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风波与深宫的寒意,如同厚重的阴云,笼罩着长安,却也并非铁板一块。总有那么一些角落,游离于这权力的漩涡之外,或因地位卑微,或因心性使然,反而得以窥见一丝被主流刻意忽略的真实。
东宫虽己空置,太子薨逝的哀荣尚未完全散去,但宫闱庞大,人员更迭,总有些微末的旧人,或因调职,或因年老,渐渐离开了那处伤心之地,散入宫廷的各个角落。
这些曾经贴身伺候过李承乾的低等宫人、内侍,平日里谨小慎微,从不敢妄议主子之事。尤其在皇帝那番雷霆震怒之后,更是噤若寒蝉。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私下里,当差事之余,几个相熟的老宫人聚在值房角落,或是某个洒扫的老宦官在僻静处歇脚时,望着那依旧悬挂着素缟的东宫方向,难免会发出几声低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唉,真是造化弄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嬷嬷,一边缝补着手中的旧衣,一边摇头叹息,“太子殿下……多好的一个人啊,性子那么和软,从没对咱们下人红过脸……”
“可不是嘛……”另一个略显佝偻的老内侍接口道,声音压得极低,“那会儿殿下咳得厉害,夜里睡不安稳,却还总惦记着让我们轮班去歇息,说他自己无碍……王内侍为这事儿,没少偷偷抹眼泪。”
“殿下心里苦啊……”又一个声音加入进来,带着唏嘘,“身子那样不好,还得日日熬着看那些看不完的奏本……有时候咳得脸都白了,笔都拿不稳,还硬撑着……咱们看着都心疼……”
“是啊,陛下要求又严……每次殿下去两仪殿问安回来,脸色就更差一分……”老嬷嬷放下针线,撩起衣角擦了擦眼角,“有一回,我送药进去,看见殿下对着窗户外头发呆,眼圈都是红的……见了我,却还勉强笑着问吃了没……”
这些零碎的、压抑的低语,像风中飘散的尘埃,微不足道,却真实地存在着。它们拼凑出的,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孱弱太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温和仁善、在病痛和压力下苦苦挣扎的年轻生命。
这些细碎的声音,偶尔也会极小心地、极其隐晦地,流入一些人的耳中。
比如,两仪殿里某些并非核心、却常年侍奉在侧的低等内侍。他们或许在端茶送水时,无意间听到老宫人一两句模糊的感慨;或许在传递物品时,感受到东宫旧人那难以完全掩饰的悲戚。
这些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渗入,慢慢汇聚,虽不足以改变什么,却也在某些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淡淡的、不同于官方叙事的印记。
而在宫廷的另一处,与世无争的晋王李治,则通过他孩童的、未受太多功利沾染的感官,捕捉到了一些别样的气息。
他去给杨妃请安时,偶尔会遇到一两位前来走动、性情相对温和的低位嫔妃。她们闲话间,有时会提及己故的太子兄长,语气中往往带着真实的惋惜。
“……也是个可怜见的,那般好性子,偏偏身子不争气……” “……是啊,从不与人争执,对下人也宽厚,可惜了……” “……听说学问是极好的,只是不常显摆……”
这些话语,与他记忆中那个总是苍白瘦弱、沉默寡言,却会在无人处对他微微笑一下的大哥形象,隐隐重合。
他也记得,有一次他贪玩迷路,误入东宫一处偏殿,正是大哥发现了他,没有斥责,反而让内侍拿了点心给他,还温言告诉他以后想去哪里,可以让宫人带着,不要自己乱跑。那时大哥的手很凉,笑容也很淡,却让他感到安心。
这些散碎的、来自不同角落的、微弱却真实的回响,与朝堂上那些关于“国本”、“贤德”、“众望”的宏大议论,与魏王府那刻意营造的才名与恩宠,形成了某种微妙而讽刺的对照。
它们像幽谷中的兰草,无人关注,却独自活着, 散发着淡淡的、真实的馨香,证明着那个逝去的生命,并非只是一个“孱弱不堪”、“负了期望”的失败储君。
这些声音,自然也极偶尔地,会以极其隐晦的方式,传入李世民的耳中。
或许是在他某次怔忡出神时,身边侍奉多年的老内侍一句小心翼翼的感慨:“大家节哀……太子殿下……仁厚,是奴婢们没福气……”
或许是在他翻阅那些记录承乾政务批示的旧档时,发现某些被忽略的、闪烁着敏锐洞察力的细节。
或许,仅仅是在某个深夜,他疲惫地闭上眼,那些老宫人低语中描述的、儿子强撑病体、咳血批阅奏疏的画面,会无比清晰地闯入脑海,与李泰那健康红润、高谈阔论《括地志》的身影重叠,带来尖锐刺骨的对比。
每一次,这样的瞬间,都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他早己千疮百孔的心脏,带来一阵窒息般的锐痛。
他才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不是一个象征性的“储君”,而是一个真实的、努力过的、渴望过他认可的儿子。
而他对李泰那曾经有过的偏爱和赏识,在此刻看来,是多么的浅薄和可笑!那健康,那才华,那看似“类己”的聪慧,有多少是建立在承乾的痛苦和牺牲之上的比较?又有多少,是经过了刻意地粉饰和表演?
一种混合着悔恨、厌恶和极度疲惫的情绪,在他心中疯狂滋长。
他对李泰的冷落,变得更加彻底和不容转圜。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将更多原本属于魏王府的关注和资源,分散到其他皇子身上,尤其是那个看起来最无威胁、却似乎还保留着一丝纯良的晋王李治。
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制衡,更像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补偿——对自己过错的补偿,对那个逝去儿子的补偿。
这幽兰独活般的微弱回响,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却像一面模糊的镜子,映照出被权力和欲望扭曲之前的、最初的真实。
它让李世民的痛苦,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无法逃避。
也让那深埋于帝王心底的寒冰之下,那一点未曾完全熄灭的、属于父亲的良知,在无尽的黑暗中,承受着更为残酷的炙烤。
雪,依旧下着,覆盖了路径,掩埋了声响。
却盖不住那深宫之中,无声流淌的真实与悔恨。
作者“听风忘月”推荐阅读《承乾:贞观遗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