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三声炮响,震耳欲聋。
贡院大门轰然关闭,上锁,贴封条。
意味着考试正式开始,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出入,首至考试结束!
主考官、副主考、监临、提调等一众朝廷大员身着官服,面容肃穆,在至公堂焚香祭拜孔圣,宣读圣谕、场规。
威严的声音通过胥吏层层传递,回荡在巨大的贡院上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试卷下发。
乡试第一场,依旧考经义、帖经、墨义,但难度、广度、深度,再次提升!
题目更加刁钻晦涩,不仅要求精准记忆,更要求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式的阐述。
叶凡展开试卷,目光沉静。
这些在寻常秀才看来如同天书的题目,在他强大的灵魂之力解析下,条理分明。
他深吸一口气,摒除杂念,开始研墨。
墨是更好的松烟墨,笔是精心挑选的狼毫,纸是质地尚可的官卷。
工具改善,让他书写更为顺畅。
落笔,依旧沉稳。字迹在工整严谨的基础上,更添了几分内敛的锋芒与气度,隐隐己有大家风范。
他答题速度极快,但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力透纸背。
高坐明伦堂上的主考官,乃是朝廷钦点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文渊李大人。
其学问渊博,眼光毒辣。他巡视考场时,目光数次掠过叶凡的号舍,见这少年始终心无旁骛,下笔如有神助,不由暗暗点头:“此子心性了得,确非虚名。”
三天两夜,吃喝拉撒皆在方寸之间,对士子的体力、精力、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夜间,号舍内烛火如豆,阴冷潮湿,蚊虫叮咬,隔壁不时传来咳嗽、叹息甚至低泣声。
叶凡却始终稳如泰山,写完便静坐调息,以魂力驱散疲惫,保持最佳状态。
第一场毕,稍事休整,第二场接踵而至。
第二场考诏、诰、表、判等应用公文写作,以及经义策问。
这部分极考实务能力,非死读书所能应对。尤其是策问题,往往紧扣当下时政。
考题发下,果然!
策问题目竟是:“问:近年来黄河屡屡泛滥,河南、山东等地受灾深重,百姓流离失所,治理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症结何在?
可有标本兼治之良策?”
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棘手难题!
考场内一片哀鸿。
黄河水患乃千古难题,多少能臣干吏都束手无策,岂是他们这些书生能解决的?
叶凡凝视题目,脑海中飞速运转。
他读过《水经注》、《河防通议》等水利专著,更凭借强大的灵魂感知力,对水流、地势、物料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
结合前世零星记忆和此世见闻,他很快抓住了关键。
他并未空谈疏通、筑堤等老生常谈,而是首指核心:
黄河泛滥根在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治理需上中下游统筹兼顾!
他在策论中提出:上游植树造林,固土保水;中游修建水库,拦沙调洪;下游清淤固堤,另辟分洪河道。
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区段的工程重点、物料选择、民夫调配乃至后续维护管理等,数据详实,方案具体,甚至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反对意见都进行了预判和驳斥。
文章写就,洋洋洒洒数千言,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更带着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当这份试卷被收上去,呈到主考官李文渊面前时。
李大人初时并未特别在意,但读着读着,他的脸色变了,从平静到惊讶,从惊讶到凝重,最后竟忍不住拍案叫绝!
“妙!妙啊!植树造林以固本源,水库调洪以削峰势,分河道以泄洪流!
此策高屋建瓴,深得治河三昧!此子……此子竟有如此实务之才?!
莫非是家学渊源?”李文渊激动得胡须微颤,立刻吩咐:“将此卷弥封姓名,另放!本官要细细再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反派心愿系统:狠人哥,在线复活(http://www.220book.com/book/77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