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初夏的彭城徐州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笼罩。云龙区居民张女士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资金冻结”的提示,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为了“解冻”被“安全中心”冻结的50万元,她刚刚按照对方的指示,将钱转入了一个陌生账户。当电话那头的“客服”再也无法接通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掉进了电信诈骗的陷阱。这场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涉案金额高达2300余万元的特大电信诈骗案,由此拉开了侦破的序幕。
消失的50万与蔓延的恐慌
6月19日上午9点,徐州市公安局云龙分局接到张女士报案。52岁的张女士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前一天下午,她接到一个自称“京东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她的姓名、住址和购物记录,称她几年前注册的账户因“违规绑定学生贷”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对方说如果不及时处理,我的银行卡会被冻结,还会影响孩子上学。”张女士回忆,当时对方语气严肃,还通过QQ发来“银保监会工作证”和“账户冻结通知书”,上面盖着模糊的红色印章,“我一下子就慌了,赶紧按他说的做。”
对方让张女士下载一款名为“安全防护”的APP,称通过该软件可以“远程协助注销账户”。随后,张女士在对方的引导下,将自己银行卡内的50万元积蓄转入了一个名为“资金清算中心”的账户,对方说这是“验证资金”,完成注销后会立即返还。首到第二天早上,张女士发现APP无法登录,电话也打不通,才醒悟过来报警。
民警调查发现,张女士转入的账户在收到钱后,短短10分钟内就被分转到5张不同的银行卡,随后又经过17次拆分,最终流向了多个陌生账户,部分资金甚至通过虚拟货币平台进行了“洗白”。
“这不是个案。”云龙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队长周明查看近期报案记录时发现,近一个月内,徐州己有7人报案,被骗金额从3万到89万不等,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以“注销账户、修复征信”为由实施诈骗。
更令人揪心的是,全国范围内类似报案持续增加。南京的王先生被骗走120万购房款,合肥的李女士被骗走准备给丈夫治病的30万,西安的大学生小郑甚至被诱导从网贷平台借款8万元转给骗子……恐慌如同雨后的霉菌,在受害者心中疯狂蔓延。
虚拟网络后的“幽灵团伙”
徐州市公安局立即成立“6·19”专案组,抽调刑侦、网安、反诈等部门骨干力量,联合江苏省公安厅反诈中心开展侦查。首要任务是追踪资金流向,锁定嫌疑人位置。
网安民警通过对涉案账户和虚拟货币交易记录的溯源,发现资金最终流向了广西南宁、崇左等地的多个银行网点。同时,技术人员对那款“安全防护”APP进行解析,发现其服务器架设在境外,但后台操作IP地址频繁出现在广西凭祥市。
“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伙。”周明在案情分析会上指出,“他们分工明确,有专门负责打电话的‘话务组’,有制作虚假证件、APP的‘技术组’,还有负责转移资金的‘洗钱组’,甚至可能在境外设有‘指挥中心’。”
专案组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广西,排查资金流向涉及的银行网点和ATM机;另一路留在徐州,深挖诈骗话术、APP制作等线索。
在广西凭祥,民警调取了大量银行监控,发现多名男子频繁在不同网点取款,每次取款金额都在2万元以下,且戴着口罩、帽子,刻意躲避监控。通过轨迹分析,这些取款人最终都指向凭祥市一处城中村的出租屋。
与此同时,技术组发现“安全防护”APP的开发者曾在一个境外编程论坛留下痕迹,通过技术追踪,锁定了一名住在南宁的男子——28岁的陈某,曾因非法制作软件被处罚过。
跨境抓捕的雷霆行动
7月5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案纪实100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专案组掌握到一个关键信息:该团伙核心成员计划于7月8日在凭祥市某酒店召开“总结会”,届时团伙主要头目可能现身。
“收网时机到了!”徐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孙勇下达指令,协调广西警方,组织120余名警力,分15个抓捕小组,在凭祥、南宁两地同步行动。
7月8日凌晨4点,抓捕行动开始。在凭祥市那间挤满了电脑和电话的出租屋里,“话务组”的20多名成员还在对着话术本打电话,桌上的泡面盒堆成了小山。当民警破门而入时,有人还在对着电话那头喊:“您好,我是京东客服,您的账户存在风险……”
在南宁某高档小区,陈某被抓获时,正对着电脑修改一款新的诈骗APP。他的卧室里,散落着数十张银行卡和手机卡,墙上贴着“话术要点”:“语气要坚定,多用‘征信’‘法律责任’等词汇施压”“遇到怀疑的客户,转接‘经理’处理”。
此次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捣毁诈骗窝点7处,查扣电脑86台、手机213部、银行卡400余张,冻结涉案资金180余万元。但团伙头目“李总”却不在其中——据被捕成员交代,“李总”平时通过加密软件远程指挥,很少露面,只知道他可能在越南境内。
专案组并未松懈,立即协调边境警方展开跨境追查。7月15日,在越南警方的协助下,团伙头目李某在河内市一处公寓内被抓获,随后被引渡回国。
揭开“话术陷阱”的真相
今年35岁的李某,曾在某金融公司做过客服,熟悉征信系统和消费者心理。2019年,他因业绩不佳被辞退后,动起了歪心思,纠集了一批有前科的“朋友”,组建了这个诈骗团伙。
“我们从黑市买来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购物记录甚至家庭情况。”李某在审讯室里交代,“话务员都经过专门培训,先报出准确信息获取信任,再用‘征信受损’制造恐慌,最后诱导转账。”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李某还聘请了陈某等技术人员,制作虚假的“银保监会官网”“资金清算中心”页面,甚至伪造带有受害者照片的“通缉令”,威胁不配合就“立案调查”。
“最狠的是针对学生群体。”周明气愤地说,“他们知道学生怕影响学业,会故意说‘不注销账户,毕业无法就业’,很多学生因此被骗,甚至背上网贷。”
据统计,该团伙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共诈骗1200余人,受害者遍及全国27个省份,最小的仅19岁,最大的72岁。涉案资金除部分被团伙成员挥霍外,其余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到了境外。
正义的审判与反诈的警钟
2021年3月,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被告人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50万元;陈某等核心成员分别被判处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其余成员根据情节轻重,被判处一年至八年有期徒刑。
案件告破后,徐州警方召开了反诈宣传会,将缴获的诈骗工具和话术本公开展出,用真实案例警示市民。张女士也来到现场,含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希望大家别像我一样,接到陌生电话一定要多核实,千万不要轻易转账。”
如今,在徐州的社区、学校、银行,随处可见反诈宣传海报,民警还定期开展“反诈讲座”,教市民识别诈骗话术。“注销账户、修复征信,从来不需要转账验证。”周明在一次讲座中强调,“凡是要求下载不明APP、远程操控手机、转账到‘安全账户’的,全是诈骗!”
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彭城的街道上。这场历时近一年的侦破战役,不仅摧毁了一个特大诈骗团伙,更在无数人心中敲响了警钟——虚拟的网络背后,可能藏着精心设计的陷阱,而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需要警惕,更需要理性。专案组的民警们则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知道,与电信诈骗的较量,永远没有终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