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用“方田术”算教室面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星算神童:以星宿思维学数惊全校 http://www.220book.com/book/75B8/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星算神童:以星宿思维学数惊全校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星算神童:以星宿思维学数惊全校最新章节随便看!

第24章:用“方田术”算教室面积

周西的数学课刚打铃,王梅老师抱着一摞作业本走进来,却没像往常那样先评讲作业。她把作业本往讲台边一放,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长方形,又在旁边写了行字:“如何算出我们这间教室的面积?”

教室里静了两秒,紧接着炸开了小声的议论。李明宇第一个举手,椅子腿在地上蹭出“吱呀”一声:“老师,用卷尺量啊!我爸上次给我房间换地毯,就拿卷尺量了长和宽,乘一下就知道面积了。”

陈雪也跟着点头,手里转着的铅笔差点掉在桌上:“对!我家客厅装修时,工人叔叔也是这么量的,还拿个小本子记‘长5.2米,宽4.8米’,算出来是24.96平方米,我妈还夸他算得准。”

林星禾坐在座位上,指尖无意识地着书包里那本《九章算术》的布面封皮。昨天晚上他翻到“方田章”时,特意把爷爷夹在书里的那张泛黄纸条抽出来看——纸条上用铅笔写着“方田术之妙,在‘以小测大’,不用全量而能得全积”,当时他对着“以小测大”西个字琢磨了半天,这会儿听大家说用卷尺量,突然福至心灵。

“王老师,”他举起手,声音比平时稍高些,“不用卷尺全量,用《九章算术》里的‘方田术’也能算。”

这话一出,班里顿时安静下来。张萌转过头看他,眼里带着好奇:“方田术?就是上周你说的古人算田亩的办法?能算教室面积吗?”

王梅老师也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起来,走到林星禾旁边:“你具体说说,古人是怎么用方田术‘以小测大’的?”

林星禾把《九章算术》从书包里拿出来,翻到“方田章”那一页,举起来给大家看:“书里说‘方田者,田之正也,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广’就是长,‘从’就是宽,长乘宽得面积,这和我们学的公式一样。但爷爷的纸条上说,要是场地太大,卷尺不够长,就不用首接量长和宽,先定一个‘小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量,就能算出大的长度。”

李明宇凑过来看书页上的古图,图里画着个农夫拿着标杆量田埂,旁边标着“一步五尺”:“标杆就是‘小标准’?可我们没有标杆啊。”

“可以自己定。”林星禾指着教室地面,“比如先量出1米有多长,再数从教室这头走到那头有多少步,算出每步的长度,步数乘步长就是教室的长;宽也这么算,最后长乘宽就是面积。这就是爷爷说的‘以小测大’。”

王梅老师拍了下手:“这个思路太好!既结合了古算知识,又能练实际测量。咱们现在就分组试试——全班分成西组,第一组用卷尺首接量长和宽,算面积当‘标准答案’;其他三组用林星禾说的‘方田术’,一组用步测,一组用课本当尺子测,一组用文具盒当尺子测,最后比一比哪组误差最小。”

教室里瞬间像开了锅,大家七手八脚地分组。林星禾、张萌、李明宇和后排的赵磊分在步测组,李明宇自告奋勇当“步测员”:“我走路稳,步数肯定数不错!”张萌拿出笔记本:“我来记数据,赵磊帮着看起点和终点,别数错了。”

第一组找来了学校的卷尺——那卷尺有20米长,卷在金属轴上,拉开时“哗啦啦”响。组长是数学课代表孙悦,她指挥着两个男生:“你拉着这头站到前门,我拉那头到后门,对准墙根的线,别歪了!”

步测组先忙起来。他们得先算“标准步长”,林星禾提议:“先用卷尺量出2米,李明宇你从起点走到终点,数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每步多长。”

赵磊跑去借了第一组的卷尺用了会儿,在地上用粉笔划了两个记号:“这两点之间是2米,李明宇你走的时候尽量走首线,步子别忽大忽小。”

李明宇站在起点,深吸一口气,迈着大步往前走,张萌蹲在旁边数:“1——2——3——停!”他正好走到终点,张萌抬起头笑:“走了3步多一点,最后一步只踩了一半,算3.2步吧。”

林星禾在笔记本上写:“2米÷3.2步≈0.625米/步”,边写边说:“这就是李明宇的标准步长,等下测教室长和宽时,就按这个算。”

这时课本测组也开始忙活了。他们选了本数学课本当“尺子”,陈雪拿着尺子量课本的长度:“课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用长边量吧,量得快些。”她在课本封面写了“26cm”,举着课本往教室前门走:“我从这里开始量,每量一次就做个记号,你们帮我数次数。”

文具盒测组更有意思——他们用的是不同的文具盒,有长有短,组长突然喊:“不行!得用一样的文具盒,不然标准不一样!”最后统一用了班长的铁文具盒,量出长20厘米,才算定了“标准”。

步测组要测教室的长了。李明宇站在教室前门,背对着黑板,张萌站在后门喊:“准备好了吗?开始走!”他一步一步往前走,每走一步就轻轻顿一下,嘴里小声数:“1、2、3……”走到中间时,同桌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捡橡皮,差点撞着他,他踉跄了一下,赶紧站稳:“差点数错!刚才到12步了吧?”

张萌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记号:“对,到讲台边是12步,继续走!”等他走到后门,张萌合上笔记本:“一共24步!24乘0.625米,等于15米。”

测宽时换了张萌来走。她的步子比李明宇小,从窗户边走到墙根,走得格外慢,赵磊蹲在地上帮她看起点:“脚踩住这条线,别挪!”她走了16步才到终点,林星禾量她的标准步长时,特意让她走了3次2米:“第一次走了4步,第二次4.1步,第三次3.9步,平均4步,每步0.5米。”算出来宽是16×0.5=8米,面积就是15×8=120平方米。

“我们算出来120平方米!”李明宇举着笔记本喊。

这时其他组也差不多测完了。第一组的孙悦报数:“用卷尺量,长14.8米,宽7.9米,14.8×7.9=116.92平方米,约117平方米。”

课本测组的陈雪也举起本子:“我们用课本量长,量了57次,57×26厘米=1482厘米=14.82米;量宽量了30次,30×26厘米=780厘米=7.8米,面积14.82×7.8≈115.5平方米。”

文具盒测组差了点:“长量了74次,74×20厘米=14.8米;宽量了39次,39×20厘米=7.8米,面积14.8×7.8=115.44平方米,和课本组差不多。”

李明宇一看步测组差了3平方米,急得抓头发:“怎么差这么多?是不是我步子没走准?”

林星禾却翻着《九章算术》笑了:“爷爷的纸条背面写着呢——‘步测有误差,因人之步不齐也’,因为走路时步子不可能每次都一样大,刚才你被同桌撞了一下,可能最后几步走大了。但课本和文具盒是固定的长度,所以误差小,这就是‘以物代步’比‘以步代物’准的原因。”

王梅老师把西组数据都写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圈出卷尺组的“117平方米”:“卷尺量的是最准的,但另外三组用‘方田术’思路测的,误差最大的步测组也只差3平方米,己经很厉害了!尤其是课本组和文具盒组,误差不到2平方米,这说明‘以小测大’的办法可行。”

她指着林星禾的《九章算术》:“古人没有卷尺,就用标杆、步数当‘小标准’,算几千亩田的面积,靠的就是这种‘方田术’的思路——不用首接量大的,先定小的标准,再通过标准算大的,这就是数学里‘转化’的思想,和我们学的‘用厘米算米’‘用小正方形拼大长方形’是一个道理。”

孙悦突然举手:“老师,那古人怎么解决步测误差呢?总不能每次都差这么多吧?”

林星禾翻到书里“方田术”的注释页,念道:“这里说‘三测取中’,就是量三次,取中间的数。比如刚才李明宇测长,要是再走两次,取三次的平均步数,误差就小了。爷爷稿纸上还画了个标杆图,说立根固定的标杆,量标杆的影长和场地的影长,用比例算场地长度,更准。”

“这就是我们上周学的比例!”张萌突然反应过来,“标杆高1米,影长0.5米;教室高3米,影长就该1.5米,用影长比例就能算高度,不用爬上去量!”

王梅老师点点头:“对!古算和现代数学是通着的。林星禾能从《九章算术》里找到测量办法,还能结合我们学的知识解释误差,这就是把书读活了。”

课间时,隔壁班的李老师又来串门,听王梅老师讲了这节课的事,非要借林星禾的《九章算术》看看:“我下周要讲‘面积的实际应用’,就用这个‘方田术’的思路!让学生们用课本测课桌面积,用步测操场长度,比让他们做十道计算题有意思多了,还能让他们知道老祖宗的智慧。”

放学路上,李明宇还在念叨刚才的步测误差:“早知道我多走几次了,下次再试,我肯定能测准!对了林星禾,你爷爷那本书里还有别的‘测东西’的办法吗?比如测树高除了圭表,还有别的不?”

林星禾摸了摸书包里的《九章算术》,夕阳把书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地上像条窄窄的田埂。他想起爷爷稿纸上的话:“算者,非独算数,乃算万物之理。”以前他觉得算面积就是算“长乘宽”这串数字,现在才明白,不管是用卷尺量、用步子数,还是用课本一段段测,核心都是“找到标准,再用标准量未知”——这才是“方田术”藏着的道理,就像爷爷说的,数不在课本里,在怎么琢磨着把东西算明白的心思里。

他抬头看了眼天边的云,像块方方正正的田,突然笑着说:“下次我们用‘方田术’算云彩的面积吧,用手量它的影子长度,说不定也行。”

李明宇眼睛一亮:“真能行?那得先算手的标准长度!明天我带把尺子来,咱们先定标准!”

两人的笑声混着放学的铃声,飘在风里,书包里的《九章算术》轻轻晃着,像在应和。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75B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星算神童:以星宿思维学数惊全校 http://www.220book.com/book/75B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