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2章 民生村升承乾县 实践局统策落地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宝二十三年春,华原的风里还带着一丝寒意,民生村的村口却早己张灯结彩,“恭贺民生村升承乾民生县”的木牌立在“承乾初心石”旁,红绸裹着木牌,在春风里格外惹眼。村民们扶老携幼,手里捧着新蒸的麦饼、织好的粗布,脸上满是欢喜——这个从贞观年间由承乾规划、初代流民(以小石头李民安为代表)扎根的小村落,历经百年,终于从“村”升级为“县”,还要设立专门统筹全国疏策落地的机构,这是华原的荣光,更是承乾初心的又一次跨越。

此前,李治修订的《大唐民生保障律》己施行半年,全国疏策执行偏差虽大幅减少,但仍存在“督查分散、各地实践难统筹”的问题——有的州府遇到疏策落地难题,不知向谁请教;有的地方摸索出好的实践经验,无法快速推广到全国;偶尔出现的小偏差,也因缺乏统一督查,整改效率参差不齐。唐睿宗在审阅各地奏报时,看着华原民生村“疏策落地最实、百姓满意度最高”的记录,又想起承乾“以点带面,以实促全,方能让疏策惠及天下”的批注,当即召集群臣议事:“华原民生村,是承乾初心的起点,百年间始终践行疏策、护佑民生,当以其为核心,升级为‘承乾民生县’,再设‘疏策实践局’,统筹全国疏策落地督查,让初心实践从‘一村之治’,升级为‘一县统全国之策’!”

旨意传到华原时,李守心(李民安之子,李承安之父)正在民生村的试验田教农户选种——他手里握着父亲传下来的旧竹筛,筛眼边缘被历代人得光滑,筛底还沾着少许麦壳,这是李家代代传下来的“传策信物”。听闻朝廷旨意,李守心捧着竹筛,走到“承乾初心石”前,躬身三拜:“父亲,承乾太子,当年你们在这村里种下的初心,如今要生根发芽,护佑更多百姓了!”

不出半月,朝廷正式下旨:撤销华原民生村行政建制,设立“承乾民生县”,县城核心区仍为原民生村,增设“疏策实践局”,由李守心任局长,局员从华原民生书院优秀学子、各地资深传承官、百姓代表中选拔,核心职能分三项:

一是“统筹督查”:每月派督查组赴全国各州府,核查疏策落地情况(如储粮流程是否合规、救灾物资是否到位、互助体系是否运转正常),对照《大唐民生保障律》,对偏差问题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复查,确保问题不拖延、不遗漏;

二是“经验推广”:收集各地疏策实践的好方法(如某州改良的水窖防渗水技巧、某部落的草药种植经验),整理成《疏策实践简报》,印发至全国,还组织优秀实践者赴各地讲学,让好经验快速落地;

三是“难题攻坚”:针对各地提出的疏策落地难题(如南方湿热地区粮储防霉变、北方严寒地区草药越冬),联合华原民生书院、长安太医院等机构,研发适配方案,再派专员赴当地指导,帮地方破解难题。

“疏策实践局”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原民生村的“疏策传承馆”旁,馆内保留着历代传承者的实操手札、疏策实践物件,局里的墙上挂着“全国疏策落地地图”,每一个州府的位置都贴着小标签,标注着“正常”“待整改”“经验推广”,一目了然。李守心上任第一天,就带着局员召开会议,手里捧着父亲传给他的《疏策实操手札》,语气郑重:“咱们这实践局,不是‘官衙’,是‘策落地的抓手、民诉求的窗口’。每一次督查,都要到田间、进农户;每一个方案,都要贴合百姓需求,绝不能辜负‘承乾’二字,更不能辜负天下百姓的期待!”

上任后第一周,李守心就带队赴并州督查——这里曾因粮官简化储粮步骤致麦粒变质,是《大唐民生保障律》施行后首个被追责的州府。抵达并州官仓,李守心没有先听官员汇报,而是首接走进粮仓,用父亲传的旧竹筛筛了筛麦粒,又对照“双签字台账”清点储量,还找来流民代表询问:“现在每月都翻仓吗?台账是不是你们和粮官一起签字?”流民代表笑着点头:“现在粮官不敢敷衍,每月翻仓都叫上我们,台账我们不签字,他就没法交差,麦粒也都是好的!”李守心又查看了整改后的储粮流程,当场肯定了并州的改进,还把华原“粮囤通风防潮”的小技巧教给粮官,让他们进一步优化储粮方法。

随后,李守心又带队赴江南苏州,解决织户提出的“互助链回款慢”问题。他召集蚕农、织户、官府代表开会,最终制定“回款时限条款”:织户的布帛通过官府渠道卖出后,三日内必须将货款返还织户,不得拖延;若布商逾期付款,官府需先行垫付,再向布商追责。织户王阿妹听到消息,高兴地说:“以前卖了布要等半个月才能拿到钱,现在三天就够,有实践局帮咱们做主,这日子越来越顺心了!”

承乾民生县的升级与疏策实践局的设立,很快在全国产生反响:各地州府遇到疏策难题,第一时间向实践局请教;好的实践经验通过《疏策实践简报》,快速推广到全国——北方幽州借鉴华原经验,改良了水窖防渗水技术,今年春旱,水窖储水量比往年多了三成;漠北部落学习江南“互助链”模式,搭建了“牧民-医工-医馆”的医疗互助体系,赤脚医工的草药供应更稳定了。

华原的老村民们,看着升级后的县城、忙碌的实践局,更是感慨万千。当年的流民后代王老实,如今己是承乾民生县的粮囤总管理员,他带着孙子走到“承乾初心石”旁,指着不远处的实践局说:“你太爷爷当年逃荒来这里,只是想有口饭吃;现在咱们村变成了县,还能帮全国百姓落实疏策,这都是承乾太子的初心,一代代传下来,才有的好日子!”

唐睿宗特意赴承乾民生县视察,走进疏策实践局,看着墙上的全国疏策落地地图,又听李守心汇报督查情况,欣慰地说:“民生村升县,不是行政级别的简单提升,是承乾初心从‘点’到‘面’的延伸;实践局统筹全国,不是权力的集中,是疏策落地从‘散’到‘统’的深化。有你们守着初心、抓着落实,大唐的民生根基,必将愈发稳固!”

夕阳下,承乾民生县的街道上,百姓们忙着赶集,实践局的灯还亮着,李守心正带着局员整理各地督查报告,桌上的旧竹筛、《疏策实操手札》与《大唐民生保障律》并排摆放,相映成趣。从贞观年间的民生村,到天宝年间的承乾民生县;从一个村的疏策实践,到一个县统筹全国的落地督查,承乾的初心没有变,只是以更广阔的格局、更扎实的举措,护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让“民生为本”的根脉,在百年传承中,愈发粗壮、愈发绵长。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