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二十二年冬,河东并州的官仓里,粮官正带着差役“简化”储粮步骤——本该每月一次的翻仓,被改成了两月一次;粮质检查只看表层麦粒,底下霉变的麦子视而不见;“双签字台账”更是成了形式,流民代表连台账本都没见过,只有粮官一人签字。没过多久,并州遭遇寒潮,粮仓通风不足,三成麦粒冻坏结块,百姓领粮时发现粮食变质,纷纷到官衙投诉,可粮官却以“寒潮是天灾”为由推脱,气得百姓骂道:“这是把承乾太子的疏策当耳旁风,把百姓的口粮当儿戏!”
这样的“疏策执行偏差”,在全国多地蔓延:江南苏州,部分官员简化“蚕农-织户”互助流程,不再监督保价收购,蚕农又开始抬价,织户们再次陷入“买丝贵”的困境;中原豫州,个别县府缩减救灾粮发放标准,把“每人每天一升麦”改成了八合,受灾农户不够吃,只能靠挖野菜充饥;北方幽州,官员嫌“水窖储雨”建设麻烦,只建了原定数量的一半,今年春旱,农户们还是没水浇地。
消息传到长安时,李治己至晚年,虽精力不及往日,却始终关注民生与疏策传承。他躺在病榻上,听内侍念完各地奏报,又让侍从拿来《承乾政要》,手指轻轻拂过承乾“疏策落地,需有约束;若无规矩,恐成空谈,百姓难获实效”的批注,眼眶泛红:“承乾兄长的疏策,是护民的根本,如今却被部分官员随意简化、敷衍执行,若不加以约束,百年初心恐难守住!”
当天,李治强撑病体,召集群臣议事,声音虽微弱却坚定:“疏策仅靠官员自觉、传承官督导,仍有偏差;唯有以律法为纲,将疏策核心写入律法,明确追责条款,方能让疏策执行不打折扣,让初心真正固化。朕决意,牵头修订《大唐民生保障律》!”
旨意下达后,朝廷成立“律法修订专班”,由宰相牵头,成员包括华原疏策传承者李承安、户部与刑部官员,还有来自各地的百姓代表(有农户、织户、赤脚医工)——李治特意叮嘱:“修订律法,不可脱离疏策本意,更不可脱离百姓需求,每一条款都要让百姓看得懂、能受益,让官员知敬畏、守底线。”
修订工作历时半年,专班始终以“固化承乾疏策核心、解决执行偏差”为核心,将《大唐民生保障律》分为西章,每一章都紧扣疏策关键领域:
- 第一章“农本保障”:明确“选种优种”责任,规定各州府需按华原良种培育圃标准推广新粮种,不得随意替换;细化“精细储粮”流程,将“每月翻仓、粮质三查(手摸、眼观、鼻闻)、双签字台账”写入条款,要求粮官与流民代表共同履职,缺一不可;
- 第二章“救灾应急”:固化“灾前预防、灾后补救”疏策,规定各州府需提前储备救灾粮种(如荞麦、粟子),灾发后三日内必须启动救灾,粮种、物资发放标准需公开公示,不得缩减;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明确“跨州互助”义务,受灾地区可申请邻州支援,邻州不得推诿;
- 第三章“安居与民生”:将“流民安居”“手工业互助”“边疆医疗”纳入律法,规定流民安置点需配套民生夜校、公共粮囤,织户互助工坊需由官府监督保价收购,边疆各州需按漠北经验建简易医馆、培训赤脚医工;
- 第西章“追责条款”:这是律法的核心,明确“偏离疏策致民生受损者,按情节轻重追责”——情节较轻(如简化流程未造成损失)者,降职留用,限期整改;情节较重(如导致粮质变质、救灾延误)者,首接罢官,永不录用;情节恶劣(如克扣救灾粮、私吞民生物资)者,除罢官外,还需依法定罪,向百姓赔偿损失。
律法修订完成后,李治不顾病体,亲自审阅全稿,在“追责条款”旁写下“疏策即民心,违策即违民,违民者必追责”的批语,随后下旨:将《大唐民生保障律》印发至全国各州府,在各州府衙门口张贴全文,组织官员集中学习,一个月后正式施行。
律法施行首月,朝廷便派巡查组赴各地督查,并州粮官因“简化储粮步骤致麦粒变质”,被首接罢官,还需赔偿百姓的粮食损失;苏州那几名放任蚕农抬价的官员,被降职留用,限期整改互助流程;幽州未按标准建水窖的官员,被责令一个月内补建完剩余水窖,否则将被罢官。
消息传开,全国官员震动,再也没人敢随意简化疏策执行;百姓们更是拍手称快,并州农户李大叔领回赔偿的新麦粒,看着衙门口张贴的《大唐民生保障律》,笑着说:“以前官员不按疏策做,我们投诉无门;现在有了律法,官员不敢敷衍,我们的日子也有了保障,这是承乾太子的初心,也是陛下的仁心!”
华原传承者李承安,拿着印刷成册的《大唐民生保障律》,来到“承乾初心石”前,将律法放在石上,轻声说:“承乾太子,您当年担忧的‘疏策成空谈’,如今有了律法约束;您守护的民生初心,如今以律法形式固化,必将代代相传,护佑大唐百姓。”
没过多久,李治病逝,临终前,他仍握着《大唐民生保障律》的副本,嘴里念叨着:“承乾兄长,朕……守住了初心……”
夕阳下,长安承乾阁里,《大唐民生保障律》与《承乾疏策》原稿并排摆放,律法的条文与疏策的字迹,交相辉映;全国各州府的衙门口,百姓们围着《大唐民生保障律》的张贴栏,有人念条文,有人讲疏策故事,热闹非凡。
承乾的民生初心,历经百年,从疏策的文字,到传承官的实践,再到如今的律法条文,终于以最稳固的形式固化下来——它不再只是朝堂的倡导、民间的共识,更是大唐的律法准则,像一道坚实的屏障,护着农户的粮囤、织户的织机、牧民的毡房,护着大唐的民生安稳,也护着大唐的山河长久。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