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7章 官盐通络解民忧 平价惠山区续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天宝五年夏,剑南道邛州的山风裹着热浪,吹得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蔫蔫的。陈阿婆坐在自家土坯房的门槛上,手里攥着一块巴掌大的盐巴——这是家里仅剩的存货,盐巴表面结着一层白霜,边缘早己被刮得坑坑洼洼。灶房里,孙子正盯着锅里翻滚的野菜粥,小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忍不住问:“奶奶,今天能多撒点盐吗?昨天的粥一点味都没有。”

陈阿婆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用指甲刮下一点盐末,均匀地撒在粥里,把盐巴紧紧揣回怀里:“傻孩子,盐价涨得比麦子还快,这半块盐得省着吃,不然过几天连淡粥都喝不上了。”她说的是实情,自从去年冬天起,邛州的盐价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盐商们说山路难走、运盐风险大,把一斤盐的价钱从两个铜板涨到了八个铜板,足足翻了西倍。村里的贫困户,大多只能用草木灰代替盐,吃久了浑身乏力,连下地干活的劲都没有,陈阿婆的老伴就是因为长期缺盐,腿软得连锄头都握不住。

这样的困境,在剑南、陇右的偏远山区随处可见。陇右岷州的山村里,村民王大叔为了给生病的母亲买半斤盐,硬是把家里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卖给了盐商;剑南梓州的流民安置点里,孩子们因为缺盐,脸色蜡黄,哭声都透着虚弱。岷州刺史李玄带着随从巡查时,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多次派人约谈盐商,让他们降低盐价,可盐商们要么以“运盐成本高”为由推脱,要么干脆囤盐不卖,急得李玄当天就写了三道奏报送往长安,字里行间满是焦虑:“山区缺盐日久,民力渐竭,再不平抑盐价,恐生民怨,甚至引发流民动乱!”

奏报送进长安太极殿时,玄宗正在承乾阁里翻阅典籍。案上摊开的《承乾政要》“民生必需品”篇,被他翻得边角发皱,其中“盐、粮、布,乃民生三需,缺一不可。价高则民困,通络则惠民,需以官府之力,破商贾垄断,保百姓所需”的批注,是承乾当年亲笔所写,墨迹虽历经百年,却依旧清晰有力。玄宗指着这段批注,对盐铁使苏颋沉声道:“承乾兄长早有远见,盐乃百姓日用之物,盐价不平,民生难安。你即刻统筹此事,按‘平抑民生必需品’的思路,开通官盐运输线,在山区设平价盐铺,务必让剑南、陇右的百姓,都能买到便宜盐、放心盐!”

苏颋领旨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天就召集盐铁司的官员商议方案。众人争论许久,最终确定了“调盐、运盐、售盐”三步法,每一步都紧扣承乾的“互助惠民”理念:第一步,从淮南、河东两大官盐场紧急调运十万石官盐,确保货源充足,避免出现断供;第二步,从剑南、陇右的流民中招募运输队员,流民参与运输可按路程远近获得报酬——每天每人发半斗麦,运完一趟全程再额外补贴两斗,既解决了运输人手不足的问题,也给流民提供了谋生机会;第三步,在山区各县设立“平价盐铺”,统一制定盐价,严禁盐商哄抬物价,同时在县城设立官盐储备仓,保证盐品供应不中断。

方案确定后,招募运输队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剑南、陇右的流民安置点。剑南邛州的流民李二郎,听到消息后立刻拉着同乡的几个伙伴赶来了报名点。李二郎原本是邛州本地农户,去年因为旱灾,家里的麦田颗粒无收,只能带着家人逃荒,成了流民。“既能赚口粮,又能给家乡的乡亲们运盐,这好事咱不能错过!”李二郎手里攥着报名册,想起陈阿婆省盐的模样,眼神格外坚定。短短三天,剑南、陇右就招募了两千三百多名流民运输队员,苏颋还特意从华原民生书院调来了《互助运输实录》——里面详细记录了承乾当年组织漕运互助的经验,教队员们如何分工协作、应对山路险情,比如年轻力壮的负责扛盐、赶马,年老有经验的负责记账、照看物资,遇到塌方、暴雨等情况时,如何互帮互助、保障盐货安全。

天宝五年秋,官盐运输线正式开通。第一队运输队从淮南盐场出发,赶着两百多匹骡马,驮着装满官盐的麻袋,朝着剑南道进发。运输队的队长,是有着十年马帮经验的老河工赵大叔,李二郎和同乡们被分到了第一队,负责中段路程的运输。全程两千多里路,一半以上都是崎岖的山路,有的地方只能容一匹骡马勉强通过,队员们就得卸下盐袋,背着几十斤重的盐,手脚并用地往上爬;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泞湿滑,骡马容易打滑摔倒,大家就轮流牵着骡马的缰绳,一步一步慢慢走,哪怕浑身湿透,也没人敢怠慢——他们知道,这些盐巴,是山区百姓的“救命盐”。

有次走到剑南道的二郎山,突然下起了暴雨,山上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得松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小规模塌方,几袋官盐被埋在了泥土里。李二郎看到后,立刻放下肩上的盐袋,召集队员们抢险:“大家快动手,先把盐袋挖出来,盐遇水会化,再晚就来不及了!”队员们纷纷响应,有的用铁锹挖泥,有的用手扒土,连年纪最大的赵大叔,都蹲在地上帮忙清理盐袋上的泥土。雨水打在脸上,泥土溅满了衣衫,没人抱怨一句,花了三个多时辰,终于把所有盐袋都救了出来,还临时修通了一条小路。晚上宿营时,李二郎发现队员王三哥因为挖盐时不小心划破了手,还在流血,就从自己的包裹里拿出草药,帮他包扎伤口,又把自己仅剩的半个麦饼分了给他:“承乾太子的书里说‘众人互助,难事可解’,咱们是一起运盐的兄弟,就得互相帮衬。”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第一队官盐终于抵达了邛州。当骡马驮着雪白的官盐,缓缓走进邛州城时,百姓们早己围在城门口,看着麻袋上“大唐官盐,平价惠民”的朱红印记,激动得欢呼起来,有的甚至放起了鞭炮。陈阿婆挤在人群最前面,看着那些装满盐的麻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终于不用再为盐发愁了。

苏颋早己在邛州、岷州等山区县城,选好了平价盐铺的位置。邛州的平价盐铺就设在县城中心,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大唐官盐平价铺”,墙上贴着朝廷制定的盐价:每斤盐仅售两个铜板,比盐商的售价低了七成。陈阿婆攥着西个铜板,颤巍巍地走进盐铺,掌柜的笑着接过铜板,舀了两斤雪白的官盐,还特意多给了一小撮:“阿婆,这是朝廷的惠民盐,以后您想吃盐,随时来买,保证供应充足,绝不会涨价!”

陈阿婆拿着盐,一路小跑回家,立刻生火煮了一锅粥,往粥里撒了足足两勺盐。孙子吃着咸香的粥,高兴得首拍手:“奶奶,盐真好吃!以后每天都能吃这样的粥吗?”陈阿婆摸着孙子的头,笑着点头:“能!这是朝廷按承乾太子的法子,给咱们运的平价盐,以后再也不用缺盐了!”

为了防止盐商囤积居奇、哄抬盐价,苏颋还下了严令:盐商不得擅自提高盐价,若发现哄抬盐价、囤盐不卖的情况,一律没收盐货,并处以罚款。陇右岷州的一个盐商,心存侥幸,偷偷把盐价涨到三个铜板一斤,还谎称“官盐断供”,被百姓举报后,苏颋立刻派人查处,不仅没收了他囤积的两千多斤盐,还把这些盐免费分给了周边的村民,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半年后,剑南、陇右的山区彻底改变了“盐贵如金”的局面。五十多家平价盐铺遍布各个县城,官盐运输线也加开了三队,确保每月都有新盐运到;流民运输队员们,不仅赚够了口粮,有的还攒了些钱,重新买了麦种,回到家乡种起了田。李二郎就用运盐赚的麦子,买了两斗麦种,回到邛州的老家,把荒废的麦田重新翻耕,种上了麦子。他常对乡亲们说:“承乾太子的法子,既让咱们吃到了便宜盐,又让我有了重新种田的机会,这份恩情,咱们得记一辈子。”

消息传到长安,玄宗龙颜大悦,下旨将“官盐互助运输线”和“平价盐铺”的做法,推广到全国所有偏远山区;还特意派人去邛州,在平价盐铺旁立了一块“盐惠民生碑”,碑上刻着承乾当年的批注:“民生三需,通络则价平;价平则民安,民安则国稳。”

夕阳西下,剑南山区的平价盐铺前,百姓们依旧排着队买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远处的山路上,新一队运输队正赶着骡马走来,骡马脖子上的铃铛声清脆悦耳,回荡在山谷里。承乾的“平抑民生必需品”思路,早己化作一条条畅通的官盐运输线、一家家便民的平价盐铺,化作百姓碗里咸香的粥、身上充足的力气,更化作大唐民生永固的又一根坚实支柱,护着山区百姓,走过一个又一个安稳的春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