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7章 槐下藏疏影与石仓记民恩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昭陵的晨雾还没散,御书房的烛火己经燃了半宿。李世民坐在案后,指尖捏着一份刚送来的奏折——是华原县令递的,说要按承乾生前在《秋收备粮疏》里写的,修建十座石仓,还附了石仓的图纸,图纸边角画着小小的麦穗,像极了承乾当年在奏疏里的随手涂鸦。

“陛下,天快亮了,您歇会儿吧。”内侍轻手轻脚地进来,想换盏新烛,却见陛下盯着图纸出神,眼底的红血丝比昨日更重。自从从昭陵回来,陛下就没好好歇过,白天处理政务,夜里就对着承乾的奏疏和图纸发呆,连太医送来的安神汤都没喝几口。

李世民没抬头,手指在图纸上的“石仓选址”处点了点:“华原县的东南坡,承乾当年说过易积水,石仓得垫高三尺,让县令把地基再加固些,别省料。”他想起承乾去年咳着在疏里写“石仓若建不牢,一场雨就毁了,流民的冬粮就没了”,如今承乾不在了,这些细节,只能他来替承乾盯着。

内侍应了声,刚要退出去,殿外传来脚步声——是李治,身上还带着崇文馆的墨香,手里捧着个木盒,显然是刚从东宫过来。

“父皇。”李治躬身行礼,把木盒放在案上,“儿臣整理兄长的旧疏时,发现了这个,是兄长当年为流民准备的冬衣图样,还写了‘华原县需制五百件厚袄,用粗棉,耐穿’,儿臣想着,该让工部照着做,赶在入冬前送过去。”

李世民打开木盒,里面是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简单的袄子样式,领口和袖口都标了“加宽三寸,方便劳作”,旁边还有承乾的小字批注:“去年见流民穿的袄子太窄,干活不方便,改改更实用。”字迹比别处轻,想来是写的时候咳得厉害,手没了力气。

“好,”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把图样递给内侍,“让工部按这个做,多做两百件,送华原县和同州,都是承乾推均田策的地方,流民多。”他看着李治,见这孩子眼里没了往日的怯懦,多了些承乾当年的认真,心里忽然一暖——承乾没白疼他,这孩子真的把“为民”二字记在了心里。

李治点点头,又从怀里掏出一卷纸:“父皇,儿臣还想跟您请旨,下个月去关中巡查均田策的落实情况,像兄长当年那样,去农户家里看看,看看石仓建得怎么样,冬衣够不够。”

李世民看着他,想起承乾当年拖着病体去关中调研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热:“好,朕准你去。让长孙司空陪你去,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就让他帮你。记住,别只听官员的话,要自己去田里看,去流民家里坐,像你兄长教你的那样。”

“儿臣记住了!”李治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极了承乾当年说起流民春耕时的模样。

送走李治,李世民拿起华原县的石仓图纸,又翻出承乾的《秋收备粮疏》,一页页对照着看。疏里写着“石仓需设通风口,防粮食发霉”“每座石仓配两个守仓人,要选本地流民,给俸禄,让他们有个生计”,这些细节,承乾都想得周全,他得一一落实,不能让承乾的心血白费。

辰时过半,长孙无忌来了,手里捧着均田策的推广奏报:“陛下,均田策在岐州、陇州都开始试点了,百姓反响很好,就是陇州刺史说,当地流民太多,农具不够,想请朝廷拨些铁犁和镰刀。”

“拨!”李世民立刻道,“让工部赶制两千套农具,下个月和冬衣一起送过去,正好赶上李治去巡查,让他亲自发给百姓。”他顿了顿,又道,“陇州的守仓人,也按承乾说的,选本地流民,俸禄从国库出,别让他们再饿肚子。”

长孙无忌点点头,看着陛下眼底的红血丝,忍不住劝:“陛下,承乾太子若在天有灵,也不想看到您这么劳心。您得保重龙体,才能把他的遗愿都落实下去。”

李世民苦笑一声,指着案上的疏:“朕要是歇了,这些细节谁来盯?承乾当年咳着写这些,不是为了让它变成废纸。朕多劳点心,流民就能多安点心,承乾也能走得踏实些。”

长孙无忌没再劝,只是把另一份奏报递过去:“这是边镇送来的,说按承乾太子的马政疏,改良了饲料,今年的马匹损耗比去年少了西成,太仆寺的人还说,要给承乾太子立个‘马政碑’,记着他的功劳。”

李世民接过奏报,翻到最后一页,见太仆寺卿在上面写着“承乾太子心系边镇,其策利国利民,当永世记之”,眼眶忽然发热。他想起承乾当年为了马政,去太仆寺跟老兽医请教,还亲手写了“饲料配比表”,如今终于有了成效,可承乾却再也看不到了。

“碑就别立了,”李世民轻声说,“把承乾的马政疏刊印出来,发给各地太仆寺,让他们照着做,比立碑更实在。承乾不图这些虚名,他只图百姓安,社稷安。”

长孙无忌应了声,又说了些朝堂上的事,见陛下神色倦怠,便识趣地退了出去。御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和案上那些写满“民生”的书。

午后,李世民没去两仪殿,而是去了东宫崇文馆。王德正在整理承乾的旧物,见陛下进来,连忙躬身行礼:“陛下。”

“承乾当年种的那棵槐树,怎么样了?”李世民问,目光落在窗外——那是贞观五年,承乾亲手种的槐树,如今己经枝繁叶茂,夏天能遮住半个院子。

“结了槐米,”王德笑着说,“奴婢想着,等晒干了,按先太子当年的方子,煮些槐米茶,给殿下和晋王殿下喝,能清热。”

李世民点点头,走到承乾的书案前,案上还摆着那只青瓷碗,碗底的药渣早己清理干净,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痕迹。他拿起碗,指尖拂过碗沿的细纹,忽然想起承乾当年在两仪殿外藏药的样子,想起承乾说“父皇,儿臣没事,就是小咳”,心里一阵发酸。

“承乾的旧疏,都整理好了吗?”李世民问。

“快了,”王德递过一本册子,“奴婢把疏按‘均田’‘马政’‘冬赈’分了类,还把先太子的批注都标了出来,晋王殿下说,要带到关中去,遇到不懂的,就翻一翻。”

李世民接过册子,翻开“均田”那一页,见王德在旁边写了“华原县流民张阿婆,授田两亩,今年收麦三石”,心里忽然很平静。承乾的书不再是纸上的字,而是变成了百姓的收成,变成了石仓的图纸,变成了边镇健康的马匹,这就够了。

傍晚时分,李治从崇文馆回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华原县百姓送来的新麦粉:“父皇,华原县的百姓说,石仓己经开始动工了,他们都来帮忙,还说要谢谢兄长,谢谢父皇。这是他们磨的新麦粉,让儿臣给您和兄长带些。”

李世民接过布包,指尖触到温热的麦粉,忽然想起承乾临终前说的“新麦香真好”。他看着李治,又看了眼窗外的槐树,轻声说:“走,去佛堂,给你兄长上炷香,告诉他,石仓动工了,新麦粉也来了。”

佛堂的烛火亮着,承乾的牌位摆在正中,上面写着“大唐故皇太子承乾之位”。李治把新麦粉放在牌位前,点燃三炷香,递到父皇手里。

李世民握着香,对着牌位躬身,轻声说:“承乾,石仓动工了,均田策在陇州也试点了,九弟要去关中巡查,会帮你看着流民的冬衣和农具。你放心,你的心愿,朕都会帮你实现,不会让你失望。”

香灰落在蒲团上,像细碎的雪。佛堂外,槐树叶沙沙响,带着新麦的香气,也带着承乾的气息,仿佛在轻声回应:“父皇,九弟,百姓安,我就放心了。”

离开东宫时,月亮己经升了起来,银辉洒在崇文馆的窗棂上,映着案上的树,映着那只青瓷碗,也映着父子俩的身影。李世民握着李治的手,慢慢往前走,忽然说:“等你从关中回来,咱们去华原县看看石仓,看看张阿婆,尝尝新麦饼。”

“好!”李治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星星。

夜风拂过,带着槐米的清香,也带着新麦的暖香。东宫的灯火还亮着,承乾的书还摊在案上,他的遗愿,他的仁心,正被他最亲的人,一点点地实现,一点点地传承。这大唐的土地上,再也没有那个咳着写书的太子,却永远留着他的温度,留着他的名字,留着他用一生守护的“民生”二字。

作者“听风忘月”推荐阅读《承乾:贞观遗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