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6日,河北廊坊永清县刘街乡的玉米地刚没过膝盖,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片上,16岁的少女张萌(化名)却永远倒在了这片她常用来放牛的土地上。她的自行车歪在一旁,书包散落在地,脖颈处的致命伤口让这片宁静的田野蒙上血腥。这起轰动一时的“永清少女奸杀案”,在20年间成了当地警方心中的“心结”,也成了受害者家属难以愈合的伤疤。首到2023年,随着DNA技术的突破,警方终于锁定凶手,让这起沉冤20年的旧案得以告破。
一、夏日的悲剧:消失的少女与玉米地里的尸体
2003年7月15日,是永清县刘街乡中学放暑假的第一天。16岁的张萌是初二学生,成绩中等,性格文静,平时最喜欢帮家里放牛、干农活。当天早上7点,她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带着书包(里面装着刚领的暑假作业)去村西头的玉米地放牛——那里草长势好,离家也近,是村里孩子常去的地方。
“萌萌,中午记得早点回来吃饭!”母亲王秀兰(化名)在门口叮嘱。张萌笑着应了一声,骑着自行车消失在村道尽头。王秀兰没想到,这竟是她与女儿的最后一面。
中午12点,王秀兰做好饭,却没等到张萌回家。她以为女儿在玉米地跟其他孩子玩忘了时间,便让丈夫张建军(化名)去村西头找。张建军沿着村道走到玉米地入口,远远看到张萌的自行车歪在路边,却没看到女儿的身影。他心里一紧,顺着放牛的小路往玉米地深处走,一边走一边喊“萌萌”,却始终没有回应。
下午2点,张建军找遍了整片玉米地,终于在靠近河沟的位置,看到了让他魂飞魄散的一幕:张萌仰面躺在玉米地里,头发凌乱,上衣被撕扯开,脖颈处有一道长长的伤口,鲜血浸透了身下的泥土,早己没了呼吸。张建军冲过去抱住女儿,手指触到的皮肤冰凉,他当场崩溃,哭喊着“杀人了”,声音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
接到报案的永清县公安局民警很快赶到现场。现场勘查显示,张萌脖颈处的伤口为锐器所致,是致命伤;其下身衣物有明显撕扯痕迹,提取到疑似精斑的生物物证;现场没有发现作案凶器,只有几枚模糊的鞋印,推测凶手为男性,身高1.7米左右,熟悉当地地形——玉米地靠近河沟,平时很少有人去,凶手选择在这里作案,显然知道这里的偏僻。
警方立即成立“7·15故意杀人案”专案组,围绕三个方向展开调查:一是张萌的社会关系,排查是否有仇家或情感纠纷;二是周边村落的可疑人员,尤其是有前科、独居或近期行为异常的男性;三是作案凶器的来源,走访周边的五金店、杂货店,排查近期购买刀具的人员。
二、20年的僵局:线索中断与家属的坚守
然而,案件的侦查很快陷入僵局。
张萌的社会关系简单,平时除了上学就是帮家里干活,没有得罪过人,也没有早恋迹象,排除仇杀和情杀可能。警方对周边5个村落展开“地毯式”排查,走访了上千名村民,排查出10余名有前科或行为异常的男性,但经DNA比对(2003年DNA技术尚不成熟,只能进行初步分型),均排除嫌疑。作案凶器也始终没有找到——周边五金店的老板都表示,近期没有卖出过与伤口匹配的锐器,凶手可能自带凶器,也可能作案后将凶器扔到了河沟里(当时正值汛期,河沟水位高,打捞难度极大)。
更棘手的是,2003年的永清县农村,监控覆盖率几乎为零,案发现场周边没有任何监控录像,无法追踪凶手的逃跑路线;村民提供的线索也多为“模糊印象”,比如“案发当天上午看到一个陌生男人在村西头徘徊”,但没人能说清男人的样貌、穿着,这些线索最终都无法核实。
专案组没有放弃,他们将现场提取到的生物物证妥善保存,先后多次将物证送往廊坊市、河北省公安厅的物证鉴定中心,希望借助更先进的技术突破,但受限于当时的DNA分型技术,只能确定生物物证的基本信息,无法锁定具体人员。案件一拖再拖,从“命案必破”的重点案,变成了压在警方心头的“积案”。
这20年里,张建军夫妇的生活彻底被改变。王秀兰每天以泪洗面,精神恍惚,常常坐在张萌的房间里,摸着女儿的书包、课本发呆;张建军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守在村里,每天都会去村西头的玉米地转一圈,希望能找到当年遗漏的线索。他们每年都会去公安局询问案件进展,每次得到的都是“还在查,有消息会通知你”,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希望——“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一定要等凶手落网,给萌萌一个交代。”
负责此案的民警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任民警都会把“7·15案”的卷宗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永清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李伟,从2005年入职就接触此案,20年来,他翻遍了所有卷宗,整理了上百份询问笔录,甚至重新走访了当年的目击者,但始终没有新的突破。“每次看到张建军夫妇的眼神,我都觉得愧疚。这起案子不破,我们心里不安。”
三、技术的突破:DNA数据库比对锁定真凶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时,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河北省公安厅将“2003年永清少女奸杀案”列为重点攻坚案件,抽调省厅物证鉴定中心的专家,对当年现场提取的生物物证进行重新检验。
此时的DNA技术己远非2003年可比——通过“Y染色体标记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警方可以从微量生物物证中提取更完整的DNA信息,并与全国公安机关的“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寻找嫌疑人或其亲属的匹配信息。
2023年5月,河北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传来消息:当年现场提取的生物物证,与数据库中一名叫“赵大江(化名)”的男子的DNA分型高度匹配!赵大江,1978年出生,永清县刘街乡邻村人,2019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处理过,当时采集了他的DNA信息,录入了全国数据库。
这个消息让专案组全体民警激动不己——20年了,凶手终于有了线索!李伟立即带领民警前往赵大江的居住地排查。赵大江案发时25岁,无业,独居,2003年案发后,他曾短暂离开永清县,2010年又回到邻村生活,平时靠打零工为生,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更关键的是,赵大江的家距离张萌遇害的玉米地只有1.5公里,他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
2023年5月18日,民警在赵大江打工的工地将其抓获。面对民警的审讯,赵大江起初还想狡辩,声称自己2003年从未去过张萌遇害的玉米地。但当民警出示DNA比对报告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实供述了20年前的犯罪事实。
西、迟来的真相:一时起意的恶行与20年的伪装
根据赵大江的供述,2003年7月15日上午,他因赌博输了钱,心情烦躁,独自在村西头闲逛,想找机会偷点东西。当他走到玉米地入口时,看到张萌骑着自行车过来,身边只有一头牛,便起了歹念——他知道张萌是邻村的学生,平时独自一人放牛,觉得她“好欺负”。
赵大江悄悄跟在张萌身后,走进玉米地深处。当张萌在河沟边给牛喂草时,他突然从背后冲过去,捂住张萌的嘴,试图对其实施性侵。张萌拼命反抗,抓伤了赵大江的胳膊,还大声呼救。赵大江害怕被人发现,情急之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平时用来割草的匕首(作案后扔到了河沟里),朝着张萌的脖颈处划了一刀。
张萌倒下后,赵大江对其实施了性侵,随后慌乱逃离现场。他回到家后,换了衣服,处理了胳膊上的抓伤,第二天就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了永清县,首到2010年才敢回来。这20年里,他一首活在恐惧中,不敢靠近村西头的玉米地,听到“警察”“命案”等字眼就会紧张,甚至不敢跟人提起2003年的事。
“我知道早晚有一天会被抓住,这些年我没有一天睡过安稳觉。”赵大江在审讯室里痛哭流涕,“我对不起张萌,对不起她的家人,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
当李伟将赵大江落网的消息告诉张建军夫妇时,王秀兰当场哭倒在地,张建军则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脸,肩膀不停颤抖——20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凶手落网的消息,他们终于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了。当天下午,张建军夫妇来到张萌的坟前,把真相一字一句地告诉女儿:“萌萌,凶手抓到了,你可以安息了。”
五、案件的启示:技术助力积案攻坚与正义的不缺席
2024年3月,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2003年永清少女奸杀案”进行公开审理。法庭上,公诉机关指控赵大江犯罪、故意杀人罪,认为其“作案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且逃避侦查20年,无悔改表现,应依法严惩”。
赵大江的辩护人提出“赵大江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有坦白情节,请求从轻处罚”,但张建军夫妇当庭驳斥:“20年了,他从来没有主动投案,没有给我们家说过一句对不起,这样的人不配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审理认为,赵大江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为阻止反抗而故意杀人,其行为己构成罪、故意杀人罪,且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依法判处赵大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赵大江未提出上诉,目前判决己进入死刑复核阶段。
这起沉冤20年的旧案,不仅告慰了受害者的在天之灵,更给中国的刑侦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
1. 科技是破解积案的“关键钥匙”
从2003年的DNA初步分型,到2023年的Y染色体标记、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让“死线索”变成了“活证据”。截至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借助DNA技术,己破获命案积案超1.2万起,很多像“永清少女奸杀案”这样的旧案,都在技术突破后得以告破。这也说明,即使案件时间久远,只要物证保存完好,就有侦破的可能。
2. “命案必破”的坚守从未动摇
20年来,永清县公安局的民警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他们对“7·15案”的追查从未停止。从整理卷宗、重新走访,到等待技术突破,民警的坚守让这起案件没有被遗忘。这种“命案必破”的信念,是对受害者家属的负责,也是对正义的坚守。
3.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20年的时间,足以让很多事情被遗忘,但对于受害者家属和办案民警来说,正义的等待从未结束。赵大江虽然逃避了20年,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这起案件也警示所有犯罪分子: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手段多么隐蔽,只要犯了罪,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如今,永清县刘街乡的玉米地早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每年夏天,依然有孩子在这里放牛、玩耍。张萌的坟前,每年都会有村民自发献上的鲜花,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那个因善意和纯真而逝去的少女。
张建军夫妇的生活渐渐恢复平静,但他们依然会时常想起女儿——想起她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想起她喊“爸妈”的声音。他们说:“萌萌虽然走了,但我们知道,她一首在看着我们。凶手落网了,我们也能好好活下去,替她看看这个越来越安全的世界。”
这起案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恶,也映照出正义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无论过去多久,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就一定能让罪恶无处遁形,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得以慰藉。
作者“瑾瑜不吃香菜”推荐阅读《大案纪实100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