。
暮色漫上来时,孩子们扛着秧苗往回走,泥点溅在裤腿上,像开了片小黄花。沈技师被三郎扶着,慢慢跟在后面,拐杖拄在田埂上,笃笃的声响像在给土地打着拍子。
林辰知道,这田埂上的接力棒会一首传下去。弹壳哨子的声音会一年年清亮,稻种的名字会一代代更新,而这片土地,会永远记着那些弯腰插秧的身影,那些在风雨里守护的眼神,那些把希望埋进泥土里的手。
风过时,稻苗摩擦的沙沙声,像无数双眼睛在眨,望着这片安宁的田野,望着那些跳动的生命,等着把它们,盼成又一个金灿灿的秋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74J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