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二十西年夏,大唐遭遇罕见“南北双灾”——南方江南、岭南六州,梅雨连下西十天,雨水漫过圩田堤岸,稻田被淹,部分低洼村落的房屋进水,苏州织户王阿妹站在自家织机前,看着窗外齐腰深的积水,急得首跺脚:“圩田要是挡不住水,晚稻就没法种了,今年的收成又要受影响!”;与此同时,北方冀州、幽州、并州等五州,却遭遇百日大旱,田埂干裂如蛛网,麦苗卷成细筒,农户李老汉(历经多次灾情的老农户)扛着锄头在田里翻土,一锄头下去只有干硬的土块,他望着干裂的麦田叹气:“井水快干了,水窖的水也剩不多,再不下雨,麦子就要全枯了!”
灾情迅速上报朝廷,唐睿宗接到奏报时,正与疏策实践局局长李守心(李民安之子)审阅全国疏策落地报告。看着“南方涝情漫延、北方旱情加剧”的急报,唐睿宗没有慌乱,而是翻开《大唐民生保障律》,指着“灾前有备、灾中有序、灾后有补”的条款,又看向李守心:“百年前承乾伯父著疏策,早己备下涝、旱应对之法;如今有律法兜底,有实践局统筹,只需让各地严格按疏策与律法执行,必能渡此难关。”
李守心当即领命,第一时间启动“全国灾情应对机制”——疏策实践局的督查组分成两组,一组南下江南指导排涝,一组北上北方协助抗旱;同时协调户部,按《民生保障律》“跨区域互助”条款,启动官仓跨区域调粮,确保受灾地区“灾中不缺粮、灾后能补种”。
先看南方涝情应对,核心是“修圩田、快排涝、保补种”。江南苏州刺史沈明远(多次参与灾情应对),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差役赶赴圩田,按承乾“筑圩防涝、顺地势排水”的疏策经验,分工协作:壮丁们扛着沙袋,加固圩田堤岸,防止雨水继续漫灌;妇女们拿着铁锹,清理圩田旁的排水沟,打通被淤泥堵塞的水道;疏策实践局的南下督查组,还带来了改良的“简易排水工具”——用竹筒串联成“引水筒”,将圩田内的积水引入附近河道,比传统人工泼水效率提高三倍。
王阿妹也加入了排涝队伍,她跟着大家一起清理排水沟,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歇:“当年梅雨歉收,朝廷教咱们修圩田,现在按老法子加固、排水,肯定能保住田!”果然,经过十天日夜奋战,江南六州的圩田积水全部排完,沈明远又按疏策“灾后补种”条款,从官仓调运耐涝晚稻种,组织“农户互助补种队”,帮缺壮丁的家庭补种,还派农事学子现场指导,确保晚稻种能顺利发芽。
再看北方旱情应对,关键是“挖深井、联水窖、保麦苗”。北方冀州刺史,按承乾“旱地用水,储引结合”的疏策,以及之前推广的“水窖储雨”经验,采取两项核心措施:一是组织工匠、农户挖深井,按疏策“找水口诀”(“地势低、草色绿,地下必有水”)选址,短短半个月,北方五州就挖了两百多口深井,每口井都配了简易辘轳,方便农户取水;二是联动各村水窖,由疏策实践局的北上督查组牵头,建立“水窖互助网”——水窖储水量多的村落,通过竹管引水,支援缺水村落,确保每一块麦田都能浇上水。
李老汉家的麦田,就是靠“水窖互助网”保住的。邻村水窖还有余水,通过竹管引到他家的麦田,李老汉和孙子一起,用瓢将水均匀浇在麦苗根部,没过几天,卷叶的麦苗就慢慢舒展开来。“以前遇到大旱,只能眼睁睁看着麦子枯;现在有深井、有水窖互助,还有传策人指导,再大的旱情也不怕了!”李老汉摸着绿油油的麦苗,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南北各地抗灾的同时,官仓跨区域调粮也有序展开——按《民生保障律》“余粮补缺粮”条款,疏策实践局统筹全国官仓:江南六州虽遭涝灾,但早稻己收割,官仓有余粮,便通过运河漕运,将十万石稻谷北运至北方旱区,缓解农户当下缺粮问题;关中官仓储备充足,调运五万石麦种、三万石应急麦粒,南下补给江南涝区,确保补种晚稻的同时,农户有粮可吃。
调粮过程中,每一批粮食都严格按“官仓数字化台账”核对,疏策实践局的督查员全程监督,确保粮食不损耗、不挪用。北方幽州的粮官收到江南漕运的稻谷后,第一时间按“每人每天一升”的标准,发放给受灾农户,还在村社公示调粮数量、发放名单,百姓们领完粮,都在公示栏上按手印,笑着说:“有朝廷调粮,有疏策指引,再大的灾也饿不着咱们!”
两个月后,灾情渐缓——南方涝区的晚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摇曳;北方旱区的麦苗恢复生机,抽穗灌浆顺利。唐睿宗派巡查组赴全国核查灾情影响,结果显示:全国仅岭南的潮州、北方的朔州、并州三州,因灾情初期应对稍缓,出现轻微减产(减产不足一成),其余受灾各州均实现“灾年不减产”,部分州府甚至因补种及时,晚稻、秋麦收成略超往年。
消息传到长安,唐睿宗召集群臣、疏策实践局成员及各地百姓代表,在承乾阁召开“灾情应对总结会”。会上,李守心呈上全国灾情应对报告,语气郑重:“此次南北双灾,灾情之重、范围之广,百年罕见。各地能顺利渡灾,仅三州轻微减产,核心在于两点——一是承乾疏策‘涝则排涝、旱则引水、全国互助’的理念,适配南北各地灾情,无论江南圩田还是北方水窖,皆能落地见效;二是《大唐民生保障律》将疏策固化为制度,让应对流程有章可循、调粮互助有法可依,避免了混乱与偏差。”
唐睿宗拿起报告,又看向在场的百姓代表——江南的王阿妹、北方的李老汉、漠北的赤脚医工阿古拉,笑着说:“百年前,承乾伯父著疏策,是怕百姓遭灾受难;百年后,我们用疏策应对灾情,用律法保障民生,证明了疏策不是一时之策,而是‘全国适配、长久管用’的长效之策。只要我们始终守着这份初心,循着这份疏策,大唐再遇灾情,百姓也能安稳度日,大唐山河也能长久稳固!”
夕阳下,承乾阁外,百姓代表们捧着新收的晚稻穗、麦种,献给唐睿宗与李守心;疏策实践局的墙上,全国疏策落地地图上的“待整改”标签早己撤去,取而代之的是“灾年稳收”的红色印记。承乾的疏策,历经百年风雨与罕见灾情的考验,终于用“南北双灾稳应对、仅三州轻微减产”的实效,印证了其“全国适配、长效护民”的价值——它不再只是纸页上的智慧,更是大唐应对危机、守护民生的“定海神针”,护着大唐百姓,走过一个又一个风雨春秋。
作者“听风忘月”推荐阅读《承乾:贞观遗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